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大咖观点|黄奇帆:如果4亿人进城落户,好处不止是增加劳动力供给

王晨婷
2024-12-05 17:36:55
来源: 时代周报
4亿农民进城,有何好处?

“如果能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一样的水平,中国城乡两元构架将出现质的变化。”

12月3日下午,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开幕式大会演讲上,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如是说。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主办方供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系统的部署。《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推行有常住住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步迁入地户籍人口的同等权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66%,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8%之间有18个点的差距,约有2.5亿人。落实上述政策,意味着到2030年把这2.5亿人全部落户到城镇,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努力,到2035年实现户籍城市化率65%。

黄奇帆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个。

首先,随着农村人口大幅减少,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就具备了条件,乡村振兴也有了产业基础。按照上述目标,随着现有2.3亿户农户减少到7000万户左右,户均的土地将从7.8亩扩大到30亩左右,这就意味着能够推动农业机械应用大幅度提升。

其二,这将为新型城镇化创造新的需求,培育新的动能,进而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如果在未来十年内持续推进近4亿人进入城镇落户,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城镇劳动力供给,还将为推动形成一批新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打下基础。

第三,几千年来中国农业人口始终都占多数,然而,再过二三十年,城市文明就会完全占主导地位。如果能够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体一样的水平,不仅“农民工”这一历史现象能实现根本的消除,还意味着中国城乡的两元化构架将出现质的变化。城市文明、市民社会在中国将正式进入发育、定型、日益成熟的新阶段。

“未来,农业有望成为‘第六产业’,即‘1+2+3’。”黄奇帆表示,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了以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来推动农业的技术条件,一些地方已经把发展“一村一品”等特色农业与冷链物流、直播电商结合起来,探索出了根在农业农村、触角延至全国各地的成功模式。如果,现在8、9万亿的农业GDP被改造后能产生“1+2+3”的效果,GDP就会翻番,变成18万亿的GDP,农民收入也会翻番。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AI教父黄仁勋低调现身深圳!走访时机微妙,去年已增设数百名中国员工
“歪果仁”涌入刷屏,小红书招超百个岗位,有MCN机构拿出5成佣金招揽外网红人
浙商银行:深耕浙江,向上生长
绍兴黄酒龙头打自己脸,古越龙山2024年净利预计“腰斩”,亟需走出包邮区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