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系退出后,大润发开始“爆改”,母公司高鑫零售半年营收305亿,还要调改200家门店
一系列举措已经推动部分指标出现积极变化,但这家曾经的零售巨头仍未走出转型的阵痛期。
图源:高鑫零售
传统商超仍在经历阵痛期。德弘资本入主后,高鑫零售交出第一份中期报告。
11月11日晚间,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06808.HK)发布2026财年中期业绩,截至9月30日的6个月,高鑫零售实现营业收入305.02亿元,同比减少12.01%;毛利77.19亿元,同比减少9.46%;净亏损1.27亿元,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1.23亿元。
2025财年实现扭亏为盈后,高鑫零售再度陷入亏损。公司在10月发布的盈利预警公告中提及,净亏损及股东应占亏损的主要原因,是营收承压与多重因素导致的利润下滑。
高鑫零售以大润发、大润发Super、M会员店品牌,经营大卖场、中型超市以及会员店业务,营收主要来源于货品销售、会员费及租户租金。截至2025年9月30日,高鑫零售共运营462家大卖场门店。
对于营收下滑,高鑫零售称原因之一是受到市场竞争加剧与消费疲软的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单笔件数及商品平均售价下降,进而导致客单价下滑。而利润下滑则是由于商店街空间主动调整期间收入下降,另有约1.5亿元(未经审计)归因于华中大区组织优化及利息收入同比减少所致。
作为高鑫零售传统核心且体量最大的业务,大卖场已连续多年表现乏力,核心拖累因素为线下货品销售板块。2026财年上半年,公司货品销售收入为290.81亿元,同比减少41.05亿元,降幅达12.4%。
2020年以来,高鑫零售接连试水新业态,同时着手对效益不佳的业态和门店进行汰换,今年1月德弘资本入主后,更是对其启动大刀阔斧的改革。目前来看,一系列举措已经推动部分指标出现积极变化,但这家曾经的零售巨头仍未走出转型的阵痛期。
降营收控损,盈利的回暖未能持续
处于转型期的传统零售巨头高鑫零售,在去年成功扭亏为盈。2025财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347.08亿元,净利润1.86亿元;全年收入715.52亿元,净利润3.86亿元,公司拥有人应占净利润4.05亿元。
然而,盈利的回暖并未持续。资深零售专家王国平表示,高鑫零售采取了降营收控损的方法,包括主动关店以及削减人员、行政开支等措施,但相关举措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其中,关店直接导致门店销售收入和租金收入减少,而降本又造成服务水平下降,进而拖累剩余门店的单店营收。
近些年,高鑫零售一直在密集调整业态布局,同时汰换效益不佳的门店。
早期,高鑫零售仅聚焦大卖场,2020年起推出中小超市品牌,形成“大卖场(大润发)、中型超市(大润发Super)、小型超市(小润发)”的多元业态格局,其中,小润发是社区生鲜超市。当时,高鑫零售将中、小型超市定位为“集团营收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截至2021年3月31日,高鑫零售一共拥有490家大卖场、6家中型超市和32家小型超市。
2022财年,小润发门店数达到高峰的103家,但自2023财年起进入收缩期。同年,高鑫零售启动M会员店的布局。而在2023年12月发布的中期业绩报告中,小润发品牌和小型超市业态几乎未被提及。
会员店业态随之成为新的布局重点,高鑫零售将第二增长曲线寄托于中型超市与会员店。目前,公司已形成 “大卖场(大润发)、中型超市(大润发Super)、会员店(M会员商店)” 的全新业态格局。
在调整业态的同时,高鑫零售也着手推进门店汰换,重点清理亏损或效益低下的大卖场,以及个别中型超市。2023至2025财年,高鑫零售分别关闭40家、20家、9家门店,2026财年上半年关闭7家门店。
经过近2年打磨,会员店已开始为高鑫零售贡献业绩。2026财年上半年,高鑫零售会员费收入达0.18亿元,同比增长28.6%。截至2025年9月30日,高鑫零售共拥有462家大卖场、32家中型超市及7家M会员店。
一系列的转型动作,是高鑫零售在营收和利润多年承压背景下的自救。作为传统零售巨头,高鑫零售于2011年登陆港交所,上市以来,高鑫零售连续多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营业收入于2016年首次突破千亿,但在2018年开始下滑。
据时代财经统计,2016年至2018年(当时财年按自然年计算),高鑫零售分别实现年度营业收入1004.41亿元、1023.20亿元、993.5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6.29亿元、30.20亿元、28.18亿元;公司权益股东应占净利润分别为25.71亿元、27.93亿元、25.88亿元。
2022财年,高鑫零售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全年净亏损8.26亿元,公司拥有人应占净亏损7.39亿元。
加入爆改阵队,下财年完成逾200家门店调改
德弘资本接手后的第一个完整财年,高鑫零售在转型路上明显提速。
2月,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辞去高鑫零售董事会主席一职,由德弘资本联合创始人兼CEO华裕能接任该职位,与此同时,德弘资本提名王冠男、梅梦雪担任非执行董事,沈辉出任公司CEO,新的管理班底成型。
组织架构调整也随之展开。今年5月,高鑫零售将原六大运营区缩减至四大运营区,原华中区和华西区所有门店被重新分配至华东区、华北区和华南区进行管理,仅保留华东区、华北区、东北区和华南区。
其中,华东大区是高鑫零售的核心阵地,截至2025年9月30日,华东大区一共257家门店,占高鑫零售总门店的51%,包括235家大卖场、15家中型超市和7家会员店。
当前,传统超市行业纷纷对标胖东来,掀起门店调改热潮。在调整业态布局、汰换门店的同时,高鑫零售也于2025年正式加入这一行列。2026财年上半年,高鑫零售完成了3家华东区门店的整店调改,以及3家华南区门店的区域调改。
高鑫零售透露,2026财年计划完成逾30家门店的整店调改或区域调改,预计2027财年之前完成逾200家门店调改。调改的方向是聚焦商品力差异化能力提升,同时改善空间布局,门店面积将缩减至6000平至7500平方米,商品精简至1.5万支,同时扩大商店街空间,打造社区生活中心。
在即时零售快速崛起的背景下,零售企业纷纷布局前置仓。2026财年上半年,高鑫零售也正式启动了前置仓项目,并在上海、江阴、沈阳、济南、清远五地建成前置仓,单仓平均面积约500平方米,日均销售额约5万元。
业绩数据显示,2026财年上半年,高鑫零售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1.7%,但B2C业务的在线订单量同比增长约7.4%,带动在线同店销售增长2.1%,每店日均订单量超过1200单。线上增长虽未能完全抵消线下下滑,高鑫零售仍将未来三年的战略重心放在加速前置仓网络布局上,目标是将线上业务占比提升至40%至50%。
尽管高鑫零售仍处于转型的阵痛期,但部分指标已出现积极变化。2026财年上半年,高鑫零售实现毛利率25.3%,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
高鑫零售称,未来三年,公司的核心任务是全力推进三年战略的落地,以“健康商品+快乐体验+贴心服务”为基石,为三公里全客群打造体验与效率并重的零售模式。
为此,高鑫零售组建了专项变革小组,并计划优化激励方案与组合以提升团队效能,同时推动管理团队的年轻化建设。截至2025年9月30日,高鑫零售的净现金规模为119.58亿元,高鑫零售称,充沛的现金储备为业务运营与战略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王国平指出,大卖场业态已显老化,中型超市、前置仓和会员店更契合当下消费趋势,减少大卖场数量、增加新业态门店的业态逻辑没有问题,但最终成败仍取决于高鑫零售的商品力、服务力和价盘控制力能不能真正打通。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