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仲文:本科院校职业教育转型是重构中国教育版图

2014-07-31 06:26:09
来源: 时代在线
如今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将迎来转型应用技术型的大变革,俞仲文认为,这是重构中国高等教育版图的一个重大举措。

 特约记者 李寻菲 发自广州

俞仲文曾在上世纪80年代参与草创深圳大学,90年代初主持创办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其担任校长的15年间,深职院发展为中国最出色的职业教育学校。2007年退休后至今,俞仲文任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同时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如今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将迎来转型应用技术型的大变革,俞仲文认为,这是重构中国高等教育版图的一个重大举措。

职业教育升级与产业升级紧密相关

时代周报:你曾提到“高职教育迎来3.0版时代”,这与目前提出的职业教育转型是否方向一致?

俞仲文:“3.0”版是用了形象的语言在讲,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本身要率先转型。1.0像上世纪90年代之后我们提出最早的深职院这样的,那时候用他们的实践改革创新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叫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具体条件下,怎么办高等职业教育。我们早期的设计不是从知识内部的逻辑出发,而是从岗位、企业需求出发。

1999年之后职业教育大规模发展,到2005-2006年,教育部发了16号文,同时又启动了100所学校,那个时候大规模解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问题,特别是工学结合—与工作方式相结合的方式。2006年以后在校企合作上迈出一大步,这就是“2.0”版。

到了最近这些年提出产业转型升级,实际上就是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用节能绿色技术来改造耗能的对环境不友好的技术。

时代周报:其实就是产业的转型。

俞仲文:对,转型中有一个隐含的东西,就是要改变中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中低端位置。尽管我们现在是第二经济体,但仔细想想,核心技术都不在自己手中。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参加全球的国际分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高职教育怎么转型,这就是“3.0版”。

“3.0”版与以往不同,是完全升级的,不是否定,它表现在:第一,它的培养目标上,今天我们提出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可以把中职的培养目标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加以区分,中职培养操作为主的技能型人才,高职要培养具有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有一定的技术素养,经过严格技术训练,又具有很强动手能力的技能人才,叫作技术技能型人才。第二,也反映在高职教育不仅面向实物,同时又是创新的角度,我们培养的人才不光要具备动手能力,还希望他创新,就像李克强总理讲的,变合格制造为优质制造和精准制造,必须有这样的产业升级。第三个升级表现在,我们指导培训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整个方案变了,刚开始课程体系从岗位出发,作为逻辑起点,现在来看对了一半,不光从岗位出发,面向现在,同时还要从技术活动全过程出发,怎么让学生具有确定课题、制定技术路线、设计技术方案、进行技术改良、再技术评价等的能力。

职业教育只占教育经费的10.6%

时代周报:你认为目前提出的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思考和体系是否已成熟?

俞仲文:我认为才刚刚开始。现在中国生产过程、技术装备落在别人后面,中央电视台有个大型纪录片叫《大国重器》,我建议拍第二部《大国重技》,只有“大国重技”了,“大国重器”才能长久,才能出成果。营造“大国重技”的氛围,需要整个技术设计,我认为还没到火候。到今天为止,职业教育还是缺少吸引力,因为很多制度设计有利于学历,不利于能力。学历社会要转型成资格型社会,资格型社会有很深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高新技术发展,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大,意味着加工它的劳动复杂度增大,意味着进入这个劳动的门槛提高。恰恰在这点上,我们的劳动分配制度没有跟上。

时代周报:你说过中国职业教育转型走过很多弯路,新政策能否触及关键问题?

俞仲文:涉及到过去的评价很难。今天来说,虽然很鼓舞人,但六年当中,我们要建立3800万史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同时还要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这个任务量相当艰巨。大家还没到摩拳擦掌,好像办职业教育无上光荣的状态,我们的政策理念措施包括实惠也没达到,比如说财税部分,要怎样做到真正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我们有3000万在校生,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只占整个教育经费投入的10.6%。

学德国不要照搬双元制

时代周报:很多人谈论职业教育时会将德国作为榜样,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德国有着很大的区别,将德国当作学习榜样是否合适?

俞仲文: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来说,儒家学说认为做技术的匠人是雕虫小技。实际上我们在技术上有过很辉煌的时代,例如沈括的《梦溪笔谈》是最早的科技百科全书,我们有很多工匠,就是因为这个传统,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

德国人清楚,“我们不销售德国教育,我们销售德国制造”。今天来说,我认为我们再学习德国的时候,要学这种重视实业、重视技术技能,但同时对它职业教育的形式不要照搬,我们学了20多年它的双元制,在中国做不了。因为德国的企业是大企业,中国的企业是华人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创院院长林靖东跟我说,他们有跟日本合作的日新学院—日本新加坡学院,跟德国合作的叫德新学院—德国和新加坡学院,但他没有照搬双元制,因为新加坡是华人社会。他们把双元精神提出来,创作了一个教学工厂,实际就是把双元制在华人社会进行革新,创造一个适合华人社会的教育体系,今天的中国也应该是这样。

时代周报:过往的高等教育改革,例如高校扩招,都对教育体系和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次又是一项重大的决定,你对它的前景有没有一些预想?

俞仲文:它是重构中国教育版图。今天有高等科学教育、高等工程教育,当然也应该有高等技术教育,恰恰这个高等技术教育,我们长期以来弱化,很多人不承认自己是搞技术教育的。卡内基分类法把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这种分法对普通大学有效,但没有触及职业教育的根本。我觉得应该变成两大块,一大块像北大清华、985、211,他们叫作攻克山尖的大学,他们也搞应用,但不是我们这个层面的应用。更多应该是巩固山基的大学,就是我们一大批技术院校,以及相当部分的本科院校。当然现在,有些本科院校非常不赞同归到职业院校—他们认为职业院校没地位。

所以我觉得,路很长,要用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引导这些本科院校。现在的平均就业率是77%,职业院校大概是90%,研究生也有90%,普通本科生只有66%。很多本科院校不转型,一定会被淘汰,我认为他们的转型应该朝向德国的FHA(全称Fachhochschule,应用技术大学)。


 


职教凶猛】专题文章

纳斯达克上市的IT码农流水线

深职院:难以复制的强大财政支持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剑指“A股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节卡机器人冲刺科创板IPO展露硬科技底色
小众兴趣撬动实体经济新增量,抖音电商启动“兴趣产业带扶持计划”
读懂IPO|获批药品营收不足一成,先通国际医药尚待摆脱亏损困局
海康威视上半年营收微增、净利提升,董秘:不再卷收入,更关注利润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