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步还“带娃”,汽车正在抢宝妈奶爸的活

陈梓庆
2025-05-23 14:15:56
来源: 消费者报道
更多“儿童友好”汽车进入市场。

汽车能带娃?这并非痴人说梦,而是不少车企加紧争夺的阵地。

随着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家庭用车需求得到车企的重视,更多针对家庭场景的产品开始进入市场,不仅为成年用户提供舒适的乘车体验,也要为儿童提供“保姆级”的服务,更多针对儿童而推出的功能配置成为车企宣传营销的重点。

不过,对于家长和儿童而言,安全出行才是根本,无论汽车如何智能,汽车也不能替代父母的角色。对于车企而言,要实现真正的儿童友好仍然任重道远。

汽车也想“带娃”

目前,不少汽车都具备儿童模式或儿童专属功能配置,汽车正在成为儿童的“保姆”,越来越多的“儿童友好”车型开始进入市场。

在“奶爸神车”这一赛道,理想汽车无疑是开拓者。后排娱乐屏、座椅放倒后可让孩子躺平的“大沙发”,儿童在车上无论是想睡觉、娱乐还是学习,理想汽车的车型都能提供相关功能配置。

此外,理想汽车的车机系统还拥有“小主人模式”,可以提供提供适合儿童的影音、娱乐内容,并且采用发音更可爱的语音助手来与儿童进行互动。

除了人机交互以外,更多车企开始为儿童打造专属的车内空间。

▲来源:魏牌新能源官方网站

以魏牌拿铁DHT PHEV为例,魏牌厂家推出专属定制的儿童座椅,这款儿童座椅可以和车机系统进行互联,父母从中控屏中就可以看到儿童座椅的实时温度,并可通过中控屏进行通风、加热和座椅温度的调节。

此外,为了提升车内空气质量,汽车内饰用料也愈发健康和环保。作为面向母婴群体的车型,极狐考拉号称配备“婴儿级亲肤内饰”,用料“接近0醛0苯”,还声称“对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病毒细菌、具有广谱消杀功能”。

▲来源:极狐汽车官方网站

安全方面,由于近年“马大哈”父母将孩子遗留在密闭车厢内导致孩子伤亡的事件时有发生,于是,不少新车开始配备车内生命体征监测功能。

例如,今年4月,特斯拉推出“儿童遗留检测”功能,当“儿童遗留检测”功能激活时,如果车辆检测到车内有儿童遗留,APP将禁用车内空调控制功能,车主无法通过APP关闭车内空调或调高空调温度,以维持车内温度适宜,避免高温导致车内遗留儿童伤亡。

在自主品牌中,搭载“儿童遗留监测”功能的车型也不在少数。魏牌、极氪、零跑等品牌的车型均有类似功能,部分车型在监测到车厢内有儿童遗留时,还会自动打开天窗透气。

此外,供儿童在车上学习的小桌板也愈发常见,甚至合资车型也来“凑热闹”。比如,广汽丰田的铂智3X 高配车型,就配备后排小桌板。

▲来源:广汽丰田官方

不难发现,AI互动、专属座椅、娱乐屏和小桌板正在成为儿童乘车出行的标配。

汽车“带娃”靠谱吗?

随着车企加紧争夺家庭出行市场,更多“儿童友好”“父母友好”的车型上市。《消费者报道》走访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门店发现,“奶爸神车”已经是现在汽车消费的新趋势,有销售人员表示有家长看车时对与儿童相关的功能配置非常关心。

不过,这些与儿童相关的功能配置究竟是否为汽车消费的刚需?又是否真的能帮家长减轻带娃的压力?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在接受《消费者报道》采访时表示:“汽车行业的儿童相关功能配置,确实会满足部分人群的需求,不过与此前的‘女性车’‘方盒子’类似,更多地只是一个营销策略,吸引特定群体购车,从而提升销量。”

此外,还有业内人士指出,车内部分针对儿童的功能配置,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儿童的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位汽车工程师向《消费者报道》指出,车上的娱乐屏,本质上和日常使用的手机、平板、电脑、电视剧的屏幕没有太大区别,在车辆移动的过程中长时间观看屏幕,可能会造成儿童晕车,也会对儿童的视力带来不良影响。

对于目前车企争相营销的健康内饰材质,上述汽车工程师表示,以目前的汽车制造工艺来看,内饰用料很难做到完全没有化学物质的释放,他建议,消费者在刚提车后可以多打开车窗进行通风。

至于汽车搭载的消毒、杀菌功能,上述汽车工程师表示,多年前市面上销售的车载空气净化器就已经有类似抑菌的功能,不过只是起到调节车内环境的作用,并不能实现车内完全无毒无菌,好的车厢环境还是要靠家长为孩子营造。

实际上,无论汽车针对儿童的功能配置如何变化,家长才是“儿童友好”的关键。

“我觉得对于儿童来说,先别看车上有什么功能,家长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才是最重要的,不使用或者错误使用儿童安全座椅会导致儿童乘车非常危险。”张翔表示。

因此,在买车和用车的过程中,安全和使用体验永远是最高优先级。父母不能把孩子完全交给汽车,车企也不能为了营销而忽视家长和孩子的实际使用体验。毕竟,健康和安全才是家庭出行真正的刚需。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炮轰券商后,华熙生物再发文呼吁同业加入,业内:玻尿酸和胶原蛋白孰优孰劣需要更多证据
超声、放疗等如何定价?国家医保局推动立项指南落地,治理过度检查、重复检查问题
车友群已“挤爆”?小米YU7对标Model Y,雷军:不可能只卖19.9万!
继胖东来后,李宁也发布律师声明维权:对恶意抹黑等追究责任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