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百千万工程”成效显著:去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超6%,企业成关键支撑

傅一波
2025-02-05 18:06:47
来源: 时代周报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农村、农民普遍受益。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不仅是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头号工程,而且是拓展广东发展空间、畅通经济循环的战略举措。

数据表明,“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农村、农民普遍受益。

2024年,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9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缩小至2024年的2.31:1,比2023年减小0.05,比2018年减小0.27。

企业参与是“百千万工程”的重要特点。

2025年1月,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组成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长效发展专项课题组,赴相关地市、省直单位和企业等30多家单位开展座谈调研、实地调研和文字调研。

调研最终形成了《从单向帮扶到多方共赢——在粤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长效发展调研报告》成果。

图源:图虫创意

调研发现,“百千万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深入推进,全省各地初步探索形成了“央企带头、国企参与、民企跟进”的联动帮扶新机制、政企民共建共赢的利益联结新机制、项目“肥瘦搭配”的滚动参与新机制,企业和县镇村正成为彼此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做大总量的重要动力源。

企业通过兴产业、兴公益,助力县镇村经济实现“造血”式成效发展,百县图强千镇焕新画卷初展;助力县镇村风貌实现“蝶变”式更新更美,绿美广东和美乡村图景初现;助力城乡区域实现“融合”式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

总的来看,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长效发展呈现五大典型特征和发展趋势。

助力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

相关数据显示,两年多来,在新的联动帮扶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多方共赢机制的引导下,70多家驻粤央企和省属企业,立足政治担当和社会责任,按照公益项目+微利项目+市场项目“肥瘦搭配”的原则助力“百千万工程”,20家省属企业至少投入2500亿元助力粤东西北县镇村发展。

全省1953家商会参与“百会万企”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结对1955个县镇村,带动全省工商联51万会员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产业项目336个,投资金额350.7亿元,捐赠资金35.7亿元,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注入新的活力。

建筑业企业全面投身县镇村建设,促进县镇村风貌蝶变,2023年,全省1427家建筑企业与乡镇结对帮扶,帮扶项目1700余个;2024年,2030家建筑业企业助力帮扶项目开工7047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

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模式多元、成效显著

从此次调研情况来看,在省、市、县三级“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工作专班统筹推进下,广东省形成了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长效发展的五种模式,促进广东省实现县镇村经济蝶变、风貌蝶变、城乡共富蝶变。

首先是产业造血模式。企业通过参与产业有序转移,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努力以产业促振兴,帮助县镇村实现“造血”式长效发展。2024年,粤东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其中清远增长率为10.4%,揭阳和云浮为9.7%;全省57个县(市)整体经济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124个镇获评全国千强镇、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基本清零,带动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持续增长,2021—2024年增长超1300亿元。

其次是公益帮扶模式。企业通过捐资助学、助残托幼、基础设施建设、绿美广东建设、和美乡村建设等方式,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宜居宜业条件。据不完全统计,“百会万企”行动以来,各商会带动民营企业投入社会公益事业资金超35.7亿元,其中,2024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民营企业捐款捐物共计12.57亿元;投入“绿美广东”建设捐赠金额4000多万元,植树超145万株。

再是消费促富模式。企业通过采购农产品、设立消费帮扶专区、开展直播带货等方式,帮助当地特色农产品打开销路,提升品牌知名度,助力农民增收。据不完全统计,“百会万企”行动以来,全省商会带动民营企业直接采购共建地区农产品金额达1.9亿元,帮助销售农产品总额超20亿元。深圳从全市层面出台消费帮扶示范城市建设方案,成立深圳市消费帮扶直播互助社,打造“圳帮扶”线上商城,开设“圳帮扶”线上店铺150余家,全市消费帮扶采购额突破160亿。

还有金融支农模式。广东省金融机构通过提供贷款、保险等金融服务,推动金融资源加速向“百千万工程”流动,支持广东省农业发展,助力防控农业发展风险。2023年、2024年,广东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超2.6万亿元、2.4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2%、13.0%。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打造金融帮扶闭环,累计贷款发债930.71亿元,发放乡村振兴卡17.35万张,惠及农户106.3万人;开发综合保险,在全省16个地市落地24个“振兴保”项目,平安产险已为全省21个地市的31.77万户次农户农企提供超283.49亿元风险保障,支付赔款3.98亿元,受益农户3.91万户次。

还有技术增效模式。企业充分利用其先进理念、先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百千万工程”相关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提升县镇村产业科技水平、基层治理水平和政务服务水平。

近年来,作为带动农业科技进步、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广东省共培育发展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龙头企业5000多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数量逐年增长,2021年1292家,2022年1403家,2023年1508家,它们带动了广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高,远超全国水平:2022年72.1%(全国62.4%)、2023年72%(全国63.2%‌‌)、2024年73%(全国63%‌‌),科技已成为广东省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从单向式帮扶到双向式互促

随着县镇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营商环境的逐步完善,城市和农村的边界不断交叉重合,县镇村逐渐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价值高地”。

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不再是企业对县镇村的单向帮扶,更是企业和县镇村的双向互促,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好县镇村的发展潜力。实地调研中,深圳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反映,深圳民营企业家积极性高涨,普遍将“百千万工程”看作是投资创业和做大增量的新赛道。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针对全省性行业协会商会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50%的全省性行业协会商会联动会员企业参与了“百千万工程”,35.23%受访行业协会商会认为参与“百千万工程”有助于提高商协会及其会员企业的知名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22.95%)、增加市场份额(13.52%)、优化人才结构(12.99%)。

从外力型帮扶到内驱型发展

图源:图虫创意

“百千万工程”不是一个简单依靠外力帮扶的工程,更是激发县镇村培育内生发展力量的重要平台。

粤东西北的县镇村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根本来说需要培育内生发展力量,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组织平台,重新激活乡村生产资源要素的市场价值,强村公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据不完全统计,“百千万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全省各地成立的“强村”“富村”公司1000多家,尤其是粤东西北地区,各地镇村开公司已经成为新风尚。

粤西地区的湛江、茂名和阳江现有各类强村公司300多家,它们通过市场化手段进一步盘活、经营农村资产和资源,对于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共同富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在地式帮扶到飞地式帮扶

与常规的直接到粤东西北地区投资建设不同,近两年来,企业通过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珠三角发达地市建立“反向飞地”,运营管理“反向飞地”,入驻“反向飞地”等“不到场”方式参与“百千万工程”,在助力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建设的“反向飞地”100多个,粤东西北12市均已在珠三角城市建立“反向飞地”。

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湛江、清远等地,共建成67个“反向飞地”,深圳市共有各类反向飞地共计73家。广轻控股集团在“工美港”园区内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反向飞地”集聚区,助力粤东西北在广州建立飞地经济空间,目前在“工美港”落地的反向飞地包括梅州市、清远市、清新区等市、县(区)共计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入驻企业共20余家。

针对企业在参与“百千万工程”过程中遭遇的激励机制和平台不完善、地方与企业信息不对称、营商环境需改善以及企业参与热情和帮扶动力难以持续等问题,课题组提出了构建和完善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长效机制的建议。

具体包括:一要树立城乡等值化发展理念,完善县镇村产业基础设施和功能区布局规划,促进城乡“空间公平”,增强县镇村对企业的吸引力。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土地整治主要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为导向,没有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二要建立全省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的沟通协作和信息发布平台,精准精细推出一批企业肯投、敢投、抢着投的项目,促进企业和项目的精准对接,县镇村和企业共同发展、双向“奔富”。

三要强化保障、优化服务,建立健全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激励保障机制,在税收减免、免查验、奖融资、资质审批、信用评价、工法认定、新技术应用示范等方面对企业结对帮扶项目予以支持。

四要加快研究制定新的产业政策,因村制宜规划乡村特色产业,增加村企合作的积极性。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哪吒2》冲击中国影史票房新纪录,谁是最大赢家?
西南证券出海“触礁”,亏本“卖孙”计划中断,没收买方2700万港元
广东省情中心报告出炉:从单向帮扶到多方共赢,“百千万工程”助力乡村发展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