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共建产城融合范本:构建“商业+文体+生态”三维空间矩阵
“线条小狗”全国美陈首展、巨嘴鸟玩趣艺术装置、米哈游《崩坏:星穹铁道》巨型装置……丰富的主题美陈,让刚开业不久的鑫耀·光环Live二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打卡。
地处漕河泾科创园区核心地带的鑫耀·光环Live二期由华鑫置业、上海万科、香港置地、徐汇城投联合打造,10万方体量构建起“商业+文体+生态”的三维空间矩阵,呈现独特一环一题一景,不仅填补了区域商业配套不足,更以创新业态和多元场景,为周边居民打造出“一站式”生活新体验。
六大无界场景解锁新生活方式
当晨光照见隈研吾双子星剧场灵动的“飘带”,鑫耀中城正将“职住平衡”的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现实。这座历经八年打磨的创新聚场,在今年二季度迎来崭新的呈现——随着@HOME爱住·鑫耀公寓的开放与鑫耀·光环Live的二期启幕,一个自成生态的“10分钟生活圈”正式闭环,上海产城融合的新貌亦也基于六大无界场景徐徐展开。
在住宅场景构建中,鑫耀中城展现出对科创人群需求的深刻洞察。建面约10.5万方三重空间满足全类型居住所需:建面约7万方高品质住宅已交付入住,建面约3.5万方租赁公寓满足企业高管、科创青年不同需求。其中,@HOME爱住·鑫耀长租公寓,以“定制服务+全配套+无界生活”设计理念规划建面约37-90㎡户型,营造充满活力与温度的生活空间。5月30日,首批租户已拿到钥匙,开启了在“漕河泾城市理想栖息地”的全新生活。
与此同时,建面约10.5万方生活配套将隈研吾双子星剧场、寰时影城、潮流餐饮、健身中心有机融合。值得一提的是,由国际大师隈研吾匠心设计,以“飘带”为灵感打造蕴含无限精彩的双子星剧场。其中建面约4500㎡橙天嘉禾数字剧院,可容纳约1500人,每年可承办活动数量预计200场以上;建面约1000㎡多功能厅,为企业提供会议论坛、产品发布、艺术展览等独特空间支持,以文化力伴企业发展活力。商业开放期间,还将引入雕塑家Ken Kelleher的艺术装置,跳脱传统的消费场景转而为流动的美术馆。
与项目一路之隔有桂林公园,同时项目内规划约2万方生态绿地,以蜿蜒的步道延伸着诗意,空中连廊的设计如漂浮的观景台,让视野之内尽是树冠层叠的绿意。还有建面约1万方都市运动中心,由上海体育产业“航空母舰”——上海久事体育运营,将为运动中心持续注入国际赛事资源,打造科创精英专属健康生态,以运动效能激发创新潜能。
助力激活上海科创动能
作为上海科创版图的核心引擎,漕河泾开发区正经历从开发区逐步向科技商务社区,再到未来成为上海卓越科创城区的更新路径。漕河泾开发区在建区之初即锚定科技前沿,官网数据显示,如今集聚全市1/4集成电路设计企业、1/4重点人工智能企业及60%文创游戏企业,形成“中国硅谷”级产业集群。同时,构建“预孵化-加速-产业化”服务体系,累计培育科技企业逾1800家,成功率超91%,领跑国家级开发区。
面对土地资源瓶颈,对标“综合型国际创新社区”的漕开发拓展功能区应运而生。《徐汇投资指南》显示,漕开发功能拓展区位于徐汇西部,面积为12.49平方公里,主要覆盖虹梅街道、田林街道和康健街道,大力推动城市更新重点项目,如航天、越界、元创未来中心、鑫耀中城等,目标是成为一个科技创新驱动、产城融合的国际社区,并将成为集中展示上海创新浓度、产出强度、经济密度的产业创新增长极。
其中,鑫耀中城作为漕开发拓展功能区的核心项目,瞄准科创园区普遍存在的潮汐式通勤、配套滞后等痛点,通过产城融合模式实现“职住平衡”,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提供空间解决方案。
为助力企业联动政务资源,鑫耀中城以高效政企服务通道、初创企业扶持、大企业优惠政策、孵化器模式等多形式,为入驻企业提供“商务+”全面服务,且将不定期开展行业局势探讨会,如项目创办的“大宗情报局”已开展行业交易沙龙等多主题线下探讨会,实现资源互联。
贯彻“创新的聚场没有边界”理念,鑫耀中城为入驻企业提供“办公+社交+灵感”的复合场景,为科创人才搭建10分钟生活圈,体验“下楼即健身”与“转角遇艺术”的理想生活,实现在步行范围内完成从“职场奋斗者”到“生活享受者”的角色切换。
鑫耀中城将助力漕河泾开发区实现“由园到城”的迭代转型。站在更长远的时空维度,鑫耀中城正在参与未来城市的形态构建。当数字技术消解了传统办公边界,当科创人群将“生活品质”纳入职业选择,城市需要的不再是功能分区的机械组合,而是能激发创造力的“无界聚场”。鑫耀中城用无界的聚场证明:产城融合不是简单的“产业+配套”,而是构建起“生产-生活-生态”的共生系统。这种“无界”的理念,或许正是提质城市更新的关键。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