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收获最大”,撑起“远舟”的研学星火
“来过很多次天文馆,这次收获最大。” 这句来自孩子家长的质朴评价,让小莫老师铭记至今。
2024年3月,小莫老师和伙伴们开始筹划做研学项目,但起初并不被看好。三重困境摆在面前:
第一,团队毫无行业经验——在严格市场细分前,研学往往被归为旅行社业务,而他们仅是消费者,非专业从业者;其二,创业环境严峻,尤其是“非教育刚需”的消费项目更难立足;其三,研学乱象频遭媒体曝光,此时入局似乎自带消极“滤镜”。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积累和摸索出了不少经验,但时至今日小莫老师还是会想起,当初只有3个孩子报名,却还要为他们奔波一整天的那段时光。
时:叫停“名校打卡”是好事,可然后呢?
“只游不学”、“价格虚高”、“品质参差”——这是市场对研学的普遍诟病。小莫团队不仅要逐一破解这些现实问题,更需尝试撼动家长心中那座“成见之山”。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也一直在反思,究竟自己选择的方向是不是正确?在小莫老师看来,研学的本质自然在于“学”。他们选择将深度讲解作为核心,辅以学生提问和引导性思考,构建完整的研学课程闭环。
在初期,团队也曾尝试过设计一些游戏交互来丰富研学体验,但却很快发现,绞尽脑汁的游戏,其效果和感染力可能不如轻松诙谐地讲述一个延伸小故事。
实践出真知。一年左右,小莫团队的研学方式逐渐赢得家长认可。有家长提出贯穿中国历史的课程需求,这更坚定了团队的信心:回归学习本质是对的。如果家长仅为打发时间,根本无需为研学投资。
就在团队成长之际,研学政策却在持续收紧,可谓呈现出一幅冰火交织的复杂图景。多地研学机构开始频繁反映“出团难”,比起去年,研学市场再次释放出严峻考验信号。与此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叫停“擦边球”产品,“清北名校营”被明令禁止。
尽管这是一些研学领域的可喜信号,但同时也给从业者们带来了诸多挑战——真正具备教育内核的项目只能在夹缝中寻找成长空间。从此,研学机构面临的不仅是业务问题,更是合规生存的底线挑战。
在小莫老师看来,这种政策倒逼机制一定程度促使产业从无序扩张转向规范发展,合规资质正在取代营销话术成为存续基石。然而,规范之后,“然后呢?”——行业更期待政策指明未来发展之路。
势:告别“野蛮生长”,触达成最大瓶颈
团队创立的研学品牌名为“远舟”,其名自有深意:源自几千年前孔子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一路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壮举。在小莫老师看来,这已经颇具“研学”的意味了。描绘此行的后代诗词有云:“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取“远”字喻志向高远,择“舟”字承孔子“研学导师”之志,“远舟”之名由此诞生。
可见,小莫团队认定的研学,骨子里刻着“教”与“学”的深厚基因。因此,他们乐见政策转向与行业规范化。正如郭德纲先生在相声界的一句话,“不是我们做得有多好,全靠同行衬托。”
规范化运营本应惠及行业所有参与者。但随之而来的是新难题:如何让更多人知道“远舟”在认真做研学?这是困扰众多优质机构的终极瓶颈。
大品牌自带流量,却常有“低成本雇佣零经验大学生带队”之弊。而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它们的品牌一定程度上也正代表了研学的方向——这让真正的研学正在进一步远离它的用心受众。
小莫老师曾与一家兴趣培训机构沟通合作。对方负责人被家长推荐而来,却在沟通中抛出一个尖锐问题:“你们的优势是什么?要说讲解的话,那谁讲得差呢?大家讲得都差不多嘛……那你们的优势是价格优势还是什么?”
那是一场失败的沟通。事后小莫老师回忆称,课程设计、日程安排、活动讲解是自己的核心工作,自夸讲解优势难免尴尬。但“讲解都差不多”?执着于“价格优势”?这恰恰反映了行业的尴尬现状。
“行业现状令从业者不免担忧。想要开展研学业务的机构对研学本身都了解有限,更何况广大的家长受众呢?”小莫老师感慨,“行业不规范导致理解各异,若非前来亲身体验的话,很难说清我们的差异。怎样去有效说明、怎样去精准触达,这正是现阶段研学所面临的核心瓶颈。”
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研学相关企业超3.04万家。从区域分布来看,湖南省、广东省、山东省研学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与此同时,天眼查还显示,在旅游行业相关企业的这一数字为超257.2万家。
局:“初心既定”,为那一点微光也要坚定前行
“我们在研学过程中常有一个奇妙体验,也很容易与家长达成共鸣。”远舟的另一位负责人刘老师表示,“就是我们常会遇到官方的讲解或其他机构团队,但我们一般都不用担心——他们往往很快就会离开点位,而我们则会在那个位置停留更长的时间,用更大的内容量去讲述知识。”
有研学家长坦言,认真做内容的研学机构确实存在,但甄别成本太高——往往需亲身参与才能判断效果。更有家长直言,在很多次研学选择中,经常有一些只接受“孩子单飞”的研学线路,事后问孩子收获了什么,孩子常答不上来。而实际上,经常不过是“拍照打卡”,在家长群中“有图交差”罢了。
“我从小似乎就有一个老师梦,但却没有学师范,没有机会成为真正的老师。”小莫老师读的新闻传播专业,在公关传播领域的职场打拼了12年。“没想到以这样的方式‘回归’梦想,所以每一次开研学课程,我都觉得很享受,很容易在其中寻找到成就感。”
研学市场广阔,需求庞大,但遇到“对”的孩子和家长,却难之又难。“没关系,如果只有一个孩子从我这里收获了什么,这已经就是我的一个成就了。”小莫老师说,“并不想成就什么伟大,但如果我能看到研学教育的一点点微光,我想我愿意为了这一点光亮,坚定地走下去。”
让研学回归“学”的本质,告别“只游不学”,为什么小莫老师能够坚持?在他看来,学习与孩子的兴趣绝非天然对立,反而知识本身就具备着无穷的魅力,因此,正因坚信教育能带来深度改变,让学生或家长有所收获,这便是对于从业者最大的回报了。
诚然,行业面临的价值重塑挑战,本质上也是回归教育规律的重要机遇。当消费者学会分辨“打卡合影”与“认知成长”的区别,当政策过滤掉赚快钱的投机者,那些真正用心构建教学场景的机构,终将在专业竞争中突围。这场由政策与技术合力推动的行业进化,终将把“行走的课堂”锻造成可托付的专业教育力量。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