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5%左右,广东怎么拼?

王晨婷、阿力米热
2025-02-05 18:02:26
来源: 时代周报
剖析广东样本,既有“量”的支撑,也有“质”的示范。

2月5日,蛇年首个工作日,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如期召开。

这是广东连续第三年召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春第一会。迈入“十四五”收官之年,经济大省广东将继续挑起大梁。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已经定下,2025年的广东将如何谋划增长,推进改革?

会场内,小型飞行器、航空模型等本土创新成果展吸引与会专家等人员驻足观看。今年的新春第一会,广东将高质量发展的焦点放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

2025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会场内。(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王晨婷/摄)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8个超万亿元级、3个五千亿至万亿元级、7个一千亿至五千亿元级、2个百亿元级的“8372”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剖析广东样本,既有“量”的支撑,也有“质”的示范。新质生产力、“百千万工程”,或将成为2025年引领广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

珠三角,要稳

2024年,广东GDP突破14万亿元,连续36年位居全国首位,而珠三角经济总量占全省约八成。

“再造一个新广东”,珠三角尤为重要,尤其是广州、深圳、佛山、东莞4座万亿城市,担起经济增长的重任。

广州,2024年经济总量突破3.1万亿元,未来如何持续保持增长动力?迈上下一个台阶?

“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广州锚定的未来金钥匙。

“1”,即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一个总体要求;“2”,即把握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两个主攻方向;“21”,代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等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等6个未来产业;“8”,代表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8个现代服务业。

广州提出,要全力以赴拼经济,在大抓重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招引建设、营商环境优化和稳外贸稳外资上下功夫见实效,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2024年,深圳GDP达36801.87亿元,同比增长5.8%。进出口总额首破4万亿元,时隔9年重返中国内地外贸“第一城”。

“特别是深圳坚持把跨境电商作为外贸领域新质生产力。全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3720亿元,连续三年全国第一,目前集聚了全国1/2的12万跨境电商卖家、吸引了全球前20大跨境电商平台中的4/5在深布局,深圳已成为全球跨境电商首选地。”深圳市副市长罗晃浩谈到。

跨境电商也将是未来深圳继续发展外贸的关键抓手。同时,作为“全国工业第一城”,深圳也将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瞄准高端、高质、高新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

工业大市佛山,正处于制造业深度转型的过程中。佛山市委书记唐屹峰在会上表示,佛山将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以数字化转型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推进传统制造业迭代升级。

佛山有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10万家工业企业。“我们将按照‘从易到难、由点及面、长期迭代、多方协同’的思路,因地制宜探索更多数字化转型路径,以1万带动10万,让广大中小企业更好投身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来。”唐屹峰说。

2025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王晨婷/摄)

同样将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的东莞,亦正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5年,东莞立下全市经济增长5%的预期目标,支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重点依托“三大手机”等龙头企业,带动供应链企业协同升级。力争全年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小巨人”各30家,“名特优新”400家,“小升规”800家。

东莞表示,今年将强力推动产业园区再造。以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行动为契机,推进镇村老旧工业园改造:重点动工建设35个共5万亩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加快推进40个拆除重建城中村改造项目,进一步提升空间利用效益。

粤东西北,要拼

广东经济总量稳居第一,但各个经济大省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依旧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

长期以来,受地域等因素限制,珠三角9市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约八成,粤东、粤西、粤北12市虽拥有广东近70%的面积,近五成人口,但经济总量约占珠三角地区的1/4。

为补足这一短板,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2023年以来,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通过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过几年的实践,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取得了进展和成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增强。2024年广东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1:1。17个区、2个县(市)、124个镇获评全国百强区、百强县、千强镇,57个县(市)整体经济增速快于全省。

2025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分论坛(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阿力米热/摄)

与此同时,新建和改造提升112万亩高标准农田,耕地总量连续4年净增加,累计培育123个“粤字号”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3%,深水网箱养殖水体总量居全国第一,水产种苗产量居全国首位。

那么,在这些成绩背后,广东是如何做到的?实践中有哪些创新?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县委书记们透露了县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例如博罗县,作为广东百强县之一,近些年来把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加快推动大湾区农产品基地建设,助力食品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县域经济新增长极。在基地的带动下,2024年全县食品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10亿元。

“新的一年,博罗县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找定位,在‘百千万工程’中找方法,在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中找动力,探索构建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惠州市博罗县委书记周耿斌表示,博罗县将强化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突出抓好食品加工和文化旅游两大强县富民产业。

2025年,是广东“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之年。接下来,广东如何激发区域协调发展潜力?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正河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全国范围来看,广东县域经济具有诸多独特优势。

具体来看,尽管广东东部、中部、西部县区面积有所差异,但总体格局较为统一,这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便利。并且,广东城乡结合密切,与其他大城市不同,县城与所辖镇、村以及农民之间联系紧密,有利于资源的流通与整合。

“广东发展县域经济在产业选择上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资源、区位、历史等多角度研判确定适合当地的产业,并坚持规划不变、久久为功,将产业链科学嵌入县、镇、村中,实现协调发展。”张正河说道。

大湾区,要合力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列为12项重点工作之首。明确做实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重大国家战略,更是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本届大会首次邀请港澳代表参加,共商“强强联手”。

基础设施硬联通是大湾区一体化的基础。去年6月30日,大湾区备受瞩目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建成开通;同年12月11日,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等政策落地,港珠澳大桥不断刷新车流量和客流量纪录。

港珠澳大桥(图源:图虫创意)

2025年,“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将继续发力,推进广珠澳高铁、佛穗莞城际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广州东站改造项目、南中珠城际香山至拱北段,建成新皇岗口岸。

在“软件”联通方面,以广东今年快速增长的外贸为例,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副主任冯国清介绍,将以通关便利化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要素便捷流通,携手港澳海关推进跨境通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据悉,2025年将深化大湾区海关“六个一体化”改革,加快粤港澳通关资讯平台正式上线运行。用足用好中央支持政策,在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开展更多通关便利化制度创新,提升支撑广东开放门户枢纽的能级。

对于广东和港澳来说,强强联手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也是当前互利合作的关键。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五年来,“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在一些地市一把手的发言中,也强调了大湾区在产业层面的合作共赢。

如东莞市委书记韦皓就表示,将积极参与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推动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南沙科学城重大科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滨海湾新区与深圳前海合作区联动发展,深化与广州、香港现代服务业合作,携手打造更多国家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哪吒2》冲击中国影史票房新纪录,谁是最大赢家?
西南证券出海“触礁”,亏本“卖孙”计划中断,没收买方2700万港元
广东“百千万工程”成效显著:去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超6%,企业成关键支撑
广东省情中心报告出炉:从单向帮扶到多方共赢,“百千万工程”助力乡村发展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