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经济增长关键点在哪?这场大会里有“教科书”级答案

2025-01-17 15:37:10
来源: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2024年会暨第17届金麒麟企业家论坛于2025年1月16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本届年度盛典上,新浪财经CEO邓庆旭,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陈文辉,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创院理事长、ESG全球领导者组织论坛联席主席屠光绍,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刘俏,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著名经营管理专家、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宋志平,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远东控股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蒋锡培,华大集团CEO尹烨,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出席主论坛并发表了精彩演讲。

  另外,在圆桌对话环节,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上善资本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夏春,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周春生,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围绕《资本市场助力新质生产力》的主题进行对话。

  邓庆旭:新质生产力已然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关键力量

  新浪财经CEO邓庆旭发表开幕致辞。他表示,在当今时代,新质生产力已然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关键力量。它不仅代表着技术创新的制高点,更是衡量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邓庆旭谈到,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支持新质生产力项目的落地实施。从税收优惠到财政补贴,从科研项目立项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全方位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资本市场也在积极发挥作用,为新质生产力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投资力度,助力企业突破资金瓶颈,加速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可以说,国家政策与资本市场的助力如同双轮驱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铺设了快车道。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推动下,新质生产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他说。

  陈文辉:走出去是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陈文辉强调,走出去是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他指出,平台经济在国内的发展已经处于竞争比较激烈的阶段,要进一步优化。从大的方面来说,我国这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与我们加大开放的力度,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分不开的。

  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高水平走出去?陈文辉提出了几点建议:打造好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并运用好我国经济的综合优势;要在平衡好各方利益上具备前瞻性,有效实现出海的可持续性;采取系统性的本土化策略,适应不同市场的文化和法律等特点;少说多做、久久为功,真正扎实提升我国的文化吸引力;要推动金融等配套服务与时俱进,更好适应我国企业出海浪潮。

  屠光绍:企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生态的最主体就是企业家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创院理事长、ESG全球领导者组织论坛联席主席屠光绍在演讲中表示,高质量发展是目前国家发展最重要的主题,最重要的方向,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高质量发展既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充满了挑战。

  他提到:“从发展的引擎到发展方式到发展要素,这三个方面的重大转换必然为新质生产力,为新的增长动能提供了强大支撑,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屠光绍表示,企业在变革抓住机遇,促进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为企业创造更良好的生态,需要从五个方面加大供给,包括企业家供给、宏观政策供给、加大金融服务供给、基础制度供给、营商环境供给。

  企业家供给。就是企业家精神,特别要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企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生态的最主体就是企业家;宏观政策供给。现在企业发展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宏观政策怎么更加发力,同时更加有效,包括逆周期政策也好,跨周期政策也好,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个要加大宏观政策的支持力度供给;加大金融服务供给。比如金融必须转变金融体系,比如科技金融就是服务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就是服务可持续发展转型,数字金融就是服务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基础制度供给。三中全会为我们指出了深化改革大的方向,为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为我们的企业提供更好的制度供给;营商环境供给。更好的营商环境、更优化的营商环境,才能让企业的变革更好促进高质量发展。

  刘世锦:希望用十年时间,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由目前的4亿人增长到9亿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谈到,疫情后我国经济总体上回升向好。2023年我国GDP增速5.2%,估计2024年5%的增长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在全球各大经济体中还是靠前的。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日益增大的总需求水平下降的压力。

  他强调,中国经济需求不足不是投资不足,也不是出口不足,主要是消费需求不足,而消费需求不足重点是服务消费不足。因此,他提到,现阶段扩大消费需求,需要找准重点和难点:一、以基本公共服务为依托,包括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社保、文化、体育娱乐、金融服务、交通通信等发展型消费为重点的服务消费;二、以农民工为主的中低收入阶层;三、以人为中心,发展权利平等的城市化和城乡融合发展。

  城市化比重相对比较低,制约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如何提升城市化比重?刘世锦指出,要以城乡结合部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委突破口,在城乡结合部开展城乡居民土地权利均等化、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利用的改革试点。在符合土地用途和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农村宅基地在集体组织之外流转,允许小产权房以合理方式进入市场,允许城乡居民入市交易。可以先做一些试点,形成可行的做法和经验之后,在更大范围推广。与此同时,在这个范围之内,可以试点开征房地产税。通过改革一方面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其中一部分收入也可以作为农民的社会保障,包括养老、医疗方面筹资,同时增加地方政府的税收。土地资源市场化还是有空间的,还有很大的潜力。

  “通过这种方法提升城市化比例,这样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在这个范围之内就可能快速增长。我们希望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中等收入群体由目前的4亿人增长到8亿到9亿,这样中速增长期,服务消费占比就可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他说。

  李扬:债务是一个最可靠的经济指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从金融角度研究国民经济有好多角度,信贷、债务等等,债务是一个最可靠的指标,经济主体借钱,通常都是会做事,而且借钱产生了信用,而信用是第一重要的。非金融部门债务增长趋缓,政府债务增长比较多。

  他指出,债务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现象,美国第一,中国本来很低,但是现在慢慢上来了。现在全球公共债务超过100万亿,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93%,多数国家政府债务日趋恶化,这是全球经济面临真正的问题。

  李扬认为,统筹通货膨胀的作用,如果有通货膨胀的话,债也可以很快地消灭了。战后德国和日本很多债,但是很快就没了,它的通货膨胀一年300%、500%,很快债就没了。“但是这个条件我们现在又不具备,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来发债,管理好债务,使得风险能够得到分担。”他说。

  刘俏: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国家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刘俏强调,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重新构想增长,要思考如何让全要素生产率重新回到相对比较理想的增长水平。中国政府的表述非常坚定,关于新质生产力有很多描述,一定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核心标志,换句话说,衡量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准就在于全要素生产率能否提升。

  从这个角度,他指出,未来的增长资源无外乎两个东西,一个是科技革命催生出新的节点行业,未来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领域可能提供大规模的规模经济或者范围经济,带来效率提升的巨大可能性。另外一点,在中国比较特别,很多领域因为制度扭曲导致生产率水平比较低。中国在目前相对还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制造业现在占到GDP的26%、27%的水平,美国在2022年GDP里面只有10.7%是制造业,这是为什么一再强调大规模的产业场景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非常重要。

  未来如何寻找增长的来源?刘俏强调,有一个认知需要改变,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自变量,每年基本带动全球将近30%的经济增长,制造业占全球的比例不管是增加值还是总产值,都在30%以上。他提到,全球化时代北大哲学系王博教授曾讲过,全球化时代“在一起,做自己”。“怎么做好自己”是增长的时候应该考虑的具体举措,像政策创新,做好对明年的经济预测,通过政策创新来捕捉一些不确定中的确定部分。同时,政策创新工具方面也留下很多想象空间,也推出很多新的举措。他预测,2025年GDP约为5%。

  张斌:过去产业发展靠扩大投资,现在是要把产品做到极致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认为,过去中国十多年的经济变化,有两个大的转折和趋势性变化特别值得关注。

  第一,从制造到服务的消费升级。张斌谈到,现在一个中国的家庭越来越多地把钱花在提高生活品质的地方,会把更多的收入花在医疗健康、教育、孩子、个人成长再培训再学习,包括体育、文娱方面,这些都是在服务业领域支出的增加。

  第二个趋势性的变化,产业的升级。张斌指出,在整个消费端能够看到,从制造到服务消费的升级,这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来自需求端的变化,它自然而然会要求到我们供给端的变化。

  他表示,过去对很多行业来说,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举债扩规模,但是这个做法在过去几年当中已经行不通了,现在越来越少的行业,通过做大来做强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了,对于更多的企业来讲,更多的机会是做细做精、活得长,这个可能成为一个更有竞争力的模式。

  宋志平:要综合施治,克服内卷,维护企业价值

  著名经营管理专家、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宋志平表示,用资本市场和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来发展好我们的上市公司,自己有三点看法。

  其一,用新质生产力来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目前上市公司的市值有不少很低,规模比较小。对于这样一个上市公司群体怎么来提高它的核心竞争力?怎么来提高它的质量?新质生产力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这其中,包括用新质生产力来改造和提升传统的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布局未来产业。

  其二,用并购、重组来优化上市公司的结构。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引入一些创新资源,引入新质生产力,来改造提升,来提高质量。“当然并购重组也是比较难的经营艺术,要注意很多东西。第一个注意战略,第二个注意整合,两个都要放进去,才能够让我们的并购重组取得成功。”他说。

  其三,要综合施治,克服内卷,维护企业价值。他表示,“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但是竞争有好竞争,有坏竞争,良性竞争、有序竞争是好竞争,恶性竞争、无序竞争是坏竞争,好竞争创造价值,坏竞争毁灭价值。内卷实际上是坏竞争,内卷是恶性的、无序的竞争,我们首先要定义清楚什么叫内卷,这样才能克服内卷。如果对内卷大家还认为它是一场竞争,所有竞争都是好的,那么就没有必要去反对内卷。内卷是指无序和恶性竞争,在这方面也是我们现在非常重要的,内卷破坏了价格,影响了利润,影响了上市公司的价值。”

  田轩:要包容个性和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马斯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抓手就是科技创新,而创新就是具有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失败率高的特点。从研究角度讲,传统的绩效工资,把收入和表现挂钩的激励机制没有办法激励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所以,他建议我们需要崭新的激励方法。

  对于如何激励科技创新,他认为,要包容个性和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要激励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马斯克各个角度上就是一个流氓,私生活极其不检点,生活乖张,但是这些超级创业者因为做的是一些非同寻常的事情,我们要包容他身上的一些特质,我们的一些文化、制度要包容,不能扼杀。”他说。

  同时,田轩指出,对于创新创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推手就是风险投资。对比中美,他表示,美国的一个基金大概10到12年,我国大概是5到7年,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但是存续期很短,没有办法做到耐心。他认为,深圳的经验,不仅是耐心资本,还是大胆的资本,这样才能更好激发国资背景,能够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到创投行业,也是特别重要的。

  资本市场如何助力新质生产力

  在圆桌对话环节,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上善资本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夏春,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周春生,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围绕《资本市场助力新质生产力》的主题进行对话。

  管清友表示,他对2025年资本市场的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他谈到,中国的A股市场有很多独有的特点,涉及到发行制度,涉及到交易制度。基于现状,整个市场实际上逐渐地进入到比较活跃的状态,尽管大家遭遇到了2024最后一个交易日的大跌以及开门黑,最近在恢复性上涨,这个情绪其实又回来了,市场有它自身的特点。

  整个2025年,总体市场会比较活跃。管清友表示,最活跃的肯定是围绕着新质生产力领域,肯定涉及到很多新技术、新的应用。从2024年8月中下旬以来,比较先知先觉的资金已经进来,看到这样的机会,所以资本市场也是新质生产力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质生产力不能简单等同于科技创新”。夏春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要把它过于狭隘化,任何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把人的(能力)进行补充的,无论是新,甚至有些可以说有点旧,都不是坏事。此外,夏春认为,2025年美股很可能出现类似2022年股债双杀的情况。“美债已经跌了四年了,今年美债可能会出现第五年的下跌。”

  谈及2025年给投资者的建议,他提出了两点:第一,凡是被美国拉上黑名单的股票,可以做一个组合,它的表现将远远好于大盘。第二,美国的企业,除了七巨头这些看得见的,要更多找供应链上面,为他们提供供应链的公司,再找到中国对标的公司。

  周春生认为,新质生产力就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抓手,以高质量发展为主要诉求的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其实不只是有经济层面的含义,更有战略甚至安全层面的含义。

  “博弈毫无疑问会持续,而且会加剧,而且更多地会体现在科技领域里面。所以,我们不只是要从经济的角度、发展的角度,更需要从安全的角度、战略的角度去理解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很多东西有了1就有了无穷大,ChatGPT有了,国内搞了若干个大模型。其实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一个大模型大家就够用。”他说。

  谈及新质生产力,潘向东表示,生产力就是生产的能力,“新质”就是新的质态。新的质态指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他提到,传统的生产力包括了三个要素,一个是资本,一个是劳动力,还有一个是生产设备。最近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素,叫作数据。

  如何实现这四个方面往新的质态方面走?潘向东指出,一方面要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还有人力资本。另一个方面,生产设备要依靠高新技术,结合数据来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蒋锡培谈企业出海:世界这么大,可以好好地去拥抱

  远东控股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蒋锡培表示,远东创办至今40年,现在市场主体有1.6亿户,还在经营、活着的有4800万户,活过40年的只有749家,活过100年的可能就不到100家。“所以,做企业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非常悲伤的事情,因为哪个都想活着,事实上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年左右,创办企业就不容易,要活过平均三年的话就了不得了。”他说。

  他指出,对于产业,对于一个企业,对于一个家庭和个体而言其实柴米油盐和管理都无小事,因此把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单元,企业干好,练好内功,提升认知,对当下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实尤为重要。事实上没有一件事情或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完全顺风顺水,这是不可能的,“人间正道是沧桑”。

  世界这么大,可以好好地去拥抱,无论是作为企业要立足国内、立足本行,坚守实业、做好主业以外,还是要能够走出去。他指出,以往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对标超越是最好的路径。既要看到别人现在怎么样,也要知道我们自己有几斤几两,然后要尽可能坚持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事实上跟巨头或最强的美国来竞争,既要“和”,也要“争”。

  尹烨:“有些人20岁就死了,只是80岁才埋”

  华大集团CEO尹烨谈到,衰老是一个心理概念,所谓的老,只有你觉得你老了,你才真的老了。“比如我说你要今天用AI软件,你说扯淡,我学什么呢?老子活了40年,没用过不也活得挺好的,你就真的老了。有些人20岁就死了,只是80岁才埋。”

  他指出,没事别考虑吃药,任何的医疗行为,不管是基因技术、干细胞技术,一大堆都是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化学是低维度的,生命是高维度的,想一劳永逸地用低维度的事情解决高维度的问题,比如减肥、长寿都不可能。

  在他看来,健康必须是一个综合的行为,养生的方法基本上不太花钱,就怕你“知道做不到”。比如做到“管住嘴,迈开腿。”他还强调,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睡好觉,不要熬夜,熬夜就是熬命,睡前把手机扔得远远的,不要睡前刷手机,不管刷什么,大部分的短视频特别是无厘头的短视频都让你睡不好觉。另外,做好事。鼓励大家越难的时候越要做好事,这个民族所有善良的行为都来自民间,是一点一点的涓涓细流才能够让这个社会充满了一种和谐友善的事情。

  李光斗:要想经济繁荣一定不是只有大企业央企赚钱,而是所有小企业散户都能赚钱

  什么叫新质生产力?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认为,就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整个国家现在追求的是一种高质量发展,和以前那种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思路是不一样的。”

  他还指出,2025年我们的经济或许会向好,因为从雷军、俞敏洪、刘强东所代表中国企业中看到了正能量。数据显示,1998—2003年,中国的国营企业是有11.8万家,2003到2023年,国营企业数量占比由原来的1%又到了10%。而民营企业贡献了中国经济50%的税收,60%的GDP,70%的科技创新,80%的就业,90%的企业数量。对此,李光斗强调,要想经济繁荣一定不是只有大企业赚钱、央企赚钱,而是所有的小企业、散户大家都能赚钱,这才是一种生态。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抱怨不是我们的天性,而是如何反周期生存。中国经济有非常强大的韧性,只差一个杠杆,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够撬动地球。这是阿姨米德说的,这个支点就是我们的企业家精神,只要企业家不躺平,就是最大的贡献,只有民营经济才是经济繁荣的最大的推动力量。”他说。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