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寄张爱玲》的不同版本
凡是对张爱玲其人其文感兴趣的,一定知道发表于1985年4月号《读书》的《遥寄张爱玲》。这篇文情并茂的“遥寄”,虽然远在大洋彼岸的张爱玲似无反应,却一直被认为是内地文坛为张爱玲“平反”的第一声。1989年3月,台北允晨文化公司出版
然而,在《遥寄张爱玲》发表整整24年之后,笔者才知道最初发表此文的刊物不是大名鼎鼎的《读书》,而是1985年2月《香港文学》第2期。《香港文学》是
虽然只相隔短短两个月,但《读书》发表的《遥寄张爱玲》已与《香港文学》所载有所不同。此文倒数第三段批评张爱玲上世纪50年代初到香港后的创作,其后半部分,《香港文学》版是这样的:
大陆不是天堂,却决非地狱。只要有点历史感,荣枯得失,一加对照,明若观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张爱玲隔岸观火,并不了解她的攻击对象,而又要加以攻击,怎么能打中要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内文艺界正在抛弃“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而从来笔端不沾政治的张爱玲,反而作茧自缚。
《读书》版把这段话改为:
新社会不是天堂,却决非地狱。只要有点历史观点,新旧中华之间,荣枯得失,一加对照,明若观火。现在中国正在吸取过去的教训,满怀信心地走自己的路,这是可以告慰于真正悲天悯人、关心祖国休咎的海外同胞的。
这说明柯灵对张爱玲的批评变得更为委婉。到了1987年3月,台湾《联合文学》第29期转载《遥寄张爱玲》时,这两段不同的话连同整个第三段都不见了,这就出现了《遥寄张爱玲》的第三个版本。这样大幅度的删改显然是《联合文学》编者所为,其实是可以理解的,美国学者
两年后,收入《张爱玲的世界》一书的《遥寄张爱玲》也正是这个“删修”版,不过,编者加了一个“编按”:“现据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遥寄张爱玲》有了三个不同的版本,这三个不同的版本分别为海峡两岸的各种选本所选刊,这在研究张爱玲的历史文献中是绝无仅有的,其间的曲折除了《张爱玲学》作者高全之,似还没有引起其他张爱玲研究者的注意。
未经删节的《遥寄张爱玲》倒数第三段其实一直存在不同看法,特别是柯灵在文中把《金锁记》、《倾城之恋》和《秧歌》、《赤地之恋》相比较,认为后者的“致命伤在于虚假”,高全之在《张爱玲学》一书中对此有所批评,见解颇有启发。不过,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中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