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智能手机“酣战”2024:密集发布旗舰新机 集体冲刺高端市场
这场以技术和生态为核心的较量,正缓缓拉开序幕。
编者按:时光的力量滚滚向前,潜移默化,改变世界、改变时代、改变每一个人,不可逆转。11月18日,《时代周报》将迎来十六周岁生日。十六年来,我们以富有穿透力的思想和锐利的新闻事实,用专业视角解读中国资本趋势和产业变革,用工匠精神讲好大国崛起的中国故事,用财经智慧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梦。我们见证着这个伟大的时代,也记录着一个个关于勇敢、热爱、求变的故事。值此十六周年之际,《时代周报》推出“为勇敢作序”特别报道,为勇敢鼓与呼。
随着华为Mate70定档11月,今年下半年手机市场的酣战进入高潮期。
过去两个月,各大手机厂商的新品发布会密集举办,华为、荣耀、vivo、OPPO、小米旗舰新机大混战,更强的AI应用、自研的操作系统、更硬的配置,成为未来智能手机竞争的风向标。
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预测, 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ASP)将达到365美元,约合人民币2624元,较前一年增长3%。2024年上半年,售价超过1000美元(折合人民币7189元)的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了18%。
图源:Counterpoint Research微信公众号
上涨趋势的背后,是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高端化的加速。而动力则是来自于消费者对于更高性能、更先进技术智能手机的需求。
9月10日,华为三折叠屏手机MateXT非凡大师横空出世,“五年磨一剑”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0月22日,原生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 NEXT 5.0正式发布,成为了国内除安卓和iOS操作系统之外的重要第三极。
此外,手机的AI功能开始向智能体进化。例如vivo的PhoneGPT的手机智能体、荣耀的YOYO智能体等。
近年来,国产手机品牌向高端化转向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整体来看,国内手机市场乐观,尤其是国产手机增长亮眼。IDC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6878万台,同比增长3.2%,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
新一轮换机周期的到来使得市场需求持续向好。vivo、华为和小米等厂商的市场表现亮眼,推动了Android市场同比增长3.8%。
图源:IDC咨询微信公众号
从近期几个季度市场份额数据来看,前五大厂商之间的差距微乎其微。这既意味着苹果一家独大的时代已经告别,也暗示了未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格局。
这场以技术和生态为核心的较量,正缓缓拉开序幕。
高端之争多样化:小直屏、多折叠?
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达到了349美元(折合人民币2509元),创下Q3历史新高。
高端市场已成为国产手机厂商的主战场。
华为虽在2020年后短暂缺席高端市场,去年却凭借Mate系列和P系列双旗舰产品杀回;小米则在2020年通过小米10系列首次进军高端市场;OPPO布局“直屏旗舰 + 折叠屏旗舰”的双旗舰策略;vivo 提升X系列影像能力以寻求高端突破;荣耀在脱离华为之初就提出要走向中高端……
在各厂商的高端化策略中,传统直屏旗舰系列新品固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更强的性能、影像、电池和操作系统等成为竞争焦点。但形态上的改变也成为国产手机的突破口。
而今年,高端国产机又添一“新贵”——小屏旗舰。
事实上,早在2020年和2021年,苹果就先后推出了iPhone 12 mini和iPhone 13 mini,相比于标准版的6.1英寸,mini版的屏幕尺寸为5.4英寸。但由于两代iPhone mini系列的销量都不尽如人意,最终苹果砍掉了这条产品线。
然而,今年多家手机厂商均推出了小屏旗舰手机,例如vivo的X200 Pro mini、OPPO Find X8和小米15等。此前,vivo产品副总裁黄韬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Pro mini在未来两到三代都会坚持下去。
“小屏旗舰手机卷土重来,有来自市场机遇、技术支撑和消费需求几方面刺激。”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张毅认为,一方面,从市场差异化竞争来看,小屏旗舰手机在高端市场上能够形成与苹果及其他头部品牌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高容量电池、芯片等高性能硬件的推出,也能够支撑起小屏旗舰手机从中端向高端进化的条件。此外,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小屏的需求也确实存在,手机厂商产品形成系列或矩阵,能够增强其产品共同的竞争力。
“回过头来看,之前苹果的mini系列销售不如人意,既有技术限制下产品性能、续航等的问题,在市场上孤掌难鸣也是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张毅说。
图源:图虫创意
另外,折叠屏手机依旧是厂商们冲击高端的另一大利器。目前,几乎所有的国产主流手机品牌都已入局折叠屏手机市场,从横折卷到竖折,从屏幕卷到铰链,从重量卷到厚度。
折叠屏手机曾为国产手机冲击高端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去年11月,OPPO亚太区总裁师帅曾对媒体表示,希望通过折叠机,在东南亚市场实现800美元(折合人民币5751元)以上高端市场的规模突破。在整个东南亚市场,尤其在400美元(折合人民币2875元)价格水平线之上,呈三星和OPPO “两强”格局。
今年,各厂商的折叠屏手机发布频率虽不如去年密集,但华为“三推”折叠屏新品,年初发布高端小折叠手机Pocket 2,8月又推出nova Flip,9月更是“一折再折”,发布了三折叠屏手机MateXT非凡大师。今年7月,荣耀发布了第三代折叠屏旗舰MagicV3,小米则发布了MIX Fold 4和首款小折叠屏手机MIX Flip。
市场调研机构IDC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为223万台,虽然保持同比增长,但增速相比前八个季度明显放缓。并且,折叠屏手机自2019年问世以来,虽然经过了5年的快速发展,市场渗透率依然只有3.2%(2024年前三季度)。从细分厂商的市场份额来看,华为以41.0%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第二名荣耀的市场份额为21.9%,其后依次是小米、三星、vivo、OPPO、联想以及中兴等。
图源:IDC咨询微信公众号
TrendForce集邦科技资深研究副总经理邱宇彬认为,折叠屏手机需求放缓的一个重要因素无疑是成本偏高,相关技术尚未成熟,同时产品对于终端消费者而言尚未带来足够的便利性和应用性,仍需要时间进行市场的酝酿。不过,现阶段三星和华为都已经为产品做了较为坚实的导入,未来的关键可能会落在2027年,随着苹果也正式引入折叠屏手机,局面可能会更加打开。
无论是小直屏,还是折叠屏,都显示了国产手机冲击高端的决心,而这样的创新是在16年前是无法想象的。彼时国内还是山寨手机的天下,此后多年,苹果的iPhone如入无人之境般,牢牢占据着高端市场的王座。
按键、滑盖、翻盖、直板……国产手机历经了靠运营商补贴的“中华酷联”时代,走过了互联网手机品牌的百家争鸣,才形成了今天“华米OV”的竞争格局。如今国产智能机走过16年之后,开始集体要高端机发起冲刺。
抢占智能先机
除了形态上的变化,AI应用也是近两年来智能手机发展的一大看点。
手机被认为是现阶段承载AI最好的终端。11月7日,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报告显示,预计到2028年,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超过7.3亿部,是2024年预计出货量的三倍多。
从去年起,各家手机厂商就已纷纷宣布已入局AI赛道,此前推出的应用也大同小异,如图像上的AI消除、抠图和修图,以及能随时问答的个人助理等。
今年,手机厂商们除了在这些小应用上做增强和添加外,更加从底层和系统上强调AI,多家厂商均推出了基于AI的自研操作系统,AI智能体的概念被频频提及。
华为“纯血”的原生鸿蒙HarmonyOS NEXT 5.0揭开面纱,在该操作系统中,华为首次将原生的AI能力融入操作系统,在盘古大模型加持下,小艺可实现23类Top场景记忆感知,任务成功率超过90%,知识量突破万亿。
vivo在今年的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新的蓝心大模型矩阵、OriginOS 5,以及自研蓝河内核和蓝河操作系统2,同时公布的还有新AI战略蓝心智能。
OPPO同样发布了ColorOS 15和系统级AI。OPPO软件工程事业部总裁唐凯表示,AIOS是AI手机的关键组成部分,AIOS会经历三个阶段:从第一阶段的系统应用AI化(AI for System),到第二阶段的系统AI化(System for AI),再到第三阶段的AI即系统(AI as System)。”
目前,搭载在Magic 7系列的智能体已经能直接下单2000杯饮品了。荣耀将手机上的AI能力,比作“自动驾驶”。如果以L1-L5五个等级来区分,目前,搭载MagicOS 9.0的Magic7系列已达到L3等级。
小米通过AI技术重塑了系统应用,包括 AI写作、AI识音、AI字幕和AI妙画等。同时,小爱同学将升级为“超级小爱”,并将于10月29日晚开始招募首批内测,11月中旬开启内测。
图源:图虫创意
AI手机的未来是什么?
在多家厂商的构思里,AI手机交互是重要的一环。
“AI时代就是直觉更加高效,这是最基本的AI的理念,也是我们做产品的原则。另外一层理念是专属和安全。”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表示。
而能够感知环境、具备决策能力、能够学习和感知的智能体,则是AI手机的下一个境界。据荣耀定义,未来当智能手机达到最高的L5自主智能级时,将具备全面的智能化,能够准确主动预测识别用户意图,并基于全场景进行自主规划完成全类型任务。
银河证券认为,AI手机的主要特征包括实时性、准确性和处理效率,能够通过自我学习提升用户体验,成为自在交互、智能随心、专属陪伴、安全可信的个人化助理。未来,折叠屏和AI的双轮驱动将引爆手机的换机潮,而在此次手机革命中,产业链中的厂商对折叠屏和AI相关技术的布局情况、技术进展将影响行业竞争格局的变迁。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