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首发量子芯片,创造量子计算机时间缩短至数年,应用前景如何?
微软曾表示,2025年是“量子就绪”之年。
当地时间2月19日,科技巨头微软(MSFT.US)发布了其首款量子计算芯片Majorana 1,同时首发用于创建视频游戏场景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Muse(以下简称“Muse AI”)。
量子计算取得突破进展
微软已花费 17 年时间致力于为量子计算创造新材料和新架构,此次发布的 Majorana 1 使用了全球首个拓扑导体,这种材料能够观察和控制马约拉纳粒子,这是微软基此新架构的第一款量子处理器。
这款量子计算芯片正式推出,也使得1月在官方博客称“2025年是量子就绪之年”的微软加入了谷歌(GOOGL.US)和IBM(IBM.US)所主导的量子计算核心硬件领域,并且这些科技巨无霸们均预测人类计算技术的实质性变革比人们普遍的进展要快得多。
微软董事长兼CEO萨蒂亚·纳德拉发文宣布:“这一突破将使我们在几年内,而不像一些人预测的那样用几十年,创造出一台真正有意义的量子计算机。”这是微软运行时间最长的研究项目之一。
据悉,微软Majorana 1芯片在一块便签纸大小的硬件上集成了8个量子比特(qubits),未来目标是容纳100万个量子比特。
目前主要用于解决数学问题以验证其可控性,但被认为是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基础。利用“拓扑导体”技术,该技术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期刊上。与其他量子计算方法相比,Majorana量子比特更稳定,抗干扰能力更强。
据报道,与微软计划通过Azure公有云提供其定制人工智能芯片Maia 100不同,微软目前不会让客户使用Majorana 1芯片,而是专注于研究,并与国家实验室和高校合作。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客座副教授李徽徽认为,微软推出的Majorana 1芯片无疑是量子计算领域的重要突破,但从长远来看,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实现大规模量子计算的可扩展性。虽然拓扑量子计算提供了更稳定的量子比特方案,但现阶段的技术仍难以克服噪声、误差校正和系统集成等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量子计算的真正应用前景在于能否找到与传统计算相辅相成的切入点。比如,在特定领域如药物研发或材料科学中的模拟计算,而不是直接替代经典计算机。未来的关键可能不仅是芯片技术的突破,更是整个量子计算生态系统的成熟,包括硬件、算法和量子软件的紧密协同。
Muse AI亮点在于三维交互
微软此次发布的Muse AI,用于创建视频游戏场景,模型工具的数据来自Xbox玩家和他们的游戏手柄。
微软称,该款名为Muse的模型是同类产品中的首例。该公司的高级首席研究经理Katja Hofmann表示,一个机器学习研究团队此前对游戏开发者进行调研以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发挥作用,以及他们需要什么才能使此类工具行之有效。
为了训练该人工智能模型,Hofmann的团队收集了2020年推出的多人对战游戏《Bleeding Edge》长达七年的玩家操作数据。
此前,让AI能够像人类一样理解和交互三维空间一直是AI领域被认为遥不可及的目标。这次,微软做到了。
不同于传统依赖文本或静态图像的AI模型,Muse AI能够通过观察玩家操作记录,实现“实际理解”(practical understanding)、掌握物体、角色和环境如何在三维空间中随时间互动。
媒体报道称,微软的研究团队设计Muse AI时,采用了最通用的数据格式,即“人类接口”(human interface)——结合视觉数据和控制器操作来训练AI模型。这使得Muse AI能够生成最长达两分钟的连贯游戏序列,而这在三维世界中维持物理一致性和角色行为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成就。
不过如今Muse AI还未真正“出师”,但是微软预测这款AI会帮助开发者加快游戏的创意构思。
(时代财经王琦,综合自华尔街见闻、第一财经、网易新闻、金融界等)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