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程“十五五”,科技驱动未来

迟雨
2025-10-27 11:46:04
来源: 时代周报
这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

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针对科技发展,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呈现为加速演进之势。

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奔涌。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重塑全球创新版图。

另一方面,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某些关键领域面临的技术封锁与遏制,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也讨不来。

在这样一个节点,过去依靠要素驱动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处于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关键时期的中国,必须将发展的根基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沃土之上。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提出,正是对这一时代课题的精准回应。

它超越了简单的技术补短板,更强调在前沿领域实现原始创新和引领性突破,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解决关键技术突破难题,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更要勇于挺进科技无人区,在未来的基础科学和颠覆性技术领域布局落子、抢抓先机,力争从全球科技的跟跑者、并跑者向若干领域的领跑者转变,真正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在于构建高性能的国家创新体系。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企业则是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阵地,只有统筹好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才能推动形成良性互动的创新生态。

为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完善以创新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同时,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科技自立自强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引领和创造“新质生产力”。

体现在人工智能领域,不仅要突破关键算法、算力瓶颈,更要推动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化升级。

体现在芯片领域,需在全产业链条上持续攻坚,从材料、设备到设计、制造,筑牢数字经济的底座。

体现在航空航天领域,要继续推进深空探测、北斗应用等重大工程,拓展人类认知和活动的新领域。

体现在生物医药领域,要聚焦新药创制、高端医疗装备,以科技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依靠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向更高附加值、更强竞争力演进。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科技创新的号角已经吹响。这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只要不断深耕基础研究,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坚持突破技术壁垒,就能让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民族复兴的硬核支撑。

(作者系特约评论员)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2025“金牌创新董秘”评选投票通道正式开启
净利大增八成!药明康德战略聚焦CRDMO业务,“卖水人”生意为何持续做“加减法”?
疯狂的“金九银十”:金银价格大起大落,谁的钱包最受伤?
庭审激辩!ST路通申请限制吴世春表决权,增持合规性成争议焦点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