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战舞”燃爆非遗年!游客来汕过年学英歌,有队伍春节演出爆满,价格翻倍
越来越多热爱非遗文化的人正与英歌舞双向奔赴。
编者按:春节,中国人心中最传统、最具仪式感的节日。这是一场从异乡到故乡的归来,是小城里升腾起的烟火气,也是一场流动的消费盛宴。值此春节之际,时代周报、时代财经联合推出《小城大年》系列报道,关注春节经济和时代变迁下的点滴。
锣鼓声响,英歌舞起。
2025年春节迎来了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被称为“最强过年氛围组”的非遗英歌舞登上春晚舞台,而在汕头的大街小巷、旅游景点,随处可见英歌舞的身影,时迁耍蛇引路,队员舞步腾挪,手执英歌槌上下翻飞,吆喝声气势十足。
英歌舞;图片来源:图虫
据初步统计,从腊月十五到正月十五,汕头市共有超100场英歌舞表演,气势如虹的英歌将年味拉满,也让远道而来的游客近距离感受“中华战舞”。
“今年春节我们的英歌队兵分三路,一路留守汕头参加英歌嘉年华活动,一路到北京雁栖岛表演,一路则去到广深。”潮阳后溪英歌队队长林芳武对时代财经表示。
而由深圳的潮汕青年自发组成的潮搏英歌队,则在正月初三亮相汕头市小公园的新春文化庙会的民俗巡游,“这是队员们第一次回到家演出,”潮搏英歌队团长林比南说道。
在“出发”与“返乡”之间,越来越多热爱非遗文化的人正与英歌舞双向奔赴。
演出、研学火爆
1月中下旬后溪英歌队才受邀去上海表演,令林芳武没想到的是,上海市民的反馈很好,超过了他的想象,“去年我们去过印尼和马来西亚演出,因为当地的潮汕人比较多,对英歌舞的反馈非常热烈。”
自2023年“出圈”、2024年“出海”后,英歌舞表演频繁亮相各种民俗活动、文化演出、景区巡演等义演和商演,更在这个“非遗年”燃爆春节。
除夕当天,潮阳西门英歌队教练陈坍鹏带领西门英歌队飞往德国,他们将在德国、法国参加“欢乐春节”活动,庆祝第一个“人类非遗年”。西门英歌队由女队西门女子英歌队和男队塔馆英歌队组成,陈坍鹏告诉时代财经,今年春节期间,这两支队伍的演出达到30多场。
英歌舞表演的服饰,图片来源:时代财经 高秋榕/摄
潮阳一支英歌队告诉时代财经,元宵节前的档期都已经排满了,他们将在河南、山东、上海等省市进行演出。时代财经从另一支英歌队处了解到,春节期间的演出价格比平时高出一倍左右,其中队员的工资翻倍支付。
除了“走出去表演”,英歌舞也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走进来过大年”,而且单纯的观赏表演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他们更希望可以深入体验与学习,英歌舞的研学旅游也“热”起来了。
北京一家专注于提供遗产旅游产品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告诉时代财经,今年春节期间其所在的旅行社开设了5期潮汕民俗游,除了英歌舞的体验和学习,还可以近距离观赏烧火龙、游妈祖、大锣鼓等民俗活动。
“春节期间报名人数蛮多的,我们的客人都是来自全国不同的城市,对传统民俗文化比较感兴趣。往期我们开发了福建游神路线,反馈很好,因此新开发了这一条潮汕的路线。”上述旅行社工作人员表示。
后生文化创始人蔡涨在春节前开展了12天的英歌舞研学活动后,总结经验又在春节期间继续“开张”了。据介绍,正月初一到初七,汕头市丹樱生态园每天将上演英歌舞巡演,蔡涨所在的机构将带领10个研学团共200人在此研学。游客们画上脸谱,换上专属的服装,拿起英歌槌亲身感受潮汕人的专属年味。
“我们的客人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是江浙一带的,”蔡涨表示,策划这个文旅产品,主要源于市面上的产品较难满足旅客的需求,“潮汕过年期间的氛围很好,但有旅客担心观看表演人太多、体验不好,他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和学习英歌舞,我们也在不断摸索中改善产品体验。”
刻在基因里的热爱
英歌舞是潮汕地区年节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仪式,英歌队员配合着鼓声、吆喝声、英歌槌敲打的声音跨步、转身、跳跃,铿锵有力的表演点燃了男女老少的热情,也为过年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原韩山师范学院校长林伦伦曾指出,英歌舞之所以能火,其中的一个特点是其参与性强,几乎没有局限性。无论年龄、性别、职业、行业、地方,只要放下生产工具、放下书包、放下电脑手机,就可以“敲起英歌”。
英歌已经成为流淌在潮汕人血液里的基因,在潮汕的传统村落里,英歌舞的传承每一年都在上演。
在外公的耳濡目染下,90后的陈坍鹏6岁开始学英歌舞,“英歌舞也是一项运动,既可以强身健体,也可以传承非遗爱好。”据陈坍鹏介绍,目前英歌队规模有100多人,最小的11岁,最大的28岁,大家都是因为热爱而走到一起。
“英歌队是为了每年的民俗活动而自发组织的,每年有队员因为学业、工作退出,但也有源源不断的新队员加入,”陈坍鹏说,“英歌舞没有火起来之前,我们已经坚持了十几年,靠的就是一种信念感。不管英歌舞火不火,每一年我们的民俗活动照常举办,都会有英歌舞的身影出现。”
林芳武从父亲林松手中接过后溪英歌队的担子已经两年多了。过去30多年来,林松一路将英歌带出家乡,走出国门;而近两年在英歌舞“出圈”后,年轻队员在短视频平台开直播展示训练与演出的日常,也让这支有130多年历史的英歌队收获了更多的关注。
“我们的队员都是兼职的,每周周末过来训练,有演出的时候会提前一个星期确定人数、排练队形。”林芳武也在每天傍晚结束自家玻璃店铺的营业之后去往英歌队的训练基地,对于传承英歌舞,他始终有一种义不容辞的使命感。
谈及接触英歌舞以来最难忘的事情,林芳武长叹一口气:“2012年的时候,因为训练英歌舞很累、也很忙,没有自己的时间,一度萌生了退出的想法。但想到父亲一把年纪依旧兢兢业业,他的英歌事业需要有人传承,这才坚持了下来。”
而在深圳等一线城市,英歌舞的火苗也在渐渐燃起。
“队员们外出工作、打拼,只有过年过节才有机会参与英歌舞,在深圳大家出于共同的爱好聚集到一起,又可以共同宣传潮汕文化,一举两得。”据林比南介绍,现在潮搏英歌队的规模大概是140人,队员既有打工族,也有创业者,“大家都有自己的班要上,有自己的生意要做,但仍每周抽出两个晚上的时间来练习英歌舞。”
英歌为引,拉动文旅消费
随着英歌舞走红,如何将传统民俗与文旅结合,激发其强大的生命力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当前潮汕地区的英歌舞正从年节民俗逐渐往常态化演出发展。2023年以来,英歌舞常态化表演活动相继在海门莲花峰风景区、东里汇商业街区、潮汕妈祖文化园展开。据统计,自开展“英歌舞进景区”的活动后,莲花峰风景区2023年度旅游接待人次同比增长50%,旅游总收入达到4100万元,同比增长55%。
2025年春节,以英歌为主题的大型实景演出《英歌情》在揭阳市普宁英歌情剧场首演,据悉,该项目首期投资规模6000万元,除了带来门票收入之外,有望带动住宿、餐饮、娱乐和购物等周边收入。
汕头高铁站的英歌舞宣传广告,图片来源:时代财经 高秋榕/摄
在蔡涨看来,通过英歌舞研学活动打造“大潮汕”的概念,有望通过三次消费推动潮汕地区文旅产业的发展,“一消是门票,二消是体验和研学,三消是文创。”
在时代财经的采访过程中,多支英歌队都提到了打造英歌文创产品,“只有通过学习和体验让游客喜欢上英歌舞,才能带动文旅和文创的消费,”蔡涨说,当前最为畅销的文创产品是英歌槌,游客在体验英歌舞之后往往会“带走”一对英歌槌。
将英歌舞IP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还有来自“英歌舞之乡”的张振洪,他将新茶饮与鸭屎香、油柑、橄榄等潮汕特产和英歌插画相结合,打造出具有独特潮汕风格的“英歌魂”奶茶,目前在全国开了150多家门店,每年卖出超过1000万杯奶茶。
对英歌舞IP的商业化探索,也是挖掘潮汕非遗文化潜力的过程,关键在于如何在保持英歌舞本质的基础上传承与创新,林伦伦曾说道,“创新的前提是‘守正’,英歌舞的必须要素,如武术、音乐(强烈的节奏感)、脸谱、英雄主义精神等不能丢。”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