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第一大城市群的下一步:不止互补,还得融合

李杭
2025-03-31 13:14:56
来源: 时代周报
聚焦产业协同创新

谈起京津冀,这片21.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不少协同发展的成果: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

尤为关键的是,区域内协同创新能力持续攀升,为整体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如果要直观地表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10年,创新指数是一个观察的角度——从 2013 年到 2023 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 100 增至 298.2,年均增速达 11.5%,

进入第二个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区域创新水平,愈发成为推动协同发展向纵深迈进核心动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走过十年,为何在今年要提出提升创新能力, 目的和意义何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叶堂林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当下,科技创新尤其是产业相关的科技创新成为重点。核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及其辐射作用,决定着城市群创新水平,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意义重大。

据了解,目前,京津冀正在持续推进“六链五群”的产业协同,并前瞻布局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等产业链,协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创新资源流动

时代周报记者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走访期间发现,“京津冀携手发展新质生产力”展区在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亮相展出。

展区内,应用于神经介入脑血管造影术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用于工业机器人关节的高精密减速机,能够远程问诊、主动走到人们身边提醒吃药的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产品集中亮相。

这样的机器人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

展区内的高科技产品 时代周报 李杭/摄

据展区内的企业负责人介绍,这些产品都是三地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的结晶,不少企业采取母公司或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在津冀的模式,以此实现良好互动。

这种精准匹配各地优势的生产模式,正是京津冀十年协同发展的生动缩影。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次年6月,中央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整体以及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并提出了构建“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空间格局,并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

如今,距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已近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众多领域成果卓著。

叶堂林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最初旨在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随着战略的深入推进,北京的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数据足以佐证。截至2024年底,京津冀三省(直辖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1万公里,较2014年增长近四成。特别是2024年,京蔚高速全线通车,区域内新增1条连接西部区域的交通要道,北京西六环至河北蔚县驾车时间由3小时缩短至2小时。

在生态协同治理方面,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六成左右;重污染天数均大幅削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北京蓝”成为常态。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省市的产业协同水平也在不断升级,区域内企业流动愈加活跃。

目前,三地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在区域内跨省设立分支机构近万家。其中,北京在天津、河北设立分支机构,占京外分支机构的13.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分支机构占比超过四成。

在 2025 中关村论坛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北京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常务副主任刘伯正指出,2015 —2024 年间,北京输出至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从 111.5 亿元攀升至 834.7 亿元,年均增幅超 25%。

这一数据直观地展现了区域创新资源的高效流动,北京的科技成果正加速向津冀地区扩散,带动区域整体创新发展。

合作强度仍待加强

尽管京津冀协同发展在过去十年取得诸多成果,但仍存在改善和发展空间。

叶堂林认为,从产业制造生态来看,京津冀缺乏以制造业为主导且成本相对较低的城市,没有形成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集群生态。

这导致北京虽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却因京津冀地区制造成本相对高昂、生产效率较低,致使研发成果难以在本地实现与制造环节的有效衔接,许多项目不得不流向南方地区,产业创新成果无法高效转化为本地的实际产出。

此外,京津冀的产业协同目前尚处于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过渡周期,突出表现为三地产业合作的强度、深度与力度还有待加强。

雄安新区 图源:图虫创意

京津冀的产业协同发展,起始于北京向津冀两地的产业转移。但当前,尚未催生出深层次的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模式。三地未能构建起区域产业发展的联动格局,产业融合程度不够深入,范围还不够广。

如今,站在新十年的起点上,京津冀应如何重点聚焦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叶堂林表示,过去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和生态领域取得了显著改善。而就未来发展而言,京津冀若想在协同发展方面实现进一步突破,关键在于产业协同创新。

对此,叶堂林建议,未来要重点提高京津冀经济活动的联系度。例如要围绕产品,构建合理产业集群,实现生产环节互补,形成良好产业生态。通过提高区域经济活动联系度,增强功能互补性,达成相互赋能、补位的协同发展状态。

在2025中关村论坛的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时代周报记者获悉,现场发布了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成果与需求清单,以及15个协同创新项目签约,覆盖生物医药、机器人、AI大模型、数字文旅等重点领域。

在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方面,论坛发布了“2025年度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项目指南”;结合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布局,设立24条指南方向,引导京津冀地区的基础研究团队开展联合研究,打造京津冀地区发展的“创新源”。

要实现产业功能与创新功能的互补,离不开公共服务的有力支撑。

叶堂林强调,目前,北京的创新功能与产业功能在向河北转移时存在阻碍,根源在于河北与北京在公共服务上有一定差距,涵盖教育、医疗等关键领域。因此,“十五五” 期间,亟待解决区域内公共服务存在差距的问题,以促进京津冀产业与创新功能的深度融合及协同发展。

此外,引入市场机制同样刻不容缓。“随着产业集群的构建、功能互补性的增强以及公共服务差距的逐步缩小,市场机制将有更大空间发挥作用。”叶堂林说。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金字火腿增收3018万却陷"利润下滑魔咒",扣非净利润两连降,老牌火腿还吃香吗?
19.99元换99张神券?美团会员升级,“神会员”成历史,“霸王餐”已在路上
消费贷利率踩刹车!多家银行上调至3%以上,有人极限操作赶“2字头”末班车
融资超50亿、郭台铭公司曾投资,实探独角兽达闼科技:总部仅1人留守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