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四十周年:只有一次,音乐拯救了世界
40年已然过去,整个世界都改变了,一直有人在缅怀,一直有人在尝试复制而不得,在中国,迷笛、雪山等音乐节就无不将它视为偶像。在音乐人眼中,那同样是个图腾—张楚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那对个体来说,意味着一种另外的非正式的大型聚会形式,不仅仅是音乐,而是战后新一代文化的一次表现。何勇仍将它作为摇滚梦想的象征,人们“心灵都很纯朴,很有理想,音乐都是充满了爱和纯真的东西”。树音乐公司的执行总监老妖指出的也许正是它的非音乐性—人因此而会感觉到永远年轻和与众不同的自由。
狂飙的“六零”:爱与和平
上世纪60年代,对一个稍有文化感受力的人而言,席卷全球的社会风暴都是一场“精神分裂”的革命。政治上强烈意识形态化与生活上享乐主义化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二战后,经济虽有所复苏,但上世纪50年代传续下来的道德主义与专制主义依然左右公众生活。
“婴儿潮”一代已是20岁出头的无畏青年,这些诞生于富裕与教育的产物,对社会控制提出毫不犹豫的异议,成为中产阶级的“不肖子”—萨特说,他们与学校的唯一关系,就是“砸碎它”。他们手捧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受着新左派的启蒙,他们眼见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被暗杀,美军在越南屠杀500平民,丢下炸弹的士兵,在家乡不过是平凡善良的人。冷战在加剧,东西柏林竖起高高的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引致军备扩张愈演愈烈,而在南美洲丛林与非洲,游击战争与独立运动仍然如火如荼……
不愿成为父辈般循规蹈矩的人,年轻人开始了对社会的“大拒绝”:反越战、言论自由、性解放、抗议消费主义、民族歧视……他们向规则挑战,在巴黎左岸掀起电影的“新浪潮运动”,甚至直接走上街头向戴高乐总统“呛声”,这后来被命名为“五月风暴”,改变了整个法国社会文化结构。在美国,他们领导了纽约格林威治村的“石墙事件”,他们聚集在旧金山的各种文化场景,成为西岸的嬉皮,开始了一场叫做“爱之夏”的运动。在这场运动里,迷幻药成了他们“心灵解放的工具”,结合蓝调、民谣和乡村音乐,他们创造了旧金山之声—迷幻摇滚。
比之东岸知识分子的愤青色彩,旧金山是自由圣地、新文化的阵营。歌里唱着:如果你去旧金山,你将遇到许多和善的人,对于那些要去旧金山的人,夏天将充满爱……美国同性恋民权领袖米尔克就在那里展开他的事业,音乐、舞蹈、吟诗在各个角落发生。
音乐成为个人媒介的表率,并不独立自存,而是反战示威的延续。1967年,蒙特利音乐节在旧金山南岸上演,这个史上第一次的大型摇滚音乐节喊出了“爱与和平”的口号。两年后,所有的火种聚集东岸伍德斯托克的贝瑟尔草原,在这里,后者演出了比前者更强烈的神话性—3天3夜的演唱会,45万的人群,陌生却相处和平,他们分享所有,在暑热与暴雨泥泞中狂欢—那被普遍认为是上世纪60年代的最高潮。
伍德斯托克:乌托邦传统
那3天之前,伍德斯托克,这个面积不到70平方公里的小镇就已经是一个小天堂。100多年前,一对研究乌托邦哲学的有钱夫妇,在这里成立了美国最早的艺术与手工艺公社。哲学诗人赫维.怀特在这里拥有一座“音乐教堂”。乌托邦色彩吸引艺术家、作家、诗人前来定居,其中就有车祸之后的鲍勃.迪伦。1952年,音乐家约翰.凯奇的著名作品《4'33''》在这里首演。吉米.亨德里克斯、范.莫里森、大卫.鲍伊等传奇歌手特别喜欢来这里灌录唱片。这里还有一座印度教修院和一个艺术家坟场,不过,那时的伍德斯托克仍是一个被大自然包围的小型社区,居民友善开朗,生活简单,音乐人比邻而居。
时间到了
3天“临时的自治区”,市长告诫警察不要去捉人,他们吸着大麻迷幻药剂,但医生并没有举报,而是去提供帮助。作为一次超级的集体共享经验,它的重要不在于音乐,虽然音乐精彩地衬托了这一切。它成功袭击了大众共识的现实,奔向更热烈的生活。有一个画面说明了这个犹如幻觉的历史时刻,一代瑜伽大师、精神领袖沙吉难陀,在第一天开场曲演唱完后,在台上为乐迷祈愿。
这场享乐主义的狂欢,试图在一个天真的年代里,无所畏惧地为人类的感知世界打开一扇大门。大门里面,是此后无数青年想像力的在场,文化的初恋。
改变1969:凋落的嬉皮
伍德斯托克的火种,猛烈燃烧后却是挥之不去的浓烟。嬉皮的面貌就在这个夏天之后,变成深沉的黑暗脏乱。就在这个夏天,吸引许多嬉皮跟随的邪恶曼森家族,犯下数起严重凶杀案。1969年12月,滚石乐队的免费演唱会上,一名黑人在骚动中被保安乱刀刺死,冲突中受伤的孩子不计其数。1970年9月,用牙齿扫弦的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猝死,10月,嬉皮之后詹尼斯.乔普林服用过量海洛因身亡。
他们相信摇滚可以改变世界,但洋洋自得的青年世代就这样丑陋结束,大时代带来的迅速颓败正如它们的迅速崛起。
老鹰乐队的代表作《加州旅馆》里,中产阶级在自愿戒毒所中来回出入,大麻再也带来不了心灵的解放,只有空虚、堕落与恶魔的诱惑:我吩咐领班/请给我一些酒/他却说/我们从1969年以后就没有烈酒了。暗示伍德斯托克之后,无论看起来多美丽,摇滚的精神却已不再,也象征着美国社会(上世纪)60年代的自由、平等、和平不再。进入(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终于承认越战失败,遭遇中东石油危机、水门事件,一霎间,桀骜不驯的青年进入了庸俗的中年期。库布里克电影《大开眼戒》中就有对这首歌精妙的视觉诠释,这是“1969”之后美国不堪的社会生态。
伍德斯托克那场嬉皮集会中蕴藏的人本观念,让无数人遥寄着那个年代,其中还有歌手陈升,那个“青春的小次佬”,他说他记得“69”。
但“1969”只是时间矩阵中的无数小点之一,乌托邦宣言之后的40年发生了什么呢?波斯湾战争,萨达姆政权垮台,曼德拉让南非种族隔离的日子结束;厄尔尼诺肆虐,全球气温恶化,接着在种族屠杀的名单上有了卢旺达人的记号,北爱军的炸弹让英国人提心吊胆,巴尔干战火延绵,北约成了“正义使者”;欧洲说要统一,本.丹登用两架飞机撞毁了世贸大厦,而我们刚刚送走了“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按自己方式生活的人类”—迈克尔.杰克逊。
同样一个无所畏惧的时代,却已找不到无所畏惧的目的,曾经的大时代已成小世界,但还是没有人肯为伍德斯托克招魂。金融危机下没人肯资助当年的伍德斯托克创办人迈克尔.朗的40周年复兴大计。在漫漫的历史里,伍德斯托克终究只是一个空虚的点,它的某些理想,还是没能成就今天,它的某些理想,终究还是一个不会再来的乌托邦之梦。
链接
我们没有经历过伍德斯托克
绝大部分的我们都没有经历过伍德斯托克,于是在后来的种种形式的记录中,我们才能感受到40年前的狂热和迷乱,为什么在此后的40年里被不断地朝圣、被复制,又从未被成功复制。
《制造伍德斯托克》
作者:艾略特.提伯
出版社:Square One Publishers
时间:2007年6月
艾略特.提伯就是疯狂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幕后推手之一。他在回忆录中叙述他奇妙的双重人生与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推动音乐节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揭露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如何被搬上纽约Bethel小镇外的雅斯格牧场的内幕;他还向人们倾诉作为一名同性恋者,他在独特的“伍德斯托克经历”之后终于鼓起勇气“出柜”的心理历程。
《通往伍德斯托克之路》
作者:迈克尔.朗
出版社:Ecco
时间:2009年6月
趁着伍德斯托克音乐节40周年纪念这股子热乎劲,当年推动音乐节成功举办的另一重要人物迈克尔.朗也推出了他的回忆录。
如果有人对曾经无法成为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的一分子而深感遗憾,那么这本亲切地叙述着这一事件的回忆录将是他的必读书目之一。
《伍德斯托克:和平与音乐的三日》
导演:迈克尔.沃德利
年代:1970年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发生的一切都被活动组织者之一的迈克尔.沃德利拍摄下来剪辑成纪录片,留下宝贵的影视资料,该片还因此在次年夺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奖,成为经典之作。今年,华纳兄弟将该纪录片重新包装,限量发行。这套珍藏版作品除了4个小时的导演剪辑版电影外,还有从未公开的2个多小时的现场表演合辑。
《制造伍德斯托克》
导演:李安
时间:2009年
改编自艾略特.提伯的同名回忆录。事实上,当年那场伟大的音乐节只是这部电影中的大背景,真正的焦点在于主人公提伯一家,而李安更多的笔墨仍然在着力刻画人物,透过人物以及人物家庭的缩影审视整个时代。
《伍德斯托克40年:回到雅斯格牧场》
今年8月,摇滚厂牌“犀牛”发行的这套6CD装专辑,按照当年乐队表演的出场顺序收录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表演的77首歌曲,其中第一首歌就是当年的开场曲,里奇.海文斯的《英俊的约翰尼》。专辑中的重头戏颇多,正如犀牛唱片的副总裁谢利尔.帕沃斯基所说:“这将是所有记录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唱片中最完整和全面的一套,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乐迷们做出一套尽可能真实的唱片,真实得就像你真正参加过那场音乐节一样。”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博物馆
2008年6月,就在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举办的原址雅斯格牧场,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博物馆正式揭牌。
这座历时一年建造的博物馆隶属于圣地森林艺术中心,外观看起来就如同它所象征的历史意义一般,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理想主义色彩,馆中展出包括演唱会的珍贵画面、历史纪实等多媒体视听。 实习生 关晓蕾
专题文章 非典型乌托邦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