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债事生态经济高峰论坛:个贷不良资产管理仍处蓝海,未来可期
1月21日,由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数字经济工作委员会、中国消费金融专业委员会、中国区块链与产业金融研究院等机构组织的2024中国中山·债事生态经济高峰论坛在中山召开。来自监管部门、商业银行、消费金融领域的专家们就个贷不良资产管理市场发展发表见解,分享个贷不良资产管理新模式新业态。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促进会首席法律顾问陈又胜在致辞中表示,要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同时,有关部门要从思想上、法律上、管理上、制度上,助力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合法合规经营,协力化解债务风险。
个贷不良批量转让市场规模化趋势明显
本次论坛上,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理事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作了题为“居民债务的宏观经济解读”的发言。王忠民表示,居民债务在家庭资产负债表中的困境将会传导到企业、金融机构和财政税收等所有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中。此外,居民债务的现金流压力将快速在消费效应中展现,并且影响到消费结构和产业的变化。
近年来,在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存款保险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不良资产处置总体取得良好进展。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3.2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2%,不良贷款率为近五年来最低。
2021年初,原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拉开了不良贷款转让试点的大幕。首批试点银行包括6 家国有大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作为资产出让方。参与试点的不良贷款收购机构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符合条件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驻会副会长杨再平认为,2021年和2022年是个贷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的关键时间窗口,个贷不良处置市场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023年,个贷不良批量转让试点扩容,政策性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加入。消费金融学派发起人刘洋表示,机构认知提升、试点业务机构范围扩大以及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处置需求增长驱使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加快发展。
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个贷不良批量转让成交208单,成交本息490.1亿元,较2022年增长179%。2023年挂牌的本息规模突破1177 亿元。
刘洋表示,无论是成交规模还是参与机构的数量,个贷不良批量转让市场规模化趋势明显,为金融机构、AMC和处置机构提供了创新业务机会和广阔业务空间。
“危后为机,债有蓝海,个贷不良资产管理需要商业模式驱动的技术应用创新+共赢生态构建。”刘洋认为。
个贷不良资产管理需坚守五大原则
我国个贷不良资产管理领域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涵盖多个金融和类金融行业,有着数千家公司、过百万相关从业人员,每年处置、盘活的个贷逾期不良贷款在万亿元规模,为金融机构管控风险、压降个贷不良资产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并促进地方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杨再平指出,2022年参与个贷不良资产包出让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有所减少,股份制商业银行有所增加,但整体挂牌数量和规模均较上年有所增加。此外,2022年挂牌转让的个贷不良资产包无论数量还是规模均呈“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其中四季度挂牌数量规模均创历史新高,且涉及的出让方总数亦创历史新高。
对于未来个贷不良资产交易市场的展望,杨再平表示,应在依法合规、市场自愿、公开透明、稳步推进、真实洁净五大原则框架下,探索合规、双赢、专优、成本、平台等个贷不良资产合规化解路径。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