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BAT到杭州“六小龙”,中国互联网下一个十年谁定义?
这些新生代互联网人,正重新定义中国未来十年互联网产业格局。
11月6日-9日在浙江省乌镇举行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数字经济的活力。透视这次峰会,既能看出阿里、腾讯、京东等初代互联网巨头拥抱AI的努力,更像是杭州“六小龙”等新一代互联网新贵的“成人礼”。
峰会首日,首次设置的“六小龙乌镇对话”让他们首次集体亮相,6位企业代表畅谈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他们还把多项前沿技术带到
图源:图虫创意
从2014年首届峰会至今,世界互联网大会11年的成长轨迹,见证了中国数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首届峰会召开的2014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16.2万亿元,如今已经超过50万亿元,增长超过两倍,其在GDP的占比,也从当年的26%壮大到接近半壁江山。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在全球语境中,中国数字技术正在从“追赶者”变为“领跑者”。
在中国数字化浪潮中,初代互联网巨头们无疑是勇敢的先行者,他们俨然是互联网产业的底座,因为每一波技术浪潮都是建立在前一波浪潮的基础之上。没有1990年代末、新世纪初的互联网产业浪潮,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移动互联网浪潮;若没有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大数据和计算需求,就不会有当下如此迅猛的AI浪潮。
初代互联网巨头也在积极拥抱AI,各种大模型已纷至沓来。在“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现场,腾讯、阿里、蚂蚁都把各自的大模型产品放在显眼的位置,并在展台展示智能体相关的发展战略。带着“物流新浪潮”宣言,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时隔8年强势回归乌镇峰会。
但人们的兴奋点,似乎已转向“六小龙”AI新贵,其在浙江杭州的崛起,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11年来所孵化创新土壤和科创生态的最佳注解。这些新生代互联网人首次以“六小龙乌镇对话”形式集体亮相,他们身着深色西装围坐讨论最前沿的AI议题,这与昔日“乌镇饭局”的经典场景形成不同的映照,体现出从“社交”向“技术”的转向。
这些新生代互联网人,正在重新定义中国未来十年互联网产业格局。深度求索、宇树科技、强脑科技、群核科技、云深处科技、游戏科学,这六家前沿科技公司横跨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空间智能、大模型和游戏等领域,都受益于过去30年来互联网浪潮的技术和数据积累,站在互联网的肩膀上探索前沿方向,并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战略升级的推动者和参与者。
从互联网时代迈向AI时代,既是全球性的技术浪潮,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叙事。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是“连接”,如社交网络、电商平台,而AI时代则强调“生成”,如大模型、自动驾驶,通过数据训练实现自主决策和内容创造,技术门槛从流量运营转向算法、算力和数据的综合竞争。
这种从连接到智能的转向,预示着中国互联网进入技术驱动的新阶段。初代互联网人更多聚焦于平台经济与流量运营,而新生代则深耕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硬科技领域,并通过“AI+产业”的实践推动技术落地。这种范式创新,实质是中国互联网从商业模式创新向核心技术突破的战略转型。
初代互联网人与新生代互联网人的技术代际差异,既体现在技术深度上,也体现在商业逻辑,初代互联网人通过“流量+资本”模式快速扩张,而新生代则更注重技术研发与产业融合。
正如刘强东回应媒体追问所透露的,他会私下和“六小龙”联系。世界互联网大会既为新生代互联网人提供了展示窗口,也促成其与巨头的资源对接。初代互联网巨头和网络新贵之间,并非简单的新老替代,而是生态的互补和协同。在技术层面,巨头以算力与数据优势支撑基础创新,新贵则在垂直场景突破技术瓶颈;在战略层面,巨头偏向平台化普惠,新贵专注硬核技术攻坚,共同构成中国AI产业的广度与深度。
技术攻坚的道路并不平坦,AI创业者们除了面临技术、市场、人才多重维度的复杂挑战,还得应付高昂的研发成本。在AI领域,训练一个通用大模型需投入数亿元算力成本,且迭代周期至少长达6个月,而部分高端芯片因依赖于进口面临随时断供的风险。
真正的变革和创新,从不是顺境中的高歌猛进,而是逆境中的步步为营。未来十年,中国互联网能否在全球数字竞争中占据主动,答案就隐含在新一代互联网人的突围中。
当下,全球AI技术革命已进入关键博弈期。期待政策层面能出台更精准的扶持举措,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期待市场能给予创新更多包容,让敢闯敢试的精神获得生长的土壤。唯有政府、市场、企业形成合力,才能让新一代企业家的创新活力充分释放,让中国AI产业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