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捷平:“我希望西方下一代能比较客观地看待中国”

2014-06-10 06:53:00
来源: 时代在线网
4年来,中国学专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国高校中,包括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高校,均开设有类似专业。

本报记者 刘科 发自杭州  

2010年,浙江大学开办了国内首个中国学专业,目前浙大的中国学专业有100人左右的在校生,近70名留学生则已拿到硕士学位。浙大的中国学专业只招收外国留学生,用英文授课,关注当代中国的问题研究。

4年来,中国学专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国高校中,包括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高校,均开设有类似专业。

和豪华的北大、清华的中国研究项目不同,浙大的中国学专业经费主要来自浙大,也没有专门为留学生造房子,师资则由各院系教师组成。学生则来自加州大学、哥本哈根大学、奥斯陆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柏林工业大学、洪堡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国际高校。

“发达国家对中国有着文化上的偏见,在政治制度、价值取向上距离较远,而非洲人民被认为是中国的好朋友,他们对中国的价值体现并没有太多怀疑,非洲学生来中国可能更应该学工、农、医这样的实用专业。”59岁的浙江大学副秘书长、德国学研究所所长范捷平是国内最早提出“本土中国学”概念的学者,此前他曾担任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部部长、外语学院专职副院长的职务。6月3日,时代周报记者专访了范捷平教授。

“不希望留学生变成中国代言人”

时代周报:浙大是国内最早创办中国学专业的高校。当时创办该专业的背景是什么?

范捷平:我本人长期在国外工作,上世纪80年代读过海外汉学,在德国也待了13年。依我个人的理解,海外汉学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有其自身的视角、立场和价值判断。

如果说海外汉学是一个视角的话,那么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中国问题进行研究,是基于海外汉学研究之外的一个新视角,可以说是对海外汉学的一个有效补充。

我在2010年提出创建本土“中国学”的概念,当时即认为“中国的问题一定在中国”。比如说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民营经济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老龄化问题、暴恐问题,还有其他日新月异的发展问题,这些问题为什么这样发生?中间蕴含着怎样的内在关系?又该如何解决?与历史和文化又有着怎样的关联?这些事情一定有历史与现实间的逻辑和联系在,这需要在中国本土寻找答案。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在中国问题上,海外汉学研究与国内的一些信息并不对称,比如对农民工问题、计划生育政策、少数民族问题等话题,与我们的看法都不太一致或有出入。

中国问题的研究不应该由西方来主导,而应该由多方的交流、对话来呈现。我们曾听过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的观点,西方欲把和平演变的期望放在中国的下一代人身上。这不是说海外的中国学都有反华倾向。我觉得海外汉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是,身体没进来,这就意味着感知没进来,中国学的研究需要通过眼睛、耳朵等各个器官,去接触领略中国社会。

我们是把中国当代现状,呈现给外国学生,让他们亲自来研究观察,把自己的身体植入当下中国发展的语境和生活环境下,让他们明白中国正在发生的改变,这是我创导本土“中国学”的契机。这个意思并非如杜勒斯所说的将改变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身上,我希望西方下一代人能比较客观准确地看待中国,了解中国的现在和过去。

第三个原因是方法论上的考虑。我一直在思考,传播中国文化的策略,要怎么样做才是可行的。我认为一定不能是简单地靠中国人来做这个事情,而应该像杜维明先生说所的文化中国的概念。怎么样讲清楚中国的价值观和合法利益,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发出中国声音,这里包括国内的中国人、海外的中国人,还包括海外所有研究中国的人士,我们培养这些学习中国的留学生,是想通过他们的嘴巴来描述中国,这是一种新的传播中国的范式。简单来说,是用西方人的舌头,发出中国的声音。当然,我们不希望西方留学生变成中国的代言人,只是希望他们客观真实地呈现当下的复杂中国。

事实上,我们在2010年提出创办中国学专业时,还是较朴素和务实的。浙大有自主设立专业的权限,在自主论证后,要报教育部备案,教育部也批准了。现在看来,几年前的这个理念,也吻合现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中央精神。

中国学会越来越趋于“区域研究”

时代周报:中国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是怎么设置的?

范捷平:孔子学院主要传播中国的汉语文字,国外高校的汉学研究则主要围绕以孔子、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区别于上述两者的教学内容,我们的授课内容除涉及中国语言、文化、历史等内容外,更涉及现代中国的政治、管理、经济、社会等当下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发生在中国,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主动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比如我们有一门课程专门研究移民问题,会研究出国的温州人群体,我们会指导学生分析这个群体在温州过去的生存状况,通过何种途径出国,出国后在国外如何生存,所在国如何管理他们,移民群体对国外的文化认同如何,还有移民第二代、移民第三代的发展状况等。我们不是简单告诉学生中国国情,还会带这些学生去侨乡考察,这又会涉及到诸如家庭、人口等话题,这些话题的表象背后往往有着学理基础在。

再比如我们有一门课程是专门研究中国的民营经济,老师就带领学生去参观吉利集团、万向集团。在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很多欧洲人不再买沃尔沃轿车,认为这是在中国生产的汽车。等学生参观完吉利集团后,他们发现吉利在中国还是在生产其自主的吉利品牌,这与西方一些媒体的报道是有出入的,这就起到了纠偏的效果。

今年我有一位来自哈佛的学生,他跟我说,他想研究中国房地产市场。我本人专业在人文领域,没有专门研究经济问题,所以我建议他从文化角度研究中国的房地产,比如他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买房子是为了结婚,不明白为什么在中国买房子只是男人的事情,不明白为什么在中国买房子还是父母的事情。

像这些话题,对他们了解当下中国很有作用,他们会去探求问题背后的原因,这些原因可能是发展中的系统问题。

时代周报:中国学专业未来在办学上有没有什么规划?

范捷平:未来的招生规模可能增加,这意味着教学力量需要进一步增强,我们希望更多的国际高校教授来中国上课。

中国学在过去是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学科,孔子学院主要教的是语言。但是当今世界人文科学的发展趋势并非如此,我的判断是,会更加趋于“区域研究(Region  study)”。

中国学可能会是未来很多文科专业的发展范式,比如历史学、哲学、文学、政治学都不开这样的地缘性,过去以语言文字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十分需要向地缘模式转型。

“我认为国学研究很重要,但不要大搞”

时代周报:近几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脚步加快,诞生了孔子学院这样的海外汉学机构。当然对孔子学院的评价,现在褒贬声音都有。你如何看待孔子学院在海外遇到的困境?

范捷平:我不太好评论。他们现在有一定的困难,(原因)比较复杂。比如办孔子学院的数量、核心内容、管理模式,可能都会引来(一些问题)。在西方土地上传播中国之花,也有适应不适应的问题。另外,西方人有没有真正接受你,你在国外的分寸有没有把握好,这些可能都有关系。

走出去战略是为了提升中国文化的显示度。走出去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孔子学院是走出去,我们也是走出去—请进来,再走出去。外国人来中国取经,然后回国后把中国文化带回去,我们有些学生毕业后留在了中国,但是与国外的联系还在。

我们不是在做叶公好龙似的传播。唐僧取经,一定要去印度取,因为经在印度。中国的问题,也一定需要在中国观察。

时代周报:在办学过程中,是否遇到不一样的反对声音?

范捷平:在办中国学这个专业的过程中,确实有不少人并不理解。比如有人说,中国学是西方人做的,中国高校为什么要办?也有人说,中国学应该用中文授课,不应该用英文授课。还有人说,既然要授课,就应该讲国粹,而不用涉及当代中国问题。

用英文上课,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问题要说透,用西方常用语言上课,效果可能更好,因为学汉语对西方人来说时间漫长,学完再来做研究,人数会比较少。

中国人说国学,海外说汉学。我在国外读过汉学研究,读的是中国古籍,研究王阳明、朱熹、张载和戴震,当时的考试题目我记得是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些内容与现实有一定距离。

我认为对国学的研究很重要,但不要大搞。本末不能倒置,“本”是今天的中国。向国外学生介绍今天的中国,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传统中国,这个意思更大。要知道,中西方从来没有因为孔子而吵架过,我们吵架的原因是因为当代中国。很多外国人希望我们当孔子、当老子,重新穿上长衫、梳上辫子、拿起一本线装书,口头念念有词,希望中国能回到清朝去。

在孔子的问题上,中西方的观点非常一致。中国的问题是,现在也需要石油、也需要发展、也需要吃饭,中西方的冲突,不在于争夺孔子的话语权,也不在于争夺孟子的话语权,更不在于争夺老子的话语权。

无论如何,外界理解我们会做,外界不理解我们也要做。“讲述好中国的故事,传播好中国的声音”,这是十八大之后习近平主席提出来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很深刻的—故事、故事,是故去的事,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声音、声音,是指要发出今天的声音。从根本上说,我们的办学目的也在于此。





相关报道

中国大学雄心勃勃的全球领袖培养计划

静园风波:设计者曾承接建福宫重建与默多克四合院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安吉尔亚洲一号店亮相上海,沉浸式场景体验打造净水消费新范式
五一购金热情不高?金价过山车!饰品金跌破1000元/克,到店咨询人数骤降
国际好物邂逅世界遗产 成都青白江亚蓉欧国家馆快闪都江堰
覆盖Z世代至银发族,交行上海市分行 推出“嘉年华”产品激发亿级消费市场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