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2025:当效率成为关键

2025-04-08 15:11:16

在医药行业经过一轮寒冬之后,依然有新的变化在发生。在刚刚结束的易贸生物大会(BioChina)上,会场里的热烈交流,和这两年行业的“冷清”有些格格不入——宏观环境的遇冷并未阻挡行业的内生向上。

根据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上个月在中国医疗健康一级市场共发生了80起融资事件,披露总金额达43.8亿元。全球市场也有继续向上迹象:今年1-2月,美国及欧洲的生物医药行业共发生33起融资事件,融资规模达39.69亿美元。

对于环境的变化,上游企业的感受更加敏锐。作为老牌的生物工艺解决方案供应商,赛多利斯在最近两年也力图在动荡的行业里把稳船舵。在今年易贸会现场,赛多利斯给中国市场带来了全新的分离纯化技术,大体积冻融以及在CGT领域的创新工艺解决方案。

在过去一年,全球范围内的生命科学上游公司业绩上的增长都算不上乐观,但赛多利斯在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的表现还是给足了市场信心。10月至12月,公司实现销售收入9.07亿欧元,同比增长6.5%;订单量大幅跃升21.5%。

对于这样的表现,公司全球生物工艺下游耗材产品线负责人Jan Schwellenbach给予了“谨慎乐观”的评价。“尽管宏观经济存在不确定性,但预计今年行业并购活动将增加;但同时,全球经济指数和分子管线状况可能回升有限,先进疗法领域的风险加剧,都会为行业带来不确定性。”

在这个精打细算的行业周期里,如何选择制造工艺成为了一门学问。

先进的强化工艺虽然好,但工艺改造前期投入大,回收期预估比较困难;新型耗材可能会带来一些供应链风险;中小型企业的变动风险比较大……种种原因造成了生物制药企业在升级工艺流程时的犹豫心态。

然而,行业的弊病依然存在,解决的需求也一直存在。

比如批次工艺中间需要停顿期,生产设备出现空置现象,生产时间被拉长。在改革的犹豫和决心互相拉扯的过程中,如何为下游企业创造利益最大化的方案,则极其考验创新方案提供者的综合能力。

对此,赛多利斯通过全方位的技术服务提供了答案。

未来的制药生产发展方向,在于提升效率并通过减少生产周期来节省成本;在于提升设备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宏观环境变化剧烈之下,能够随时感知药企的实际需求,并在成本和供应链上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在近期结束的“2024生物制药创新之星工艺大赛”中,不少企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即使是在风险厌恶的环境中,企业选择工艺升级的举措也是值得的。

赛多利斯中国区生物工艺市场部负责人任雪芸也介绍到:“比如CDMO企业凯莱英,使用Sartobind系列产品搭建的全膜层析工艺平台相比填料降低了70%层析介质成本,提高10倍以上生产效率,同时具有更好的收率和杂质去除率,大大缩短工艺时间,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

也许正是在不确定性中,长期隐藏的问题才会暴露得更加明显。在这个意义上,先进并不意味着冒险,而成为了一种必要选择。

-01-当效率成为关键词

能做到百年的公司,都在坚持一些长期主义的事情。而对于下游制药企业来讲,追逐短期行业热点终究只是一时,能穿越周期的,终归是要提升在研发、商业化以及生产等层面整体的运营和细节把控能力。

在BioChina现场,Jan Schwellenbach提到,在制药行业,强化工艺是公认的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主要驱动力。“减少用水用电量、提高耗材利用率、并在单元操作中提升生产效率,都服务于这个目标。尤其是在一次性耗材领域,这些都是赛多利斯一贯的改进方向。”

强化工艺是大多数MNC(跨国药企)数年来的积累方向,在近年MNC的新厂建设中被视为主流方向,也是药企们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前段时间大火的ADC类药物的生产,为了满足迅速增长市场需求,不少相关企业或CDMO都改造了自己的生产平台。其中包括开发连续灌流工艺,提高下游的层析、超滤、除病毒的模块效率,从而缩短了生产周期,提升了设备利用率。

任雪芸也分享到:“蛋白药分子仍然是巨大的市场,分子已经从以往的PD-1逐渐过渡到双抗、多抗或者ADC分子,而细胞基因治疗、核酸类药物、医美胶原蛋白、宠物疫苗等新赛道也在吸引着大量资源投入。”

在这些技术兴起的过程中,中国作为创新药研发端的新兴战场,随着跨境BD、并购、Newco的案例越来越多、渴望越来越强烈,通过强化工艺来加速产品研发上市时间的需求也在水涨船高。

比如去年礼新医药与默沙东达成了PD-1/VEGF 双特异性抗体的合作协议,在工艺上实现靶点的有效结合与稳定表达,工艺技术最终得到了MNC的认可;康方生物的依沃西能成功出海前与后也离不开工艺保障,公司采用国际领先的一次性生产线、以及四条10000升级不锈钢反应器连续生产来保障产能。

除了出海趋势以外,国产创新药商业化的成果在近几年也在井喷。

比如复宏汉霖在生产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和注射用曲妥珠单抗时,就采用连续流层析、在线检测等技术将多个工艺单元进行整合,处理速度提升4-5倍;石药的mRNA疫苗生产也对纯化工艺进行了创新,通过“一步层析制备法”将制备时间由两至三天压缩为一天。

任雪芸谈到:赛多利斯早在几年前就提出了"Simplifying Process"的品牌口号。去年公司在中国推行的连续流强化工艺正是本着降本增效的初衷,也是赛多利斯创新战略的集中体现。

过去一年,赛多利斯以此为初衷推出、升级了许多产品。比如Sartobind® 系列膜层析产品,无需装柱,工艺及操作更灵活,突破了传统层析介质利用率低的瓶颈;2024年5月,公司在“精准创新”园区行苏州站活动现场还发布了单向流超滤新产品,可以同时实现连续浓缩和洗滤,助力实现强化工艺。

总体而言,尽管如今业内一直强调着下行周期的负面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影响始终和生物医药行业管线数量变多、生产规模扩大、降本增效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的趋势并行存在。前者是暂时的困境,而后者才是长期的趋势。     

-02-需求的本土化

困境即使是暂时的,却也实实在在困住了很多经营状况不算乐观、变现预期较推后的中小型企业。面对这种情况,上游企业需要拿出工艺升级有利于这些公司发展的实在证据。

作为一家有150年历史的企业,赛多利斯陪伴行业走过了数个低谷和高潮。

Jan Schwellenbach认为,悠久的历史是企业经验和信誉的保障。“根据我们的经验,客户对采用先进技术的犹豫,可以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而非单纯供应商的方式来克服。”

这也意味着,和客户企业共同成长,正是一种克服风险顾虑的手段。Jan Schwellenbach提到,“可用性(Availability)”一直是赛多利斯在面对客户时的态度,也一直在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解决方案。

“我们有很多与客户共同开发的成功经验。比如和赛诺菲合作的Pionic连续下游生产平台的开发、和云舟生物进行的Resolute®Flowdrive SU 1/8“一次性台式层析系统Beta测试等。所有实践都旨在开发尖端技术,引领工业发展创新。客户由此取得的商业成功,是改变行业‘犹豫’思维的关键。”

赛多利斯正在将以往与客户合作的成功经验、以及诸多案例带来的思维模式带到中国。但在方式方法上,公司也做出了本地化的调整。

比如,MNC从生产理念、设备系统、耗材选择、制备方法和公司的接轨程度较高;相对来说,赛多利斯中国需要做更多生态化的建设,才能逐渐实现与中国产业链的适配。

IMG_262

BioChina现场赛多利斯展台上的MR演示互动

       

赛多利斯是业内首先实现一次性生物反应袋及耗材本土化生产的生物工艺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把生产设备的调试安装,质量体系和生产流程、小试中试的达标标准等都转移到北京的工厂,实现了成功的本土化项目。

在价格方面,公司也拿出了很多本土友好的举措。比如近期即将上市的Sartopore Evo膜过滤器,在性能提升20%的同时,价格更具竞争力,充分体现了"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定位。

在生态方面,赛多利斯也在产业链上下游拉起了合作朋友圈。

上游而言,就在几天前,赛多利斯和泰坦科技达成代理合作,授权产品包括人血小板裂解液、干细胞培养基、免疫细胞培养基及冻存液等;下游而言,公司与上述的云舟生物在基因载体等方面达成了深度合作,赋能云舟技术发展和工艺平台创新速度,更好的服务全球知名的科研机构和大型制药厂的实验室客户,实现了技术反哺全球的创新模式。

“在实施真正创新技术时,客户最关心的问题是:你们能否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提供支持?这个产品未来10年甚至更久还能继续稳定供应吗?只有当我们能明确回答‘是’并随时提供支持时,实施才会成为可能。” Jan Schwellenbach说到。

在这个意义上,只有先进设备生产商在本土市场获得更多助力,才能在未来更好地支持和解决客户需求。只有在更多地和本土企业合作、互动、共赢,国外设备生产商才能不断深化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

-03-在中国反哺全球

中国生物制药发展的节点和轨迹与海外不同,如何和本土保持同频,非常考验一家跨国企业的地区化战略。

大多数MNC都已经发现了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研发优势。2021 年至 2024 年,中国药品研发数量翻了一番,其中不少是目标于first in class或best in class的高水平新药。其中主要得益于政府将生物科技作为重点发展领域的政策支持、技术人才的回流、以及庞大的患者人群对临床速度的拉升作用。

而对于赛多利斯而言,随着中国行业技术力的提升,公司的在华战略从专注市场端延伸出研发端的建设。

任雪芸提到,公司目前在中国建立了自主产品研发团队,希望以中国的速度和智慧开发出适应中国市场的新产品,助力赛多利斯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更新迭代。同时总部也期待有更多的创新产品源自于中国,并走向全球。

为此,公司在上海,成都烟台建立了创新应用中心,为本土客户提供从工艺开发到放大生产的全方位支持。 

同时,帮助建立行业标准、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对于像赛多利斯这样的领军企业而言,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IMG_264

赛多利斯新品发布会现场

此后,赛多利斯还会主办和参与更多的行业交流活动。Jan Schwellenbach提到,公司计划在上海举办工艺强化(PI Forum)论坛会议,会议将汇聚监管机构、药企和学术界专家,共同探讨行业相关标准制定。这种生态共建模式,正在为中国生物制药的创新升级提供系统性支持。

作为上游企业,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必须要比下游企业多走一步、多思考一点。坚持先进工艺,不再仅是一种选择,而成为了一种责任。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