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新设债务管理司:从处升级到司,意味着什么?

王晨婷
2025-11-04 19:15:29
来源: 时代周报
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

财政部机构上新了。11月3日,财政部官网“机构设置”栏目更新信息显示,财政部债务管理司已列入“部机关”列表。

根据官网介绍,债务管理司主要职责包括:拟订并执行政府国内债务管理制度和政策。拟订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和办法。编制国债和地方政府债余额限额计划。承担政府内债发行、兑付等有关管理工作。承担政府外债管理工作,拟订基本管理制度。加强政府债务监测监管,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

此前,财政部政府债务管理职能较为分散,主要由预算司的政府债务管理处和其他部门共同承担。在多名专家看来,此次“由处升司”,不仅解决了多头管理的问题,也对提升债务管理效能、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具有深远意义。

(图源:图虫创意)

整合过于分散的职能

根据财政部官网,债务管理司设六个处:综合处、中央债务处、地方债务一处、地方债务二处、发行兑付处、监测管理处。债务管理司司长为李大伟,副司长为曲富国、赵则永。

李大伟原任财政部预算司一级巡视员、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这也体现了职能整合。

此前,财政部预算司的政府债务管理处主要负责政府债务管理,而国库司下设国债管理处和国债发行兑付管理处,承担政府内债发行、兑付等有关管理工作。

作为部属事业单位的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则配合预算司开展政府债务统计分析、政府债券发行使用合规性监控、政府债务信息相关政策研究和系统建设等工作。

此次新设立债务管理司,汇聚了国债和地方债相关管理职能,解决了此前相关职能过于分散的问题,也使制定全国统一的政府债务政策及相应的制度更加顺畅。

(图源:财政部官网)

“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既需要短期的流动性风险缓释措施,也需要财税体制改革,当然也需要从机构管理上完善债务管理。”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罗志恒认为,将过去分散在各部门的债务管理职能统筹起来,有利于实现债务的全过程监管,更加精细化监测防范债务风险,优化债务结构,更快建立长效机制。

新增5000亿元限额下达地方

债务管理司的设立,也延续了近期以来加强债务管理,建立更长效机制的思路。

财政部长蓝佛安在9月份的讲话中明确:后续将在存量上做减法,继续落实好一揽子化债举措,提前下达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靠前使用化债额度。在管理上做加法,严格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强化专项债“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隐性债、法定债“双轨”合并管理。

(图源:图虫创意)

存量的减法,主要从化债层面来理解。

2025年,我国新增地方债券共计5.2万亿元,包括新增地方一般债券8000亿元,新增地方专项债券4.4万亿元。从实际发行来看,根据财政部及公开发债数据,今年前10个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合计约91062亿元,同比增长约23%。其中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约4.7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再融资债券发行4.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58%。

再融资债券发行在前10个月快速增长,主要目的在于偿还地方政府到期的政府债券本金,以及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化债仍是当前许多地方政府迫切的需求,按照中央一揽子化债政策安排,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专项债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

前十个月地方债发行情况(图源:企业预警通)

近期的增量政策又明确,中央财政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5000亿元下达地方。

10月17日,在财政部举行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李大伟介绍,今年的5000亿元除用于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外,还安排额度用于经济大省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精准支持扩大有效投资,更好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

此后,国家发改委明确了5000亿元的具体用途,其中2000亿元专门用于支持部分省份投资建设,3000亿元用于化债等。

在靠前谋划方面,李大伟在17日的发布会上也表示,今年,为进一步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能,保障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资金需求,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财政部将继续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使用方向上,提前下达的限额除用于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外,还继续支持各地按规定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和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推动地方财政平稳运行。

除了化解已有的地方政府债务,建立行之有效的长远机制同样关键。在债务管理司的主要职责中,也包括拟订并执行政府国内债务管理制度和政策,拟订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和办法等。

蓝佛安在他近期发布的文章中提到,推动建立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长效监管制度,对违规举债、虚假化债等行为严肃追责问责,防止前清后欠。加快推进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严禁新设或异化产生各类融资平台。优化债务结构,加快构建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保障交易资金安全,贝壳广州升级“房款安全,平台兜底”承诺
合计超5.7亿,国资增持青岛银行H股!12家银行港股被看中,股息率最高8%
资产9689亿,新万亿银行要来了!辅导10年,天津银行A股上市仍难破局
险资重仓银行股市值达3165亿元!平安人寿狂买农行,国寿加仓工行、南京银行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