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添加”将被禁用,一文读懂食品标签新国标
当“零添加”标签从营销利器沦为监管红线,一场食品饮料行业的信任重构风暴正在加速。风暴背后,是消费者从“标签迷信”到理性认知的觉醒,也是行业从营销内卷回归品质竞争的必然。《消费者报道》特此推出“零添加”政策解读专题,剖析政策逻辑、追踪产业震荡、预判市场走向。当“零添加”神话破灭,谁将引领下一轮食品消费变革?
2025年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
此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出台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将与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同步实施。
其中,关于“零添加”的表述将被禁用,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讨论。
国家出手整治“零添加”乱象,对普通消费者有何影响?新规出台后,消费者如何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食品?
消道长仔细研读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就后台收到的消费者最关心的十大食品标签疑问,一一作出解答。
Q1. 为什么国家要禁止“零添加”“不添加”等标签宣传?
Q2. 过去购买的“零添加”产品是否不再安全?需要丢弃吗?
Q3. 国际上是如何监管“零添加”或“无添加”标签的?
Q4. “无”“不含”可以在包装上使用,为何又禁止使用“不添加”“不使用”等词汇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Q5. “无”“不含”可以使用,“不添加”“不使用”禁止使用,它们的同义语词汇均有哪些?
Q6. “零添加防腐剂”不可用了,企业能改用“不含防腐剂”吗?
Q7. 没有了“零添加”,消费者如何选择食品?
Q8. 可否列举一些典型的“零添加”误导案例?
Q9. 新规出台后,“零添加”食品会立即从市场上消失吗?
Q10. 新规出台后,国家是否有对相应的检测方法进行“升级”?
消道长认为,新规出台,其本质是让食品标签从“营销话术”回归“事实陈述”,消费者需建立更科学的认知框架,关注具体成分而非抽象概念,这才是食品安全认知的真正升级。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