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持续撬动消费活力,政策引领不可或缺

迟雨
2025-11-24 11:35:02
来源: 时代周报
把体育的“小场景”做成消费的“大场景”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落下帷幕。赛事凭借其广泛的市场影响力与产业辐射力,正通过品牌价值提升、体育消费升级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将短期“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催化粤港澳大湾区在城市建设、招商引资与人才聚集等多方面发生“质变”,为体育及相关产业拓展出新机遇。

据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杨雪鸫介绍,截至11月16日,十五运会市场开发(包括赞助、捐赠、特许经营、门票)收入18.4亿元。

数据体现的不仅是体育的魅力,更是赛事经济迸发出的强劲活力。

十五运会带来的消费热潮首先体现在特许商品的火爆销售上。以中华白海豚为原型的十五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当下的顶流IP。

赛事对文旅消费的拉动十分显著。“上午在香港逛景点,下午到广州看赛事,晚上赴顺德品美食”,十五运会期间,这样的“跨城观赛+文旅体验”成为不少游客的选择,体育赛事的流量持续转化为文旅消费的增量。

“体育+商圈” 的模式同样表现亮眼。在佛山,创意产业园举办的沉浸式观赛+民俗文化展示活动,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参与。在广州,作为赛事主要场馆的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州体育馆及天河体育中心等商圈,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全市热门区域。

智慧化办赛则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广州越秀山体育场搭载的无感运动数据采集系统、深圳赛场应用的四足机器人与AR导航,不仅提升了赛事运行效率,也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提供了真实应用场景。现在体育不仅是健儿竞技场,已俨然成为新技术、新业态的试验田和孵化器。

超越传统办赛逻辑,推动“体育+”多元业态拓展,让体育赛事成为点燃城市消费活力的强大引擎,把体育的“小场景”做成消费的“大场景”,不论是前不久落幕的“苏超”,还是本届全运会,都是成功的典范。

然而,赛事经济的潜力远未见顶。要真正让大型赛事成为撬动消费的新支点,还需在多个方面持续发力。

加快制定支持赛事经济发展的专项规划,政策引领不可或缺。

一方面,通过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在安保、审批、交通、宣传等方面形成系统化保障体系,以此降低办赛成本与制度性障碍。另一方面,要以“生态化思维”构建产业联盟,培育赛事经济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链整合提升整体竞争力。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基础、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因此要构建多层次、差异化赛事体系,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需求的赛事,依赖精细运营挖掘商业价值,让赛事IP与本地特色产业深度绑定,避开同质化的低效竞争。

努力拓展更多体育消费新场景。各地应结合地域特色,将体育赛事与本地文化、旅游、商业资源深度融合,同时推动体育场馆延时开放、发展夜间体育消费,打造更多沉浸式、互动型消费体验空间,实现“赛时竞技、赛后惠民”的功能转换。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各群体多元化需求,避免落入比赛热、赛后冷的尴尬。

十五运会已落幕,但闭幕式不是赛事经济的终点。如果每一场赛事都是消费升级的“助推器”、产业创新的“孵化器”和城市发展的“加速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将由此获得源源不断的动能。

(作者系特约评论员)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征信服务全运 信用点亮湾区”——民生银行佛山分行开展征信宣传活动
可穿戴设备累计出货量突破2亿台 华为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稳健前行
峰飞航空发布eVTOL零碳水上机场,全球首创海空一体低空经济解决方案
广州车展观察:BBA集体掀智能化反攻,油车携手华为等供应商驶入“下一代”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