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志中:不能正视生命时,才会出现心灵鸡汤
最近的马航失联事件,一些官方媒体大量转发“心灵鸡汤”,遭到了大众的反感。这个事情反映了我们生命教育的不够。
本报记者 赵妍 实习生 吕一
发自上海
时代周报:现在微博上、微信朋友圈充斥着各种“心灵鸡汤”,励志的、情感的等。心理学当中有一个方向是“积极心理学”,“心灵鸡汤”和“积极心理学”之间,有没有关系?
韦志中:积极心理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思潮,或者说是心理学的一场运动,它的来源是这样的:人类在研究心理疾病的过程中发现,人们长期关注疾病的、消极的一面,而忽视了积极、正能量的一面。而有些问题,只关注消极的一面无法解决,而关注积极面就能解决。比如一个小孩子不听话,妈妈说你怎么不听话呀,上次不听话这次又不听话,那小孩子就会受负性强化;如果用积极的方法,我们就会说,你这次比上次听话多啦,这就是一个正向的引导。
在心理学长达一百多年的研究历史中,我们经常在发现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更多的是在关注疾病和问题,于是心理学出现了人本主义,相信人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人本主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就出现,但因为没有具体的延续方法,所以后来就没有了。之后就出现了积极心理学,也算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分支的发展吧。所以说积极心理学是一个思潮,它跟励志学和成功学到底有没有关联?我相信是没有的,但是容易被人误解。
时代周报:所以,互联网上“心灵鸡汤”式的励志语录,并不能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以“积极”的形式指导和改善人们的生活?
韦志中:对。心灵鸡汤和积极心理学应该说不在同一个层面上。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发展过程中的积极能力和积极条件,以及如何把这些能力条件和我们的生理和社会结合起来,比如,研究幸福的人有什么样的特质,不幸福的人的主观幸福感等,这些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还可以研究如何让人找到感觉和自信,让人更趋向于幸福。这些都是通过科学的途径,而心灵鸡汤只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维生素。
时代周报:“心灵鸡汤”已经存在了很久,为什么“心灵鸡汤”式励志型的故事、语录,以及影视作品能够对大众产生持久且广泛的吸引?
韦志中:这是有一个分界点的。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出现情绪的时候,我们的价值观会出现偏向,比如更重物质而不重精神,更重利益不重亲情等,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人们削尖了脑袋想要成功和利益。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人们的物质生存已经不成问题了,但转向生活层面的时候觉得刹不住车了,觉得累了。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有一个拐点,意思就是他不再通过物质和成功去获得幸福感,而是通过内在精神去获得幸福。可是我们没有转型成功,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或者哲学家,都能够超越自己,大部分老百姓找不到方法,一时半会儿也不能马上去学心理咨询。
心灵鸡汤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其实是满足了社会人的心理需要。我打个比方,如果身体不够强壮,我会去做几道好菜,熬一个骨头汤,长期锻炼改善体质。可是坚持不了怎么办呢?有没有比坚持锻炼一年更快的方法呢?有,比如吃点附子理中丸吧,它用外力温暖你的身体。心灵鸡汤也是这样,当你缺少营养的时候,其实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灵鸡汤不能说没有营养,但是它不能使一个人真正地强壮起来,也不能使一个人的精神真正地富足起来,它会让你当时精神一振,让你觉得喝了一碗鸡汤,感觉很饱,但其实过后一消化就没有了。我觉得心灵鸡汤应该是一个替代品,一个在人们找到真正的精神食粮之前的过渡产品。但现在的问题是,其实这个“过渡”太过度了,如果天天给自己打个鸡血,时间久了就麻痹了。
时代周报:在重大的灾难面前,传播心灵鸡汤式的语录对大众有没有意义?
韦志中:只是临时的心灵慰藉。在重大灾难来临的时候,人们心里极其恐慌,这种恐慌的出口在哪里呢?要么就编个段子调侃一番,要么就拿心灵鸡汤安慰一番,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其实人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感觉,在大事件面前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不会慌乱。在这种情况下,心灵鸡汤就不会有市场了。
时代周报:最近的马航失联事件,一些官方媒体大量转发“心灵鸡汤”,遭到了大众的反感。
韦志中:这个事情反映了我们生命教育的不够。当我们面对两百多条生命可能消失的事实时,我们能不能勇敢正视死亡?如果我们接受了足够的生命教育,对待生、死有着同样的认识,就不会报喜不报忧,就会敢于谈论死亡,我们会说:如果你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会为你祈祷,所有的亲人会坚强下去,化悲痛为坚强,过好我们的生活—这就是另一种生命教育的状态。只有当我们不能正视生命的时候,才会出现这类心灵鸡汤。连某日报的官方微博都这样做,说明我们整个社会都是这样小心翼翼的,不敢触碰自己的伤口。
所有人说话都小心得很,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假如这些人回不来了,我们要用正常的态度去面对生命的无常,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谁敢这样说呢?现在社会上生命教育的水平还不够,他们要是这样说了就会被所有人骂没有良知,是禽兽。
生命教育是对生和死的理解,是深层次的教育,已经不是浅层次的心灵鸡汤了。我们做临床咨询的时候,发现中国人在哀伤方面的问题最多。排第一的是人际关系障碍,第二是哀伤,第三是人格。哀伤的问题一般都是生离死别的情绪造成的,中国人最怕碰。亲人死了,他很悲伤,很内疚,觉得平时没好好珍惜,这种内疚到最后就会变成身体疾病。
【心灵鸡汤】专题文章
灾难考验鸡汤
反鸡汤在行动
寻找鸡汤,人类灵魂的微暗之光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