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班味”指南:洗掉炒韭菜味,找回清爽打工人

郑艺阳
2025-10-10 14:42:14
来源: 消费者报道
如果无法不上班,怎样有效“去班味”?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小说《洛丽塔》中写到:“‌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咳嗽、贫穷和爱。”‌ ‌现在,打工人还要帮他增加一样——班味。

正如网友戏言,“一旦上过班,你的气质就变了”,这是一种打工人独有、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疲惫气质,大致体现为蜡黄的脸色、清晰可见的黑眼圈、虚浮的脚步、呆滞的目光以及上班后对一切无欲无求的精神状态等,年轻人将其总结为“班味”。无论你之前多么元气满满、阳光开朗,一旦上了班,班味就开始散发,挥之不去。

“班味”究竟是什么?如果无法不上班,我们又能如何有效“去班味”?

 01. 

“班味上脸”有科学依据

不少打工人惊觉自己已经“班味”缠身,大多是在从镜子里、照片中察觉到自己“上班上到面相都变了”的视觉震撼瞬间。

95年后发发(化名)大学毕业后在广告行业工作了一年,如今在一家国企做运营分析。两份工作之间,有大约两年半的空窗期。她表示,恢复上班两年多,班味全写在脸上。

“没上班那会儿,虽然会为找不到工作感到焦虑,但是那段时间拍的照片里,我的笑容都是很明亮的,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人很开心。”发发表示,“自从重新上班后,即便我当下真的感到开心,照片里呈现出来的笑容也是僵硬的。”

在金融行业工作两年的汪黎(化名)也有类似的感受。“我经常会在公司上厕所的时候,被洗手间镜子里的自己吓一跳。五官还是那些五官,但人的气质完全变了,脸色发黑,嘴唇发白,眼睛无神,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种被吸干了的丑感。”她表示:“有句流行语,说爱情藏不住,就算捂住嘴巴,也会从眼睛里跑出来。爱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形容班味,这话倒是挺贴切。”

图源:某社交平台上网友分享的恶搞《甄嬛传》剧照

持续工作无疑是“班味”缠身的原因之一。无论是从体感还是数据来看,当代职场人的工作时长已创新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下称“周平均工时”)为45.5小时,到2023年,这个数字攀升至49小时,已经超过六天八小时。通俗来讲,这意味着一年下来,2023年的打工人比8年前的打工人多干了26天。而且,2024年前三季度,这一数字仍维持在48.7小时,与2023年基本持平。

实际上,目前已经有研究证明,“班味”上脸,不是错觉。2017年,一项研究通过分析对比111名不同年龄段(25-35岁、55-65岁)法国女性在上班前后的面部特征后发现,仅仅度过了一个工作日,年长组女性的眉间纹有所加重,年轻组女性的鼻唇沟和鱼尾纹显著加深。¹

对于大多数在室内工作的职场人而言,久坐会使背部以及整个下肢大部分肌肉组织都处于放松状态,容易使脊柱变弱,引发颈椎疼痛、驼背、肌肉僵硬等症状,甚至导致颈部、脸部皮肤的松弛与下垂,此外,久坐会导致新陈代谢速度下降,分解脂肪的酶减少,“过劳肥”随之产生。

2017年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久坐不动的习惯使人体的生理年龄增长了大约8岁²,而且由此产生的身体损伤,就算坚持锻炼也不会消除。

除了久坐,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班味”诱因是职场压力。脉脉《2024职场生存洞察》指出,有44%的职场人困于职场内耗中,其中18%内耗严重。具体表现在,被无缘无故批评、被无端否定等,领导的“PUA”通常是触发“内耗”的扳机。比如,工作做砸了全怪到你头上,说你能力差、不够拼,或者是纯粹的批评而不看事实;或者是给你设个模糊的目标,任凭你怎么努力都做不到。

数据来源:脉脉《2024 职场生存洞察》

而最新的研究发现,职场压力不仅可能导致“班味”上脸,甚至会形成一种真实的味道。

日本科学家Masako Katsuyama团队通过在40位日本职场女性受试者处于压力情境(高压面试)与放松情境(读书)下采集皮肤挥发物,发现在压力情境下,她们皮肤释放的二甲基三硫化物(DMTS)和丙烯基硫醇(AM)浓度显著升高,这两种物质正是炒韭菜特征气味的核心成分。为了证明这一现象并不仅存在于日本女性,该研究还对日本男性、法国男性等不同国家受试者在压力情境下的状态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在心理高压下他们都会分泌相同的气味分子。有趣的是,骑自行车、跑步时产生的气味并不含有这种炒韭菜味。

与此同时,该研究还发现,不仅感受到压力的人自己会散发这种气味,闻到气味的人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研究人员发现,当志愿者嗅闻受试者散发出来的“压力气体”时,志愿者会同步感受到紧张、疲惫、焦虑与困惑。³

 02. 

“腌入味”的打工人

如果说最粗浅的“班味儿”只是一种疲惫的状态,那么“腌入味”又是另一种境界。

催人早起的闹钟响起,等清醒过来时,人已经站在家附近地铁站的“因密密麻麻的人流而看不清尽头”的扶手电梯上,汪黎总会想起卡夫卡对“上班酷刑”的精准描述——“早上八点开始工作,到晚上七点、七点半、八点、八点半……天啊!我站在通往办公室的狭长走廊上,每天早上被绝望侵袭。”

能让一个打工人破防的除了上班,那就是居然每天都要上班。而“腌入味”则意味着,工作彻底侵入打工人的身体和生活边界,明明已经下了班,但仍在不知不觉中将工作的状态、习惯延续到生活中来,习惯性查看工作群聊,本能回复“好的,收到。”

当工作无止境地占据打工人的生活,“适不适合上班/会不会影响我上班”这个首要因素便会影响太多的生活决策。“人会上很久的班,这意味着你的生活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很多别的追求。”在咨询行业干了两年多的王梦磬(化名)认为,“当你这样想时,你就算是被班腌入味了”。

亲历了十年“激励少,变化少,不自由”的职场后,许晴(化名)也将自己“确诊”为“被班腌入味”,具体症状为“维持低耗能生活——人像一块电量耗到10%以下的电池,可以勉强运转,但又充不进电。下班运动、周末去旅游、逛街等需要精气神的活动,光是想,就觉得累。”

被“腌入味”的打工人不仅身体体力“被掏空”,文化体力也被消磨殆尽。

在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发发发现自己下班后也难以从事需要深度思考的活动,完整的电影、电视剧、综艺都看不进去,只能刷视频解说和切片,还伴有丢三落四、反应迟钝等症状。

“腌入味”的打工人,如何才能有效去班味?当代打工人的精神icon卡夫卡(注:奥匈帝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只要我还没有摆脱办公室,我就完全没有精神”“当我的老板跟我商讨办公室的事务时,我无法长时间盯着他的眼睛看,无法违背我的一切意愿,不让一丝悲苦出现在我的目光中。”

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当然是——辞职。社交平台上,无数打工人贴出自己上班时班味缠身,死气沉沉的照片与离职后面色红润、眼底有光的对比图,他们将“不上班是最好的医美”捧成了热门话题。

图源:某社交平台上网友分享的恶搞《西游记》剧照,并配文“不上班是最好的医美.”

然而,大多数打工人并不会轻易选择离职待业。脉脉《2024职场生存洞察》显示超八成职场人认为工作性价比低,22%的职场人认为工作收入与付出完全不成正比,工作强度远超工资。然而身处愈发动荡的职场环境,即使是面对收入或者福利减少,也仅有12.5%的职场人考虑离职。

但不离职并不是一味忍受,当面对“努力也没用”的职场环境,打工人有属于自己的“非暴力不合作”。正如脱口秀演员呼兰在综艺节目中的爆梗——“工作躺有躺的价格,卷也有卷的价格。”网友们热议,有些企业老板喜欢“降本增效”,打工人则选择“积极怠工”,“让领导也知道知道,什么叫花香蕉的钱,只能请到猴子。”

脉脉《2024职场生存洞察》指出,当收入或福利减少,44%的职场打工人自动缩短工时。当努力工作却拿了低绩效时,约四分之一的职场新人会以“表演努力,实际敷衍了事”的态度应对

除了月薪能够作为正面激励,很多打工人越来越难从工作系统中获得更多价值感和乐趣,同时越来越能感同身受罗素所说的“精神濒临崩溃的症状之一,就是相信自己的工作非常重要。”

过去那一套成功学职场话语体系正在失效。德勤在2025年发布了一项关于“Z世代(1995-2006 年出生)与千禧一代(1983-1994 年出生)”的调研,该调研基于44个国家23482名受访者,结果显示,仅有6%的Z世代将 “晋升至领导岗位” 作为核心职业目标,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及能够滋养自我的学习发展机会。

当工作的价值感、意义感和成就感缺失,很多年轻人开始尝试实行“人生切割术”,上班时凑合一下,下班才是真正的生活——他们用“恶心穿搭”来拒绝为上班精心打扮,不愿意为上班倒贴一分钱、一点精力。将长期“画饼”、PUA员工的领导、不断推活的同事视为“NPC”(游戏中的非玩家角色),对这类人群也不投入多余情绪,只专注于自己的主线任务——在八小时之外,重建更丰沛的生活。

 03. 

工位之外的“剥离”仪式

要从班味中挣脱出来,最关键的一步是“剥离”,下班后的生活尽量远离工作相关的元素。

首先是空间上远离。“除了上班,周末、假期绝对不靠近或是经过离公司最近的地铁站”,汪黎表示。其次是衣服上的切割,“一些衣服买来注定就是作为班服,比如破烂的T恤,宽大的短裤,毫无修饰的皮筋裤,这些上班随便穿,下班了之后绝对不会穿。”

最后,也是被人频繁提及的,“回到家立刻洗澡”。不仅完成了物理意义上的清洁,也感觉洗掉了一身班味,完成了一场身份切换仪式。

无论是远离办公室、班服隔离,还是洗澡,这种有意识的剥离,在心理学中也被称为“心理分离”的状态,它指的是,当你想要让工作留在它本该停留的边界内,就需要主观上感觉到已摆脱工作。而这些与休息相连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打工人短时间内在尽量不远离日常的情况下,实现下班后的“心理分离”,从而达到快速放松,恢复精神的效果。⁴

除了上述这些简单的操作,当我们能够在物理层面上挣脱那些熟悉的角落,也给予了自己一次“心理分离”的机会,从而在新的体验里汲取新的活力和心理能量。

这也是为什么长途旅行会成为永不过时的去班味妙招。

“有长假去旅游是最好的。”工龄超十年的许晴表示,“长假可以去比较远的地方,目的地跟自己的生活空间差异越大越好,世界那么大,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

当大长假和年假稀缺,灵活而短暂的休闲出游也能达到类似效果。大自然或者新奇环境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恢复性环境,这已是心理学界被反复验证的共识。有研究发现,当我们置身于森林氛围中,能显著降低焦虑、抑郁、愤怒、疲劳以及其他精神上的痛苦。不只是森林,只要是在绿色环境中待上几个小时,人们就会变得更快乐,哪怕是通过观看自然纪录片、在家种植绿植,这样间接与自然建立连接的方式,都能对改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作用。

这也很好地印证了,近年从露营、徒步、飞盘、骑行、溯溪,到山野里捡秋、捡石头,再到公园20分钟效应……户外风始终没有过气,反而成为都市人日常不可或缺的疗愈方式。格子间班味越浓,越是想往没有天花板的地方逃

尼尔森发布的《2025中国户外市场白皮书》显示,2021年,露营等户外形式开始爆火,中国户外市场迎来快速增长。小红书联合徒步中国发布的《2023年户外生活趋势报告》也指出,2023年1月至10月,在小红书上,人们60亿次观看了露营相关内容、80亿次观看了潜水和冲浪相关的帖子,徒步旅行相关笔记发布数量增长了近300%,骑行达到400%。

若受限于时间、空间、金钱,虚拟世界同样能提供一片喘息之地。许晴认为,沉浸于开放世界的3A大作,代入主角在一个与现实迥异的世界里探索,同样能有效洗去班味。

 04. 

悄然兴起的多元选择

除了玩和放松,一种看似反直觉的去班味方式正在年轻群体中悄然兴起——学习。

曾一度淡出公众视野的夜校,如今再度成为都市打工人的精神栖息地。2024年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春季班开放报名时,一度吸引73万人在线抢课。而作为“夜校平替”的低价体验课也广受欢迎,美团与大众点评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体验课”搜索量环比激增364%。

为什么年轻人选择在疲惫工作后继续“上课”?

2024年,《中国青年研究》刊登了徐泽清和王依衫联合发表的论文《青年夜校参与行为与日常生活的重塑》,当中提到,夜校的课程设计往往围绕兴趣爱好和个人发展,为参与者提供了剥离职业角色约束的机会,拥有基于自身需求自由探索感兴趣的领域,这种自主选择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劳动异化的反抗,它促使青年关注内在需求,追求个人目标和价值感,从而在劳动中寻找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感。

总结来说,打工人“去班味”的方式五花八门——有人爱户外运动,有人爱宅家追剧、看文、玩游戏,有人喜欢说走就走的旅行。

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点。

2014年职业健康心理学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对 287名来自不同职业的员工进行调查,想了解打工人在非工作时间做什么能更有效恢复水平(即体力、认知活跃度和恢复力),研究者将业余活动分为:与工作有关、体育活动、社交活动、低强度活动4类。

结果发现,只要不是“与工作有关”的活动,干啥都挺回血。参与者在这些活动后,不仅报告了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与活力,还表现出更低的倦怠、焦虑和抑郁水平。换句话说,世间班味消散术并没有高下之分,只需满足两点——第一对你有效,第二别工作就行

值得期待的是,更多的改变正在发生。

随着Z世代成为职场主力,其对工作意义的重新定义,正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迭代升级。一些具备前瞻性的企业开始尝试“禁用加班通讯工具”“强制离线休假”等制度,将员工的身心健康纳入核心绩效。与此同时,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也在持续完善中。

当所有打工人回归到一个让付出与回报、压力与舒缓更加平衡的生活状态。那时,“班味”或许也将不再是任人调侃的贬义词。

参考文献:

[1]  Flament F, Pierre J, Delhommeau K, Adam AS. How a working day-induced-tiredness may alter some facial signs in differently-aged Caucasian women. Int J Cosmet Sci. 2017 Oct;39(5):467-475.(弗拉芒·F、皮埃尔·J、德尔霍莫·K、亚当·AS。《工作日疲劳如何改变不同年龄高加索女性面部特征》。国际化妆品科学杂志。2017年10月;39(5):467-475。)

[2] Lin J, Epel E, Blackburn E, et al. Too much sitting, too little exercise may accelerate biological aging in older women. Am J Epidemiol. 2017;185(6): 453–46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林杰、埃佩尔、布莱克本等。久坐过多、运动过少可能加速老年女性的生物衰老。《美国流行病学杂志》。2017年;185(6):453–463。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3] Katsuyama M, Narita K, Nakashima H, Kusaba N, Ochiai Y, Hirao A, et al. How emotional changes affect skin odor and its impact on others. PLoS One. 2022 Jun;17(6): e0270457. doi:10.1371/journal.pone.0270457.(胜山M、成田K、中岛H、草场N、落合Y、平尾A等。情绪变化如何影响体味及其对他人的影响。《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2022年6月;17(6):e0270457。doi:10.1371/journal.pone.0270457。)

[4] Sonnentag, S., & Fritz, C. (2015). Recovery from job stress: The stressor–detachment model a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6(S1), S72–S103.(松南塔格, S., 与弗里茨, C. (2015). 工作压力后的恢复:压力源-抽离模型作为整合框架. 《组织行为学杂志》, 36(S1), S72–S103.)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从贵州山野到全运舞台:一颗刺梨的不凡之旅与湾区情怀
超200亿投向AI!vivo副总裁周围:苹果在AI上值得学习和致敬
A股首份三季报:金岭矿业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47.09%,单季度净利润增速放缓
内地车企冲刺港股IPO:前有奇瑞、后有岚图,赛力斯上市申请已获审议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