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科院院士吴奇:“人造肉”口感是当下的技术难点

2020-10-13 16:41:44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 谢江珊 发自上海

近两年,“人造肉”风起,但争议始终都在。

“人造肉”到底是素食还是素肉?素肉和素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眼下所谓的人造肉是否能真正称之为人造肉在口感上没有真肉的嚼劲,依靠什么争夺市场?

925日,在第三届未来食品高峰论坛上,国际著名大分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食品科学与加工研究中心主任吴奇发表题为《素食素肉之分》的演讲,对基本概念作了解读:概念必须清楚,名称非常重要。如果用错了名称,长远而言,对整个用植物蛋白代替动物蛋白的事业和商业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由吴奇创立的深圳大学食品科学与加工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该中心的主要方向为植物蛋白、淀粉以及纤维素的分离、精制和加工,长远目标是创建用植物蛋白代替动物蛋白,解决中国乃至世界弱势和贫穷人群的蛋白摄入等营养问题,同时,建立新型健康食品产业。

吴奇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透露,目前其团队的研究已经取得进展,但具体涉及商业机密,不方便详述。

目前的人造肉只是素食 

时代周报:如何定义人造肉 

吴奇:我不会使用“人造肉”这个词。目前市面上所谓的人造肉,不需要用人造这一修饰词。用植物蛋白代替动物蛋白,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在中国已经做了上千年,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已经有文字记载。咱们的素食也做得很好,鸡鸭鱼肉都可以做得很像。 

用植物蛋白代替动物蛋白,如果做不出动物肉的口感,那就是素食,即使是素食5.0”,也是素食。 

时代周报:素肉和素食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吴奇:素食和素肉在中国有着本质的差别,体现在口感上,中国人最注重口感。调味的、没有嚼劲的,严格来讲都是素食。做成一整块,主妇可以买回家,炒肉丝、炒肉片、红烧、炖,就是素肉。 

目前市场上所有经过加工和调味的都是素食,他们只是打着“肉”的名号,但真的不是肉。名不正言不顺。你想想,会有主妇买了一袋袋今天市场上的素肉回家,炒两个蔬菜,吃饭时,打开一袋这样的“素肉”,说这就是我们家今天吃的主菜,行吗?大概不行。 

老百姓所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素肉,是可以买回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加工成适合自己和家人口味的菜肴。 

千万不要有意或者无意将两者混淆,否则可能一时能够占领市场,但长期却进不了厨房、上不了餐桌,带来缩小市场的不利影响。如果一个人在超市买来所谓的“素肉”,吃过后发现跟过去的素鸡没太大区别,可能多一点点嚼劲,但根本没有动物肉的“口感”。如果,这样也叫“素肉“,会不会把市场做糟?消费者以后就不相信你了。

实现蛋白分子从卷曲到拉伸 

时代周报:研发真正的素肉,技术难点在哪里?

吴奇: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动物肉的分子结构和性能,方可开发和生产出真正可以替代各种动物肉的不同的素肉,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具体而言,传统素食,大豆蛋白杂乱无序,堆积交联;如今的素食做得更好,能够利用挤出机进行低水分挤压塑造,大豆蛋白不再是杂乱无序的对接。生产出的产品看起来有肉的结构,咬劲和口感高于传统素食,但大豆蛋白分子只是被部分地整齐地排列了,仍然没有像在动物肉中那样延展、排列和交联,与肉的品质差距仍然很大。 

是动物在生长过程中,自然地将长链蛋白分子排列成微观有序结构的宏观组织。如果将植物蛋白分子适当地拉伸、取向和交联后,形成与动物肉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口感(力学性能)的组织,那才是肉,称为素肉意味着来源于植物,就像猪肉、牛肉、羊肉等源于不同的动物。

从分子结构上而言,植物蛋白的大分子链较少缠接,就好比一团线团。而动物肉中蛋白大分子链是延展、排列和缠接在一起。只有将植物蛋白的每个球蛋白线团适当地延展,最终才能呈现出肉的口感。一个线团一个线团连在一起,跟把每根线拉直并在一起,能一样吗? 

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这个问题,用大分子物理加工原理,实现蛋白分子从卷曲到拉伸,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时代周报:那如何才能实现蛋白分子从卷曲到拉伸?

吴奇:蛋白分子好比一根橡皮筋,拉橡皮筋,但你松开手它就会弹回去。它弹回去需要多少时间?如果弹回去需要万分之一秒,那拉伸的速度就要比万分之一秒快,这样就弹不回去了。 

再通俗一点,大家现在都开车。假设车长2.5米,车的行驶速度要达到万分之一秒。那么一辆车从静止开始,每秒钟要飞驶1万个车长。换而言之,每秒钟车要开出25公里。 

时代周报:目前中心的攻克情况如何?研究进行到哪一步?你之前说用3年时间。 

吴奇:现在已经取得一些进展。我们预计用三到五年时间解决技术难点。解决植物蛋白代替动物蛋白的口感问题,研发出真正的素肉,做完整素食。就是可以成块状地放在货架上,顾客可以买回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加工,而不是目前市面上的植物汉堡肉馅或植物肉馅饺子之类的产品。 

如果真的能做的跟猪肉一样,放在市场上,然后告诉你这块是真肉,那块是用大豆蛋白做的,但买回家可以照样煎猪排、炒肉丝。吃上去口感跟动物肉也一样。而且,大豆蛋白的营养价值和动物肉也一样,更便宜、更健康。这将是一个“五无”食品:无生长激素、无抗生素、无胆固醇、无饱和脂肪酸以及无细菌。消费者的选择和偏爱将会十分简单。 

“这是必须做的事情” 

时代周报:现在市面上植物肉的原料都是大豆或豌豆蛋白。中心研发的产品所用的原料也是大豆吗?  

吴奇:是用大豆,大豆是全蛋白,营养价值最高,比豌豆更营养。 

时代周报:如何看待“素肉”的市场前景? 

吴奇:这是必须做的事情。在中国,不可能用动物蛋白来保证我们的蛋白摄入量。 

2018年,中国人的人均消耗肉是60公斤,大概是30年前的20倍。2018年,中国人消耗的肉大约是9000万吨,这是美国和欧盟28个国家的消费总和。即便这样,中国人的人均摄入蛋白质只是西方国家人均的60%。换而言之,有相当一部分人营养不良。 

从国民健康角度来看,首先,就要解决中国百姓人均蛋白摄入不足的问题。但是中国每年养猪消耗1万吨大豆,全世界也就3万多吨大豆。中国现在已经养这么多的猪,如果要提高人均摄入蛋白质,还要种植多少大豆,饲养多少头猪?哪有那么多土地?靠动物肉解决不了,怎么办?靠植物蛋白。从而可以解决“环境和能源”以及“政治和经济”的多重问题。

中国有14亿人口,如果能取代10%动物肉的市场,也是很大的市场。长远来说,如果有了可口的“素肉”,大众接受以后,就可以少养很多猪,对环境、水资源都有很大帮助。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