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黄埔后人 解读如烟往事
方先觉之子:
父亲常叹“后半辈子白活”
冬未凋尽,属于长眠与追忆的玫瑰园墓园,有它的凄楚与愁绪。房间里点着悠悠檀香,玫瑰园的投资者方庆中手中燃着一支烟,失神地坐着,谈起了父亲方先觉。方先觉,以衡阳保卫战而声名大噪,却也因终局的被迫投降而自我亵渎,常自喟叹“惟欠一死”。
在幼年方庆中的记忆中,这一幕印象最深:高大的父亲一动不动地枯坐着,手指间燃着一支烟,任由它兀自燃至烟蒂,烧痛手指。他常这么整晚坐着,少有一言。有时候,他会对妻子慨叹:“我这后半辈子是白活了。”
所谓“白活”,根源还是惨烈的衡阳保卫战。那是一场被骄横的日军称为“中日八年作战中,唯一苦难而值得纪念的攻城之战”,本应为方先觉赢得荣誉,而非惭愧和耻辱。
1944年6月下旬,约10万日军大举进攻战略要地湖南衡阳,意图“打通大陆作战”,扭转太平洋战场急剧失利的形势。方先觉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禀蒋介石命令:守城10天。但这支仅1万8千余人的队伍,对抗数倍于己的顽敌,在毫无支援的境况下,竟然坚守城池47天。
在方庆中眼里,父亲并不严厉,他只是严肃而沉默。对种种往事,方先觉缄默如古井。1949年,方先觉随国民政府败走台湾,终其后半生,他的13个子女从未听到父亲谈论其军旅生涯。方庆中对衡阳保卫战的了解,都来源于书本报章,或是兄弟姐妹间的谈论。
许是“鸟尽弓藏”的缘故,台湾的蒋介石政府对这班战功卓著的将军一律雪藏。方先觉的“被贬”早在衡阳保卫战后就已见端倪—“从衡阳保卫战之后,父亲终身只担任副职,37集团军副总司令、27集团军副总司令,在台湾做过‘澎湖防卫副司令官’、‘第一军团副司令官’、‘第六军团副司令官’,等等。”年过花甲的方庆中,话音里无限苦涩。
父亲对军旅生涯不再热心,方庆中初中毕业后报考空军学校,被父亲要求退学。日常生活也变得很艰难,一大家子,靠父亲的一份薪水和一份“眷粮”度日,兄弟姐妹们考上大学,得靠自己打工赚学费。
然而,生活的窘迫与方先觉的自我诅咒与否定,并不能湮灭方庆中渐生渐长的荣耀感。尽管父亲拒绝家人的叩问,方庆中还是找到了各种关于衡阳保卫战的资料,力图去拼接、还原父亲的历史。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方庆中赴衡阳,有老百姓握着他的手表达对方将军的怀念,而方先觉自己却终生未曾再踏上这块浴血之地。
2003年,方庆中在上海投资建造玫瑰园。身为黄埔后人,亦为感怀先辈,方庆中在园中辟一处,由张灵甫将军夫人王玉龄题名“黄埔园”,专作黄埔学员及直系亲属埋骨之所。大厅中亦另设一室,名曰“黄埔纪念馆”,用作壁葬。“黄埔纪念馆”大门原样拓剥当年黄埔军校校门,左右两侧镌刻那副著名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园中有一尊“父与子”雕像,身着戎装的方先觉将军,揽着孩童时的方庆中肩膀,父子二人齐齐凝视前方。不远处,是2003年在上海去世的母亲周蕴华的全身塑像。
张灵甫遗孀:
凄凄往事怯重温
玫瑰园壁葬大厅,有一尊黄埔四期生张灵甫将军的壁葬。这是现居上海的
81岁的王玉龄如今定居于上海长宁区的一幢公寓内。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刻痕,但却难掩当年的端仪,待客时,她仍然淡扫妆容,恪尽礼数。她终身未再嫁,以60年的孤寂与思念来诠释爱情。
1945年,17岁的王玉龄尚是未谙世事的花季少女,张灵甫42岁,已是“抗日铁军”国民革命军第74军副军长,在武汉保卫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之战、湖南芷江保卫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那日,在长沙北正街的一个理发店,张灵甫首次在镜子中凝视部下为自己物色的这位
很快他们在南京结婚。已升任74军军长的张灵甫白天驻扎在城外,但凡进城,哪怕仅五分钟空闲,也要拐到家里看看妻子。张灵甫对人说:“我讨了一个好老婆,我讨饭她会帮我拿饭碗。”
好日子短暂易逝。1946年,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张灵甫又上前线,刚开始每天都有电话、电报发回家,战斗告一段落,队伍进入休整期,他会派人将王玉龄接来小聚。战斗越打越深入,王玉龄也就越来越难睹夫君。“有时,他会先接他人家眷去前线团聚,然后才轮到我,我当时还不高兴,后来才明白他的苦心,先人后己,他什么都想到了。”王玉龄用“了不起”形容丈夫的为人,“他从来不跟我提打仗的事情,不想让我感受到压力。他出去打仗,就像去旅行一样若无其事,我帮他理好包,写好清单,告诉他维生素放在哪里,怎么吃。打仗再艰险,他写信回来,只是说怎么装饰园子。”作为军人的张灵甫,刻意将年轻的妻子屏蔽在残酷的战争之外。
1947年5月,王玉龄诞下一子,其时张灵甫已在孟良崮被围,却仍在电话中哈哈大笑,问的第一句话是:“儿子哭的声音响不响?”王玉龄并不知道,10天后就将天人永隔,贴身卫士藏匿了所有报纸,噩耗在几个月后才传到她耳里。
至今,说到这段往事,王玉龄仍然哽咽难言,“外界对他的死有很多说法,其实他是自杀的。他叫手下的刘处长向他开枪,刘处长打死四人,然后再自杀的。死之前,他开了一个罐头,分给大家吃,自己吃了两片饼干,吃饱了再上路……”
1949年,王玉龄携寡母幼子奔台湾。虽为将军遗孀,王玉龄每月也只能领取几十斤米面,并无生活费。其时的王玉龄很为生活犯难,自己才中学毕业,没能力出去做事,如何供养老母幼子?又因轻信熟人,所有积蓄都打了水漂,为此还自杀过。当她终于幡然醒悟决心起床,她警告自己:“你既不能死,就要活得像个样子,不能替张灵甫丢人!”
后来,她去美国读书,没有路费,甚至还向朋友借了5000美元。美国的头4年,她每天上午做文秘,下午和晚上去大学读财会课程,周末再去餐馆刷盘子,没有睡过饱觉。四年后,王玉龄在美国找到工作,将母亲和儿子接去美国,最后在航空公司工作到退休。凭一己之力,她撑起了整个家庭。上世纪70年代,作为周恩来总理特邀的对象,王玉龄得以自由往返大陆。退休后,她开始在台湾、大陆、美国之间商贸往来,后来更居住于国内。
2007年4月,孟良崮战役60周年之际,她与儿子一起,首次踏上山东孟良崮,终于到了张灵甫当年“成仁”之处。
王仲廉侄媳:
小人物卡进历史大变局
借着昏昏蒙蒙的光影,迟迟疑疑地撞进了徐贞利老人的居所,入目的感觉唯两字:小、乱。
徐贞利已94岁高龄,身形瘦小,却并不昏朽与萎靡,似乎也未被周遭物质的寒酸与纷乱所贬抑。记者本想叩访的是徐贞
上世纪40年代初,徐贞利从学校毕业后即赴重庆的国民党政府考试院任职。就在这时,她首度见到了来重庆禀职的王仲廉将军。“他人不高,骑着马,在街上闲步,毫无大将军的威严与霸气。我叫他叔叔,他也很温和地同我招呼。”
王仲廉21岁时满怀济世救民的激情黄埔军校,从此一跃成为国民党的军旅“明星”。29岁当师长,32岁升少将,34岁任军长,36岁扛起中将肩牌,39岁官拜集团军总司令,一路平步青云。王仲廉的军功也可圈可点:1937年长城抗战,王仲廉作为89师师长,镇守居庸关南口,拼力抗敌。1938年台儿庄大战,王仲廉率85军增援,组织敢死队与日军肉搏,对战役的胜利起到关键作用。1945年的4月至8月在河南西峡口,王仲廉作为31集团军总司令率10万大军,与日军5个师团及多个机械化师对峙,日日搏战至抗战胜利。
“以后他就落魄了,1949年前一段时间,他闲居在上海的甜爱路。”徐贞利不动声色地讲述难言的历史纠葛。
1948年,南京政府败相已显,徐贞利夫妇被遣散。他们的生活也走到了历史的犄角:留大陆,还是去台湾?那年除夕,著名历史学者周谷城(徐贞利妹妹的公公)请他们夫妇吃饭,周规劝他们留下,他们夫妇唯唯诺诺,决定留下。其时王钟琴足病,不良于行。恰此时,王仲廉也邀约徐贞利去他甜爱路的大洋房。他要去台湾了,请求徐贞利夫妇能住进去,帮他看房子。徐贞利拒绝了。“还好没住进去,否则,我怎么也洗刷不清了。”
从此,徐贞利夫妇再也没见过王仲廉。几十年来,王仲廉在台湾苦度半退休的寂寞生活(他成了蒋介石政府的一个点缀式的顾问人员),徐贞利夫妇则难以避免地遭遇了另一番风浪。王钟琴1952年赴新疆工作,陷落囹圄20多年。徐贞利则苦苦经营着母女四口人的生活。她们居住于多伦路的
“都过去了”,言及此,徐贞利有种历尽炎凉后的轻松与大度,但目睹因“文革”遭遇而神经失常、年已花甲的二女儿,她又悲戚。
上世纪80年代初,王钟琴脱离牢狱之灾归来,一家人才算有了正常的家庭生活。而后,两岸有了曲折的交通,王仲廉亦时有来信,每每表达着一个执著的愿望,很想念老家,很想念……他还托人将自己的回忆录《征尘回忆》带给徐贞利夫妇。但终因当时两岸严冰未能破解,直至1991年病逝,他也未能回归故里。
居室仍然局促,经济仍不优渥,可她对人世的品鉴已然通达:“我们是小人物,不小心卡进了历史的大变局。”
谢晋元之子:
不以英雄父亲自矜自夸
谢继民家并不轩敞的饭厅里,有一座谢晋元将军的半身铜像。2003年,上海奉贤海湾寝园陈列名人雕像,黄埔四期生谢晋元将军荣列其间,谢继民托雕塑师多翻一个模子,原样拓剥奉于家中。今年已过古稀的谢继民从未见过父亲,家中甚至没有多少父亲的照片。谢晋元1941年牺牲于上海“孤军营”时,他的父母妻儿正在-广东蕉岭老家艰辛度日,其遗物也被“孤军营”战士在颠沛流离中散失于日军监狱。父亲的种种信息,谢继民大多是从报纸、网络上敛集而来,“父亲”两字在他心中凝固成一种抽象的精神与象征。
1936年春节后,时局日危,时任第八十八师第二六二旅第五二四团中校团副的谢晋元护送妻儿回广东老家,以便决绝抗日。其时,谢继民尚在母腹中,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也在稚龄。谢晋元承诺:抗战胜利,即接他们返沪。然而,此别竟成永诀。
1937年淞沪会战前夕,谢晋元随部开赴上海作战。淞沪会战打响,国民革命军屡战屡挫,屡挫屡战,最大限度牵制了日军。近3个月后,决定大部撤出上海。
1941年,凌维诚赶赴重庆,领取国民政府颁发的50万元法币抚恤金。其时,谢晋元的老父尚在,凌维诚将钱一分为二,与公公各持一半。“祖父将这笔钱置了七八亩薄地,可以靠收租度日。母亲的一半则留着补家用,供我们兄弟姐妹读书。”谢继民说。
抗战胜利,谢晋元的妻儿重回上海,此时,已过漫漫10年。
“可能是从小苦惯了,我一直不会花钱,有钱也想不出来要买些什么,三顿饭能吃到就好。”70多岁的谢继民确实节俭,衣着朴素,家庭陈设也简单朴实。
身为抗日英雄的家属,谢晋元的妻儿并未享受到太多的优遇。解放后,经当时上海市长陈毅特批,他们一家原先居住的海宁路三层小楼和“孤军营”所占60多亩土地,交付他们全家使用。凌维诚将海宁路小楼底层作店面出租,一家住二楼,三楼则用于安置一些穷困的孤军营战士。“孤军营”所在地的使用权,她在利用其筹满“孤军营”战士的返乡路费后,1952年就放弃了。她先后在江南造船厂幼儿园、里弄幼儿园任职,用并不丰厚的薪水养活全家。
尽管有“抗日英雄”光环护卫,凌维诚一家还是没能逃过“文革”的冲击。一夜之间,抄家、批斗轮番袭来,谢晋元在“孤军营”的墓碑也遭毁弃,墓地甚至被围以篱笆,据云是为了“不要让‘反动军官’造成恶劣影响”。
当年的荒唐与喧嚣已成历史,1983年后,一直工作于基层的谢继民被吸收为上海市政协委员,成为杨浦区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谢晋元将军的墓也郑重迁入宋庆龄公墓。
还原历史的真实,是谢继民真正在乎的事情。
陈慷、李迅对本文亦有贡献
方先觉(1903-1983)。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抗战时期,率部在第三次长沙会战和衡阳保卫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张灵甫(1903-1947)。1925年入黄埔军校四期。1945年授陆军中将军衔。整编后任第七十四师师长。
王仲廉(1903-1991)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39年7月授陆军中将。1947年因作战失利被逮捕扣押,保释后闲居。1949年到台湾,退役后撰回忆录。
谢晋元(1905-1941)。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1937年在淞沪抗战中,奉命率部死守上海四行仓库4个月,被誉为“名震中外的八百壮士”。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