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国:中国制造全球化正当时

魏建国
2025-01-21 10:01:31
来源: 时代在线

图片

在全球地缘政治形成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的时候,中国企业更需要在海洋中练就搏击惊涛骇浪的能力。如果中国制造能够“抓紧全球化机遇、抓紧中国制造业优势以及抓紧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产品就一定能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更强的品牌走向全球。

全球制造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全球各地工厂的兴起所引发的供应链碎片化的同时,大量的新兴区域化市场也在兴起。尽管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在全球越来越多地蔓延,但对于中国制造而言,这也是一个寻找全球市场的全新的机会。

如果中国制造能够“抓紧全球化机遇、抓紧中国制造业优势以及抓紧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产品就一定能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更强的品牌走向全球。

第一,中国企业要抓紧全球化机遇。中国产品的制造能力已经在过去外资企业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经历了深刻的锤炼。以中国家电产品为例,2003年,我率领TCL、海尔等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参加了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海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国内主流冰箱产品以单开门为主,海尔则投资了几百万元在展会上大力宣传推广双开门冰箱。这使得海尔双开门冰箱声名大噪,此后海尔品牌也在美国深入人心。

20年后的今天,中国电子消费品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2年,中国品牌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中贡献了37%的销售额。其中,手机和扫地机器人品牌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占比均达43%。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手机厂商中,中国企业占据了三席。中国仅用了20余年的时间,便实现了从OEM(原厂委托制造,即“贴牌生产”)到ODM(原厂委托设计),再到OBM(原始品牌制造)的飞跃。现在可以说是中国电子消费品的品牌全球化最兴旺的时刻。这得益于中国企业抓住了全球化机遇,与全球价值链紧密地缠绕在一起。

第二,中国企业要抓紧中国制造业优势。中国拥有最完整、高效的产业链优势: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玩具、服装等,到技术密集型产品,如电子产品、盾构机、高铁等。中国制造在全产业拥有巨大的优势,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做到产业链如此完整和高效,而这些产业的底层技术又是相互关联的。中国手机电池的发展,为汽车动力电池提供了基础能力的支撑;而用于手机壳加工的钛合金技术,又为电解槽的壳体提供了新的动力。这些产品都是从中国的土壤中生长的,又开始向全球市场挺进。中国制造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可以在全球寻找到更多市场。

第三,中国企业要抓紧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一个品牌只有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才能走向全球并取得成功。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对于中国品牌来说是一个最理想的窗口和最佳“热身场”。与欧美消费者相比,中国消费者对商品性价比、交付的速度以及后续服务等要求更高。如果一个品牌在国内已经打响知名度,那么在海外市场就有更大的机会取得成功。

中国企业在利用好国内大市场积极苦练内功的同时,也要积极进行能力外溢。要用两只眼睛看市场,即“一只眼睛看国内,一只眼睛看国外”,以更加均衡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中国企业在做到“三个抓紧”的同时,也要克服中国制造出海的短板。然而这些短板并非政策,也并非人才。

有些人误认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最大“软肋”是政策的短缺,其实并不完全如此。当初雅诗兰黛、欧莱雅等化妆品品牌在出海过程中并没有特别政策的扶持。有一次,星巴克CEO(首席执行官)舒尔茨向我解释一个咖啡品牌如何能够成功进入中国这个拥有上千年茶文化的市场。他认为关键在于星巴克售卖的不仅是咖啡,更多的是服务。显然,即使没有政策扶持,一个品牌依然可以很好地在全球取得成功。同时,人才也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软肋”。从古丝绸之路起,中国就不缺乏高质量的服务人员和品牌推销人员。资本也不是“软肋”,例如抖音海外版长时间占据美国App(应用程序)下载量首位。

在我看来,中国品牌当前的“软肋”是文化。如果缺乏强有力的文化属性,那么中国品牌出海必然缺乏支撑力。现在,越来越多海外品牌,尤其是欧美品牌强调文化属性,特别是在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既重视本国文化,也强调本土文化。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转变,比如奢侈品品牌巴宝莉在2019年春节专门推出了春节元素的产品。三星集团会长曾告诉我,三星产品在东南亚国家畅销的关键在于品牌背后有偶像剧、韩团等文化支持。

这些大大小小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会让我们理解中国企业出海其实是一个系统性的时代命题。

很高兴看到《大出海》的作者能够用冷静观察的视角,对中国制造这一波的出海景象做了一个全景式的描述。如同作者在《供应链攻防战》一书所构建的“供应链三力模型”,本书也构建了一个框架式的结构,来分析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群体性难题。书中将“地理空间”提升为企业的战略性高度,认识每个国家在全球版图的独特价值。书中提到了企业对于“价值链空间”的选择,中国制造在走出国门的时候,也是一次向更高价值链爬升的机会。“认知空间”则明确地指出了企业出海所存在的风险,这正是文化冲突所导致的对抗和消耗。中国企业出海的过程,是一个消除摩擦、再次融入世界的过程。

中国企业出海,本质也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一个形成全球思维的过程。这个主角也并不都是企业,中国各级政府、各领域专家甚至大学生也都可以积极拥抱中国“走出去”的全球化浪潮。当全球许多国家,如墨西哥、爱尔兰、匈牙利、尼日利亚等都在中国积极招商引资的时候,我们的视角也要发生变化。各级政府、政策研究者也要多走出去,看一看全球正在发生的景象。当中国企业2023年在匈牙利的投资已经占近60%的时候,我们的专家、学者也要去当地看清楚它背后的逻辑。《大出海》的作者在这一点上,算是一个实证派的田野学者。按照作者的说法,他前后访谈了200多位熟悉海外机构的一线管理者、海外机构在中国的各级人员,并且去不同国家的工厂进行实地调研。在泰国的菠萝地和越南的荷花池上,全新的工厂正在拔地而起。作者用亲眼所见的“桑田变工厂”的广角镜头,替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希望这种景象也能被更多人亲身体验。在现场,我们能够找到回答国内问题的海外答案。书中也提到了大量年轻管理者在海外奔波而卓有成就的景象。这种沙场点兵的场景,也是这一代年轻人的新使命。中国企业出海的时候,需要大量的年轻血液。中国培育了大量的大学生,海外也将成为他们成就自我的全新练兵场。

在我目前所见的国内有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著作中,《大出海》这本书内容是最深刻、最客观、最具有前瞻性的,作者的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勇气和精神,使这本书超过其本身价值和水平,对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能真正发挥解惑、指路、出招的作用,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我们会继续加强全球的交流,会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外资企业在中国制造的负面清单已经完全取消,在自贸区和自贸港则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中国在主动对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且加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优势。这些都将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吸引外企进入中国,提供更好的体系性支撑。在全球地缘政治形成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的时候,中国企业更需要在海洋中练就搏击惊涛骇浪的能力。中国制造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客场积极拥抱全球化,现在正是时候。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这是作者为林雪萍新著《大出海:中国制造全球出征的关口和突破》一书写的推荐序;编辑:许瑶)

图片

《大出海:中国制造全球出征的关口和突破》

林雪萍 著 中信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