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丢了第一,投行格局重塑?国泰海通上半年股权承销额1233亿

蓝丽琦
2025-07-03 17:13:49
来源: 时代周报
头部券商的投行格局正在重塑。

2025上半年画上句号各家券商投行也迎来上半年业绩盘点时刻。

时代周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以主承销商承销金额计,44家券商(合并母子公司,不计港美股)合计承销金额为7204亿元。其中,国泰海通的股权承销金额达到1233.77亿元,超过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位列行业第一。

回顾上半年的投行业务,IPO项目依旧是“凤毛麟角”,与去年相当,但相比2023年仍相去甚远。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成功发行的IPO项目共有56单,承销总额380.02亿元。去年同期IPO项目共有52单,承销总额302.72亿元;2023年同期则达到201单,承销总额超过2000亿元。

不过,备受关注的IPO项目或许能迎来下半场。6月30日,沪深北交易所有41家IPO项目获受理,创下今年以来单日受理峰值。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A股IPO在审企业(剔除已发行、同意发行)达到339家。

对于下半年的市场趋势,中信建投证券投行委相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对于稳市场、稳预期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上述人士认为,资本市场将全力巩固市场回稳向好势头,将更加突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个重要着力点,并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来源:图虫创意

国泰海通全面超过“三中一华”,中银证券跻身前六

从上半年的股权承销金额排名来看,在国泰海通完成吸收合并后,头部券商的投行格局正在重塑。

今年上半年,国泰海通以1233.77亿元的总承销金额位列第一,全面超过传统“三中一华”,券商航母效应已然显现。其次是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分别包揽1217.08亿元、1107.09亿元的承销金额。三家券商的股权承销金额均过千亿,在当下的市场中属于第一梯队,市场份额合计超过49%,占比近半,头部效应凸显。

去年同期,承销金额前三名分别是中信证券、华泰联合证券、中金公司,承销金额分别为278.23亿元、188.76亿元、156.21亿元。

多名业内人士曾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自国泰海通官宣合并开始,合并后的投行业务超过中信是可预见的结果,头部集中度提高也是券业并购的最终目的。在最新一期有披露手续费净收入的财报中,2024年前三季度“国君+海通”合计的投行业务收入已超过中信证券。

第二梯队则是中金公司、华泰联合证券、中银证券,三家券商分别包揽743.92亿元、582.84亿元、518.33亿元的承销金额。

来源:Wind

或许是去年的项目集中在今年上半年发行,中银证券作为中等规模的银行系券商,犹如“黑马”般跻身前六,超过广发证券、招商证券及中国银河,达到518.33亿元。另一家以投行见长的中型券商民生证券却掉队至十名开外,承销金额仅有28.22亿元。以此看来,中型券商投行的格局也迎来洗牌。

从项目占比上看,上半年市场依旧延续了“增发为王”的趋势。排名前十的券商增发(投行为主承销商)承销金额均超过80%,其中有7家超过90%,增发项目占绝对主导地位。

上半年国泰海通增发项目共8家,其中就包含了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增发项目,承销金额高达1110亿元。此外,中国邮政旗下的中邮证券,上半年首发项目为0,凭借一单邮储银行的增发项目位列行业第十,该项目的承销金额为185.71亿元。

“1+6”新政落地,科创板新增未盈利企业过会

上半年一共有24家券商投行的IPO项目发行,合计56单,承销金额总计380.02亿元。相比2024年同期发行的52单项目、302.72亿元的承销金额,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中信建投以84.31亿元的承销金额断层第一,一共完成4单IPO项目,分别是宏海科技、天有为、中策橡胶、华之杰,平均每单承销金额在20亿元以上,远超其他同行。

中信证券、华泰联合证券、东兴证券、申万宏源承销保荐,4家券商投行的IPO承销金额则在20亿元~40亿元之间。

上述中信建投证券投行委相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上半年完成的IPO企业中,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占比近90%,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各类要素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引领下加快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为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6月18日的2025陆家嘴论坛上,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同时也将在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这是双板首次同步支持未盈利企业上市,对市场而言意义重大,IPO“开闸”的呼声更是一浪接一浪。一名中介机构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以芯片为主的高科技企业较多,新政正好对应融资需求,下半年有望承接更多项目。

6月27日,深交所创业板迎来开板后的首家未盈利企业IPO项目——深圳大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普微”)。尽管大普微拟选择的上市标准并非创业板第三套标准,而是特殊表决权的第二套标准,但公司过去三年归母净利润均为负值,也被视为创业板接纳未盈利企业的第一步。

7月1日,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的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禾元生物”)成功过会,其上市标准正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而上一家选择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成功上市的企业,则是2023年6月上市的智翔金泰-U。如若顺利,禾元生物或能成功“破冰”,成为自智翔金泰-U后的首家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的未盈利企业。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稳定币概念股要分化?港股多点数智盘中飙升近90%,A股御银股份盘中跌停
电池隔膜龙头布局固态电池自救,恩捷股份百吨硫化锂已出货,百亿元短债压力仍待解
爆卖19万只!惯性传感器撬动270亿元市值,芯动联科剑指低空经济和自动驾驶新蓝海
江苏险企利安人寿扫货本地股,江南水务再获举牌!银行、公用事业“很吸金”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