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广东如何玩出新花样?
老树还在发新芽。
2025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厚培产业发展优势”分论坛
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如何为传统产业在新的一年指路定锚?这件事,广东一刻不耽误,一步也不停歇。
2025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披露的数据显示,广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中,有6个属于传统产业范畴。汽车、石化、家电、轻工纺织、食品、钢铁、建材、机械等传统行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超七成,利税占65%,从业人员占75%。产量居全国第一的广东160多种工业产品,大部分来自于传统产业。
在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涂高坤看来,加快技术改造、数字赋能、设备更新,是广东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基业长青的秘诀所在。
在全省各地,昔日的“广货传奇”今天依然风生水起。这背后,离不开成千上万的传统企业在转型升级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实践。
从“制造”到“智造”,传统企业各有妙招
“数智化已成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萧礼标感叹。早在1996年,蒙娜丽莎就着手开展信息化、数字化建设,2017年集团上市之后更是把数字化提升为公司级战略。
萧礼标介绍,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蒙娜丽莎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装备技术,如数字化喷墨打印设备、智能储坯系统、AGV搬运机器人等。他说:“多年来,我们坚持开展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减轻一线劳动者的难度,增加生产效率,提升经济效益。”
广东技改脚步不断加速。2024年广东工业技改投资突破5000亿元,连续24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围绕传统产业,广东创新探索产业链供应链“链式改造”的数字化转型模式,推动30多个细分传统行业加快数字化改造,累计推动超4.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作为传统制造业的典型代表,传统服装行业如何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数字化转型?广东金鼎智造服装科技有限公司给出了答案。
“我们从2022年起,新建金鼎智造工业园,规划布局数字化工厂,努力将企业向集研发、设计、生产和供应链管理于一体的服装智能制造企业转型发展。”广东金鼎智造服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君介绍。
“其一是从设计智能化开始。我们在广州、中山分别设立研发设计中心,建立鼓励发明创造的措施机制。通过对服装设计生产的深入研究,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精准设计和生产符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服装产品,实现快速换款和柔性生产。”
邓君表示,通过引入智能设计,优化样板车间及批核流程等,“新品研发从5-7天缩减至3-4天,样衣开发从4-5天缩减至2-3天,车间首件下线从3天缩减至0.5-2小时。”
其二是数字化融合。邓君介绍,公司围绕数字化、智能化、精益化三个方向实现工厂的转型升级,比如“通过精益化布局,缩短生产流程,加快物流周转;定制开发全新数字化系统,形成统一数据平台,打破信息孤岛,提升数据及时性和准确性。”
经此,“我们的日产量由原来的3万/天到现在的10万/天、产能提升40%。裁片到成衣由原来跨楼层周转3天时间缩短至0.5-2小时即可完成首件下线,成功从传统服装厂迈向数字化智能化工厂。”邓君激动地说道。
无独有偶,作为传统民生行业的企业代表,东鹏饮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是数字化转型的受益者。该公司董事、副总裁蒋薇薇表示,东鹏饮料从2015年开启数字化变革,累计投入30亿元,耗时近10年从“一物一码”到“五码关联”,构建起企业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数字化营销网络。
什么是“五码关联”?蒋薇薇介绍,今天,东鹏饮料生产线上的每一瓶产品,都有一个盖内码,一个盖外码。同时24瓶为一箱,实时产生箱内码和箱外码。若干箱又为一垛,形成垛码。若干垛形成一个生产批次。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产线端,每一瓶饮料都有独立的身份证。”蒋薇薇说,“这带来的好处是,到了市场端,东鹏的渠道商以及消费者,都可以通过扫码来获得一定的福利和激励。”
“人工智能+”广东方案,赋能千行百业
人工智能的应用,让广东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更上一个台阶。
广东在国内率先出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措施,打造“人工智能+”广东方案,加快人工智能在传统行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全方位应用,建成3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0家“灯塔工厂”。
而自动化、“无人化”的巨大需求更是带来机器人产业大发展,广东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超24万台(套)、占全国44%,连续5年全国第一。
“刚开始,我们难以想象人形机器人能够进入工业场景,因为工厂的自动化程度很高,而人形机器人还受限于成本和效率等问题。但是当去年年初我们把国内车厂全部转了一圈发现,有大量的岗位是非标准化岗位,只有人形机器人能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因为这些岗位招工难,培训成本高。”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冷晓琨说。
冷晓琨介绍,在工业垂域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将深入传统工业机器人难以应对的柔性制造、狭窄空间地形复杂多变等场景,发挥其灵活性、泛化性和通用性优势。就在今年1月,乐聚将其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北汽越野车,成为公布交付数量最多、场景最多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在广东,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已并不是新鲜事。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透露,格力布局机器人已有十多年,并自主搭建了完整的研发团队,通过一点一滴技术积累,掌握了伺服机等关键核心技术。“每研发出来一台机器人,都率先应用在格力生产线上,因此我们对机器人品质的理解更加精准。”董明珠说,通过这套完整的工业自动化系统,过去需要1万多名工人的生产线,现在只需要2000人。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巨大的机遇,TCL实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何军认为,“最重要的是,怎么样把人工智能和工厂的设备、软件结合在一起,这是真正能够推动企业往前走,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的关键点。”他认为软件是核心,“就像我们一直在探索,不同类型企业的工厂通过软件实现装备智能化、流程自动化。”
作为模具智能制造的“链主工厂”的东莞模德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对此深有体会。该公司董事长成亚飞介绍,公司打造的“模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已为全国1000多家中小模具企业完成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推动模具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比如,部分企业通过应用数字化解决方案,产品交期缩短10%—20%,生产效率提升20%—30%,产品品质提升10%以上,企业综合成本降低20%。
如今,在新技术的赋能下,广东省各地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故事不断更新。
作为全国重要的智能家居产品制造基地,中山持续探索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路径,截至2024年底,累计推动3811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规上企业转型覆盖率达76.6%。通过数转智改,企业产线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5%,不良品率平均降低10%,用工平均减少25%。
“坚持制造业当家”的江门鹤山,连续三年每年推动超100家工业企业实施设备更新。推动企业“机器换人”和产线自动化,实现减员、增效、提质,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3.3%。
在湛江廉江产业园区,小家电产业先后经历了机械化、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等阶段,走出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路。2024年园区规上工业产值113亿元,主打产品电饭煲、电热水壶的成品产销量占全国30%,零配件产销量占全国60%......
老树还在发新芽,未来,广东传统产业故事可期。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