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长三角朋友圈,嘉定区续写科创高地新征程

徐晓倩
2021-11-18 10:16:38
来源: 创业圈

文|徐晓倩

2015年,嘉定成为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此后,嘉定区实施了两轮三年行动计划,一直朝着打造创新技术策源地、创新要素聚集地、创新成果转化地的目标前进。

回望“十三五”,嘉定已经完成了从科学卫星城到创新活力城的转变,根据《上海市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嘉定正在加快新一轮规划建设,朝着建成创新活力充沛、融合发展充分、人文魅力充足的现代化新型城市,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副中心和上海建设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样板的目标而砥砺前行。

7f6b201d2109496e9f2cbf06e883bc95.jpg

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嘉定不断加强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联动,和周边外省市地区共同搭建区域联动的新平台;借助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科交会),嘉定联合长三角地区实现了规模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落地。

站在“十四五”的起点上,嘉定即将翻开崭新的篇章。

稳中求进,嘉定科技高地秀肌肉

第一批国产小轿车、第一条F1赛道、第一张无人驾驶测试牌照……“科技创新”始终扎根于嘉定的发展基因里。

转眼“十三五”结束,嘉定科技创新和成果实现了又一次跨越。在推进创新主体培育方面,不断强化“金字塔型”创新主体培育加速机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834家,位列全市第二,市科技小巨人企业253家,居全市第三;它们共同构成了嘉定科技发展的鲜活主体。

在科创资源集聚方面,全区现有11个国家级科研院所,拥有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设施40余个,在强激光、新材料、网络安全、核物理等国家重大战略方向建有一批优势专业和顶尖学科,在上海乃至长三角范围内均处于领先地位。长期以来,通过不断深化院地、校地合作,先后推进小型模块化钍基熔盐堆冷态(非核)研究设施、国产首台质子治疗设施、中科神光激光产业园等多个领域项目,共建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上海集成电路装备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载体。这些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源动力。

作为科创中心建设“四梁八柱”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已建成和培育各类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20家,其中嘉定就占了国内首条8英寸研发中试线、上海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平台两个项目,并正在市区联动培育先进激光和人工晶体两个新平台,“2+N”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发展布局基本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嘉定的创新主阵地,张江嘉定园聚集了53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约占全区总数的1/4。经过四次扩区,目前园区总面积达51.59平方公里,总面积排名全市第三,共有18个特色产业基地和8个特色产业集聚区;目前一系列园区空间动态调整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着力推动远香湖中央活动区、综合保税区、智能汽车软件园等创新活跃区域进一步纳入。软件设施的优化更像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改进,嘉定提出了园区“15分钟嵌入式服务”,指的是在园区15分钟内就能找到小型图书馆、体育设备、小型的商业设施,实现人与环境的高度融合,让园区的工作人员感受到切实的便利。

产业的聚集带来了就业优势,自然推动了人才的涌入,嘉定全区高层次人才规模接近40万。“嘉定已经搭建了舞台,科技人才可以尽情地施展拳脚;尤其是专业性人才也会比较关注主导产业的氛围,比如汽车、智能传感器,嘉定是能推动信息、技术交流的场所,围绕人才的配套服务也在不断推进。”嘉定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嘉定区委主委谢东升向《创业圈》表示。

谢东升图片.jpg

张江嘉定园是双创空间的典型代表,站在嘉定“十四五”的新起点上,嘉定也将构建多层级的双创服务体系。大到千亿级园区、小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均将在提质增效上下更大功夫,运营智慧化管理系统,提升使用效力,节能减排。

从创新主体、双创载体到产业链的聚集,嘉定的科技硬实力全面井喷。

联合长三角,扩大科技“朋友圈”

由嘉定起步的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已走过三年,目前已成为一场跨区域的科技盛宴,也是长三角地区科技协同创新的一张名片;科交会覆盖了长三角地区32个城市,累计吸引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机构参展531家次,举办同期活动超100场,实现技术交易成交总金额突破2亿元。

科交会起源于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进一步把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级、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嘉定作为上海的西北门户,南接大虹桥商务区,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今,科交会推出了一系列知名项目,这些项目均释放了各地的优势,弥补了各地的劣势,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跨区域发展格局。

今年1月,存在感很强的温州(嘉定)科创园开启了二期动工,它不仅是嘉定新城新一轮规划建设中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嘉定、温州两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落子。依托嘉定的人才聚集优势,不少温州企业选择在嘉定设立研发总部,实现跨区域的协同创新和发展。

针对地理位置更近的企业,比如太仓、昆山,则采取共建共享开放的科技资源,嘉定当地的研发平台实验室均向两地开放,通过带动三地科技创新联动走上快车道,进一步夯实“嘉昆太核心创新圈”。

与此同时,科交会还集结了汽车产业带的“朋友圈”,而嘉定一直都是汽车领域的“老大哥”。为了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嘉定与常熟、平湖等汽车城市共同建立了长三角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三角感存算一体化创新联合体又是长三角合作的一大典范,嘉定、杭州、无锡、合肥等在传感器领域表现突出城市都融入到产业创新的氛围中。

第四届长三角科交会定于2021年11月17-19日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举行。针对此次科交会,谢东升有了更多的期许,“长三角科交会还需要向前一步,第一是能级要提升,引进更多的科技大咖;第二是影响力要进一步扩大,覆盖更多的企业和大学;第三是效果要进一步提升,包括科技成果的交易量和就地转化的数量。”

突破科技转化壁垒,优化创业生态

除了软环境,科技成果也是衡量城市科创实力的标准。众所周知,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机制端、供给端、需求端、资金端、服务端都不能掉链子。

“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科学家、投资人、企业家以及政府的多方联动,而促成多方合力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谢东升向《创业圈》表示。

一方面,研发人员需要跨前一步掌握市场动态,围绕市场动态展开研发;另一方面,科技成果需要通过交易转化,转变为生产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成果落地。

如何更好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嘉定树立了多个标杆,在院所、高校强化基础研究的氛围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再是难以企及的红线。区内院所承接了国内硅光子市级重大专项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建成了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示范装置等一批重大科技工程,“嘉定一号”商业卫星成功飞天。

今年上半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落户嘉定,这无疑为当地的科技创新添砖加瓦。围绕科普展示、成果转化、学术交流、院士服务“四个中心”目标,探索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推进机制,先后征集对接院士专家成果396项,其中的66项已经成为首批重点推介项目。

即将发布的《嘉定区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同样为科技成果转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将加快健全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加速引进、培育国际国内专业化团队,推进“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专业服务”集成,形成专业化、品牌化科技服务机构集群集聚态势”。

展望“十四五”,科技创新的种子已经埋下,期待嘉定这片土地上积蓄更大的创新能量。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