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买入资金被套?慈星股份跨界重组流产,市值单日蒸发超10亿
后续双方会继续保持沟通。
图源:Pixabay
又一上市公司终止了资产重组。
2月5日晚间,针织机械行业龙头慈星股份发布公告称,决定终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武汉敏声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敏声”)控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事项,公司股票于2月6日开市起复牌。
2月6日,慈星股份(300307.SZ)开盘20CM跌停,报7.9元/股。截至收盘,报8.58元/股,单日跌超13%,总市值67.51亿元,较1月14日停牌前的78.47亿元市值缩水超10亿元。
慈星股份在电话中回应时代周报记者称,终止收购的原因是部分条款未达成一致意见,因公司是武汉敏声的股东,后续双方会继续保持沟通。
慈星股份主要从事针织机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广泛应用于毛衫等各类纺织品生产领域的智能针织机械设备、智能鞋面机等,是国内首批电脑横机研制企业。2021年12月,慈星股份通过2亿元自有资金认购武汉敏声12.50%的股权。据2024年半年报,慈星股份对武汉敏声的持股比例为9.77%。
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热潮下,慈星股份这场筹划了20天的跨界收购频频引发外界质疑。
1月13日至1月14日,慈星股份股价累计大涨38.38%。1月14晚间,公司《股价异动公告》和《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的停牌公告》姗姗来迟,正式宣布收购事项。
1月14日,慈星股份登上龙虎榜。龙虎榜信息显示,在慈星股份买卖合计十个席位中,位于浙江的席位有四家。其中,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绍兴证券营业部买入5369.53万元,金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东阳中山路证券营业部买入4143.89万元;卖出金额最大的前5名交易营业部中,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滨盛路证券营业部卖出4819.64万元,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慈溪三北西大街证券营业部卖出3346.77万元。
巧合的是,慈星股份注册地和办公地也均位于浙江省,继而引发了外界对慈星股份是否存在内幕交易的质疑。
2024年11月1日,上交所发布《并购重组典型案例汇编》,整理了近年来沪市比较有代表性的30个并购重组案例,同时指出了“内幕交易防控不当”“标的公司财务造假”“蹭热点式重组炒作股价”“盲目跨界标的失控”等4种负面类型,向上市公司发布。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除股价提前异动,慈星股份此次收购武汉敏声为传统产业公司跨界并购高科技标的,交易双方都面临一定的增长压力。
武汉敏声成立于2019年1月,经营范围包括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及服务、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和集成电路设计的制造销售等。2022年,武汉敏声与北京赛微电子联合共建8英寸射频滤波器生产线,联合产线已于2023年7月实现量产,月产能达2000片晶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BAW滤波器生产基地。
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武汉敏声营业收入分别为5.78万元、16.2万元和678.36万元;其净利润分别为-1.58亿元、-1.97亿元和-1.31亿元。慈星股份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武汉敏声的管理和研发团队在滤波器行业深耕多年,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因目前产能仍处于爬坡期,规模效应还未完全释放。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敏声此前一直与从事煤炭等大宗商品供应链管理业务的庚星股份深度绑定。庚星股份董事兼总经理夏建丰、董事徐红星均曾在武汉敏声任职董事,武汉敏声实控人孙成亮也一度任职庚星股份的联席董事长。深度关联下,市场一度传出武汉敏声或将借壳庚星股份的消息。2023年,庚星股份陷入控制权争夺风波,武汉敏声与庚星股份逐步解绑。
虽终止了此次资产重组,但慈星股份仍看好武汉敏声的发展。慈星股份回应时代周报记者称,在筹划交易的过程中,公司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采取了保密措施,严格履行了保密义务,并做好相关内幕知情登记管理,也通过自查避免公司董监高存在股票交易行为。
事实上,慈星股份早在2016年便尝试过跨界。彼时,为拓展互联网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慈星股份斥资10亿元将优投科技公司、多义乐公司高溢价收入囊中。2016年末,慈星股份的商誉由2015年末的16.54万元飙涨至8.62亿元。
2019年,由于商誉爆雷,慈星股份陷入巨额亏损。财报显示,慈星股份于2019年计提商誉减值约6.3亿元,产生存货减值损失约1.4亿元。受此影响,慈星股份全年亏损8.7亿元。
慈星股份方面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公司长期在电脑针织横机市场具备较高的市场份额,该行业具备一定的周期性,公司跨界是希望打造新的增长曲线。
甬兴证券研报显示,电脑针织横机设备通常5至8年需要进行更新换代,上一轮销量高峰为2017年,预计短期将迎来新一轮替换周期,行业需求旺盛。慈星股份发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在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2.85亿元至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9.84%-189.29%。
“符合商业逻辑的跨界并购有助于上市公司对冲行业周期风险,而对新行业缺乏经验和判断,通过财务性并购扩大公司盈利规模,可能面临标的失控、降低上市公司经营质量等不确定性。”一位专注并购的投资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