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全国首个五万亿城市,上海拿什么撑起新的5%增长?
从曾经的小渔村,到今日的繁华魔都
全国2024年GDP公布的当日下午,上海就迫不及待地公布了全年数据:53926.71亿元,同比增长5.0%。
不仅成功晋升为全国第一个五万亿城市,上海还同时放出重磅信息。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51404.47亿元。
也就是说,在2023年上海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五万亿城市。
2017年,上海GDP突破3万亿元,2021年GDP突破4万亿元,2023年GDP突破5万亿元,迈上新台阶的速度越来越快。要知道,全国目前仅有26个万亿城市,相当于每两到四年增加1万亿元,对于上海来说也并不容易。
放眼全球,上海5万亿元的体量也已经稳居世界前五、亚洲第二。曾经的小渔村,靠什么撑起今日的繁华魔都?2025年,上海将增长目标定在了5%左右,这一次,它将如何撑起新的5%增长?
上海(图源:图虫创意)
港口城市两大法宝:外贸+金融
去年此时,上海的排骨年糕同黄河路一起火了。
一部《繁花》热播,将商业初兴之时的上海腔调呈现在荧幕之上。剧里的宝总日日西装笔挺地搅动风云,观众沉醉在你侬我侬之间,很容易就忽略了主角的发家营生。
炒股票和做外贸,宝总靠这两样致富,上海也几乎一样。
1843年11月,上海开埠,外商纷至沓来。自此,位于南北海岸线中端和长江出海口的上海进入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开始朝着远东第一大都市前进。
在1894年至1933年之间,上海进岀口贸易总值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值40%左右,战争期间一度占到50%以上。对外贸易兴盛同时带来了汇兑需求,上海外汇市场逐步形成,金融产业也日渐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之一。
2024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3650万亿元,口岸贸易总额保持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5000万标准箱的世界大港。
在各类产业中,金融占比也遥遥领先。去年前三季度,上海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591.2亿元,占GDP比重接近20%。同比增长6.9%,高于全国金融业增加值增速1.7个百分点。1-10月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到24.7万亿元,占到全国结算量的47%。
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功能,也使得上海的多元化产业发展领先全国。
2024年9月,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正式启动,采取“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方式,主要投资未来产业领域重大战略项目,对子基金设有回购让利机制。以百亿元耐心资本为抓手,在未来产业赛道上,上海也将尽占先机。
上海港(图源:图虫创意)
但迈上新台阶的同时,上海也在面临新的问题。
2024年,深圳市进出口4.5万亿元,同比增长16.4%。而上海外贸进出口4.27万亿,仅增长1.3%。这也使得深圳超越上海,时隔9年后重返内地外贸城市首位。
数年狂飙之后,上海外贸为何显出疲态?
相比深圳,上海对于外资的依存度更高。7.5万多家外资企业,贡献了上海约1/4的GDP、约6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而深圳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比为25.2%,民营企业占同期深圳进出口总值的70.1%,
2024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62.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1%。上海在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175亿美元左右,占全国15%以上。但其在2023年实际使用外资额为240亿美元,同比降幅也近三成。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邓智团看来,上海要迈向下一个经济台阶,重点在于深度挖掘“五个中心”的核心功能潜力,以及大力发展“三大主导四个未来”新质生产力。
“例如在金融领域,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金融市场、产品、机构和基础设施四大体系,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方面工作,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邓智团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上海的顶奢商场(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王晨婷/摄)
“东进”出第一强区,下一步是都市圈?
外贸和金融撑起五万亿的框架,而浦东新区无疑是这两个重磅产业发展的热土。
时间回到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从“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到各类人才汇聚浦东创业、工作,这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创造出了发展奇迹。
以全市23%的常住人口,浦东新区创造了上海大约4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50%的金融业增加值和6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2024年,浦东新区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73万亿元,在上海各区中遥遥领先,也稳居全国第一强区。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别达到2700亿元、4200亿元和1500亿元,分别增长8%、10%和4%。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54%左右。
上海陆家嘴“三件套”(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王晨婷/摄)
第一强区未来还将如何发展?
去年1月,两办印发《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赋予浦东新区更大自主权,支持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
2025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打造浦东引领区,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运服务、文化等领域形成更大突破。加快全球营运商、全球机构投资者集聚,全年新增各类总部机构100家。推动临时仲裁、生物技术领域开放等形成更多应用成果。
加速挖掘新质生产力,但支柱产业外贸同样面临增长放缓的问题。再“东进”即是海,浦东乃至上海要更进一步,上海大都市圈是被瞄准的下一个方向。
作为中国首个跨省域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上海大都市圈的具体规划还在逐渐扩容和清晰的过程中。以上海为圆心、90分钟交通距离为半径,覆盖长三角13个城市,将同时承载全国7.7%的人口和14.5%的经济产出。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今年将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进基础研究、市场一体化、区域物流、生态环保、政务服务等重点合作事项,实施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大力提升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等平台能级,强化跨区域协同发展。
“上海承担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但上海建设‘五个中心’,不能仅靠上海完成。”
去年12月,第七届大都市规划国际咨询会议在上海召开。同济规划院院长、规划编制团队牵头人张尚武在会议上谈到,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上海处于龙头地位,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与此同时,上海的发展也需要更广阔的腹地支撑。
上海黄浦江(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王晨婷/摄)
如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航运中心的竞争力不仅在于港口设施和航运能力,还在于货物来源和去向。而上海港的大量出口货物正是来源于长三角地区。另一方面,上海不仅要是货物的进出通道,更要成为集成物流、贸易金融和供应链管理的中心。例如,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协同发展,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航运网络,同时扩大上海港的覆盖范围。
海铁联运也是提升效率的主要方式,通过安徽进一步联通中西部,将能把中西部地区的货物更高效地输送至上海港。
“上海大都市圈对上海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它促进资源的协同与优化配置,为上海提供广阔的资源腹地与市场空间,实现要素高效流动。另一方面,在产业协同升级上作用显著,上海能借此将部分产业环节转移,专注核心产业,通过与周边城市紧密的产业链联系,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邓智团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此外,交通与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加强了区域互联互通,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助力上海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