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潞村论坛湖州启幕:金融向善赋能乡村振兴

2025-09-29 20:48:26
来源: 时代在线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让金融力量精准滴灌乡村沃土、激活内生发展动力,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

9月29日,以“金融赋能共同富裕,艺术点亮美丽乡村”为主题的2025潞村论坛在浙江湖州举行。本次论坛由世界乡村旅游理事会、浙商总会金融服务委员会(简称“金服会”)、浙商银行等单位联合举办,汇聚了国内外乡村金融、乡村振兴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业界代表,通过理论分享、倡议发布、案例交流,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

论坛上,金服会发布了《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赋能共同富裕“五大行动”倡议》,号召5000多名金融顾问扎根一线,提供“融资+融智+融服务”,打造“金融共富村”。金服会主席陆建强表示,以善本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要走进群众深入基层,以实干见真章。他呼吁金融机构共同参与进来,通过实干落实举措,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金融力量

理论破题:善本金融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金融不应是追逐利润的‘工具’,而要成为服务人、让社会更美好的‘力量’。”论坛现场,金服会主席陆建强的发言掷地有声。他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内容在共同富裕目标下,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必须扛起“向上、向善、向美”的使命。

这份使命,被凝练为“善本金融”的核心主张——坚持金融功能性第一性,弱化营利性,让金融资源聚焦正向社会主体,与社会发展同频同向。善本金融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新范式,是导正金融功能、重塑金融价值,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探索。

这一理念的落地,有着扎实的实践基础。陆建强介绍,2018年起,金服会已开展多项探索:金融顾问制度累计服务企业超10.74万家次,落实融资1.17万亿元;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3386模式覆盖全国108个区县;“善本信托” 工程成为全国慈善创新案例;2025年启动了“雪中送炭”工程;还通过防非反诈活动守护农村居民财产安全。这些实践证明,金融日益成为乡村共富的“助推器”。

实践落子:五大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现场,金服会发布了《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赋能共同富裕“五大行动”倡议》。这份由金服会执行副主席沈金方解读的倡议,从“服务、生态、慈善、反诈、产品”五大维度发力,构建起全链条、多维度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

在服务下沉层面,实施“金融顾问服务乡村”深耕行动。依托全省300家金融顾问工作室、5000名专业顾问,深入乡村一线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数字化平台推广“整村授信+农产品帮销”联动模式,打造“金融共富村”样本,助力农村小微企业降本增效。

在生态构建层面,推进“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扩面行动。针对山区海岛县等薄弱区域,推广“驻村第一书记+金融顾问”协作模式,实施“一县一策”“一业一品”精准帮扶,重点支持强村公司、共富工坊发展,畅通金融服务 “最后一公里”。

在文化反哺层面,发起“善本信托润泽乡梓”思源行动。创新“善本信托+慈善组织+专项基金”模式,引导企业家以乡贤身份反哺家乡,重点支持乡村教育、养老、古村落保护等公益事业,探索金融助力“第三次分配”的浙江路径。

反诈宣传层面,强化“防非反诈守护安宁”护航行动。计划组织 500 场现场宣教活动,通过金融知识普及、风险提示等方式,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

产业融合层面,实施“创新产品精准滴灌”富民行动创新“民宿贷”“非遗贷”“共富贷”等乡村振兴金融产品,支持乡村艺术馆、非遗工坊、精品民宿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五大行动不是孤立的政策,而是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沈金方表示,从金融顾问的“智力支持”到善本信托的“长效保障”,再到文旅融合的“产业赋能”,每一项行动都瞄准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旨在让金融活水真正流到田间地头、惠及农户百姓。

行业共识:多方携手共话乡村共富未来

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校领导、央视网的媒体专家以及金融机构和业界的代表们,围绕“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主旨,结合各自领域的实践,展开了深入探讨,并达成共识:乡村是共同富裕的“主战场”,金融机构需主动下沉服务。

与会者普遍认为,金服会的“善本金融”理念,不仅是对过往成功实践的总结凝练,更对金融业的发展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价值倡导。现场发布的“五大行动”倡议,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措施有力,为金融机构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操作手册”和行动指南。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非一日之功。据介绍,接下来,金服会将继续以“善本金融”为引领,团结金融机构与社会各界,让金融活水持续滋养乡村大地,使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在更多村落变为现实。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