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麦、降价、换血,西贝“上岸”背后的面子与里子

林佳
2025-11-12 14:09:12
来源: 时代周报
西贝为什么又开始排队了?

一场危机,让西贝从热搜回到厨房,从流量回到锅铲。

预制菜、价格贵、退卡潮,三重争议叠加,一度让这家连续运营37年的老牌餐饮品牌信任接近坍塌。短短十天,堂食客流急剧下滑,全国门店连夜应对。西贝创始人兼CEO贾国龙被推上舆论中心,品牌形象从中式正餐标杆跌至舆论靶心。

但两个月后,风向悄然转变。在北京三里屯、上海虹桥商务中心、武汉群光城等商圈,餐厅门口重新排起长队。家庭客群、儿童套餐、现炒菜香,再次回到熟悉的日常节奏。

“舆情前10天客流下滑是最明显的,差不多有40%的堂食客流下降。目前门店的客流相比10月有一定下滑,但基本恢复到西贝风波之前的客流水平。 ”一位西贝店长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我们的门店周末带娃吃饭的会更多,客流基本是工作日的一倍。”

和社交媒体上流传的退卡潮、关店潮不同,西贝并没有倒下。它选择闭嘴、让利、动手调改:创始人清空社交媒体账号,从公众视野退场;厨房从中央预制回到明档操作,油品、食材、工艺全面调改;核心菜品平均降价两成,客单均价跌破90元;部分门店收缩的同时,新店仍在开出。

风波没让它坍塌,却逼它脱壳。

先稳住锅

“那十天,所有人都在等一个指令,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做。”一位店长回忆道。

9月初,舆论风波达到顶点。有人质疑西贝卖预制菜,有人吐槽贵得离谱,还有网友翻出贾国龙过去的言论,质疑他傲慢且不懂消费者。

面对高强度的舆论围攻,西贝选择了最不符合公众期待的做法:闭麦。

9月28日,贾国龙清空全部微博内容,小红书和视频号停止更新,抖音账号仅保留一条短视频。过去那个“敢说、爱怼”的企业家,第一次从公众视野彻底消失。

“风波以来,总部要求不允许门店通过减排班的方式减少人工支出,更不允许随意解聘一线伙伴。”一位西贝内部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危机管理中,沉默是一种高风险策略。但西贝的判断是:争论无法解决信任。

9月12日晚,西贝召开覆盖全国1.8万名员工的作战大会,要求所有门店不准减排班、不准裁人,贾国龙为每位一线伙伴发放500元“特别奖金”。风波最紧张的那一周,他的夫人张丽平还请来心理医生,为承担舆论压力的一线员工进行线上辅导。

外界看到的是闭麦,内部却是一场稳盘。每天晚上9点半,全国800名门店核心干部在线复盘经营,贾国龙亲自上线点评、发赛场奖金。

“老板有时候冲动,但对员工真的好。”受访店长说,“我们都知道,他在用另一种方式稳大家的心。”

沉默之后,西贝没有再做品牌广告。那段时间,它几乎从舆论场消失。但从公司内部节奏来看,闭麦并非停滞,而是一种冷启动。

“闭麦,是为了把粥熬回来。”这句出自员工群聊的玩笑,如今成了门店间的共识。

事实上,这种冷处理方式风险极高,但如果企业内部稳定,它反而可能成为一次重整契机。对一个习惯于与公众沟通的品牌来说,这次沉默或许是被迫的,但也标志着“餐饮大佬叙事”的终结。毕竟舆论场不再需要谁来发声,而需要谁能上桌。

降价让利

如果说闭麦是降噪,那让利就是止血。

西贝的风波,并非被一道菜砸出的,而是信任坍塌拖下的。当现炒、手工被质疑成工厂预制,当价格被放到放大镜之下,顾客开始怀疑这家老餐饮的叙事。

危机的根本,是规模化与信任的错位。过去几年,连锁餐饮讲的是效率:中央厨房、标准化、降成本。但西贝的品牌,却立在手工可见之上。舆论爆发后,它只能做出逆向选择:先让顾客重新看到锅。

9月中旬,西贝总部下令重点菜品回归明档现制。牛肉焖饭、酥皮肉夹馍、小米粥全部回到现场操作。

“门店现在对食安的要求非常高,每天店长、厨师长要点检门店,总部经常下店检查。门店也配了后厨直播的摄像头。”一名店长说,“同时,要求一线伙伴必须通过食安星级鉴定。鉴定方式主要是线上学习考试加线下实操鉴定。”

时代周报记者从西贝方面获得的信息显示,9月30日前,西贝首批9道菜完成调改:从油品到卤肉、从粥品到烧烤,全线改为现场现制;二阶段又新增手工水饺、现熬鸡汤等菜品。

这是一次从食安到形象的透明化补课,修的不是菜品,而是信任链条。

第二个危机点是价格。在舆论风口,贵不再是溢价,而成了“原罪”。

9月底,西贝推出“请您吃饭”活动,发放百万张无门槛代金券,执行“满50返50”的规则。10月1日起,西贝对全国30多道菜品实施降价,平均降幅约20%,客单价降至80元区间。

西贝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使用代金券的顾客中,七成为老客、三成为新客;截至10月,整体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增长约5%。

这一次,西贝用最朴素的方式——锅里的烟火气和桌上的账单,修复了和顾客之间那条最脆弱的连接。它放弃了教育消费者的姿态,转而重新学会倾听顾客,唯有回到锅里的真实,才能重新换回信任。

开闭之间

10月起,西贝的门店地图开始出现红点减少。西安大悦城店、陕西渭南吾悦广场店、汕头万象城店、深圳西丽万科云城店、……几家店接连关停,引发“收缩论”。

但公司内部并不讳言,这场调整早在风波之前就已规划。

时代周报记者获悉,西贝每年的动态门店调整率在10%左右,以2022年、2023年、2024年西贝主品牌“西贝XIBEI”开店情况为例,2023年西贝开新店26家、闭店14家,总门店数354家,2024年西贝新开门店39家、闭店21家,总门店数372家。

“门店房租上涨、租期到期、渠道策略调整、长期亏损,都是闭店的原因。”公司方面回应,“近期西贝关闭的门店均为受长期因素影响,非短期风波影响闭店。”

从行业角度看,餐饮企业正在经历调整周期。红餐网数据显示,近300万家餐饮门店折戟,创下历史新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至6月,全国餐饮收入达2.7万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出现了明显放缓。

西贝并不是第一家开始收缩的连锁餐饮。多家头部品牌都在做同样的事,从扩张转向控盘,从速度转向质量。区别在于,西贝的调整发生在舆论风暴之后,任何关店都会被放大。

11月11日,公司发布声明称,“关店、开店均属正常经营调整”,并承诺闭店储值全额退款、员工优先调岗。

从经营层面看,关店是止血,开店是造血。西贝的策略是在撤出租金高企的商圈同时,北京、长沙、南京等地的新店也在筹备。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近几年中国餐饮行业正在从高速扩张阶段转向理性增长阶段。过去企业更多依赖规模和速度,如今则更注重体系建设与内功修炼,这意味着行业正在进入以质量和效率为导向的新周期。

他认为,餐饮品牌近期的一系列门店调整与结构优化,体现出行业理性发展的方向。这种调整不是退缩,而是对经营体系的再平衡与升级,是行业进入成熟周期后的一种常态化表现。

危机让西贝失去了部分门店,但也逼它修正方向。关店,不是撤退,而是一次系统重启。留住的,不再是店数,而是确定性。

对企业而言,这场收缩不是终点,而是现实的倒逼。闭店未必是退场,反而是资源优化。优秀品牌的核心从来不是门店数量的堆砌,而是优质门店的持续盈利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看,西贝的调整并非缩小版图,而是清理负担、强化基本盘。

压力测试

这场风波,让西贝被扒了个底朝天。三十多年累积的品牌印象,在短短十天里被推到放大镜下。价格被放大,管理被质疑,老板被调侃。看上去,它几乎被骂到了谷底。

但风波并没有把它打倒。在最开始,西贝确实把这件事处理得不够漂亮,舆论一度完全失控。但冷静下来,消费者和市场最终看重的,不是它有没有打赢口水仗,而是它能不能站得住。

风波爆发后,西贝门店经过政府相关机构超过70次抽检,均未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在媒体的审视下,没有发现西贝偷工减料,也没有虚假宣传。厨房还在开火,食材还在更新,顾客吃到的,依旧是那碗熟悉的粥。

这恰恰是西贝的底盘:干净、真实、有标准。那些真正走进餐厅的顾客,看见的是一个被质疑后还在努力运行的企业。

这才是一个品牌能在风暴后“上岸”的理由。它的面子被舆论扯破,露出的却是里子,是菜品品质、服务体系和长期积累的信任。

如果这些地方真有问题,这场风波早已是致命一击;但事实是,它通过了这次压力测试。

风波之后,西贝做的每一步,闭麦、降价、改菜、发券、收缩,都在修里子。它知道自己没法再靠光环取信,只能重新证明:价格可以谈,食材必须真;态度可以低,但质量不能低。

这场风波让它更像一家普通公司:笨拙、被骂,但还在营业。而在一个情绪主导的消费时代,能靠“真实”撑过一场信任危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自证。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1个月内“将帅齐换”,陈宇出任博时基金总经理,招商系金融高管再变阵
阿里系退出后,大润发开始“爆改”,母公司高鑫零售半年营收305亿,还要调改200家门店
车企不过“双11”?实探线下门店:热销车型直降超4万元,天天都是“购物节”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