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片人邓康延:“反差像刀子一样割心”
本报记者 谢培 实习生 李宝甜
《重回适之路》,是邓康延担任制片人的纪录片《先生》中的一部。
恢复高考首年,邓康延考入西安矿院。毕业分配后任地质工程师,之后南下深圳进入媒体。从《深圳青年》编辑部主任到《凤凰周刊》主编,邓康延又成立了以 “ 发现不应被湮灭的人和事 ” 为宗旨的越众影视公司,专情拍摄纪录片。
从《寻找少校》开始,到《深圳民间记忆》、《发现少校》、《迁徙》、《先生》等,到正在进行拍摄中的《重返野人山》、《黄埔军校》、《教育启示录》……邓康延说:“看着转变挺大,其实都有内在的缘由。”
一本民国课本引出《先生》
2008 年,邓康延担任制片人,在云南腾冲拍摄《发现少校》(今年4月在第 45 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纪录片竞赛单元“雷米”金奖),无意中发现了1922 年腾越小学学生姜兆信的民国课本,课本中的方块汉字,勾勒出一个与当下截然不同的语境。邓康延被其深深打动,以此为材撰写专栏、出版书籍,引发了社会上的 “ 老课本热 ” ,也由此催生了他酝酿十年的纪录片《先生》的拍摄:“民国先生,远去的精神。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十人十集,舒展性情、经历、作为,感性血肉,理性骨骼,莫不传奇而人性。”
知名纪录片导演马莉接下了蔡元培、张伯苓的拍摄任务;高小龙主动请缨拍摄胡适;知名纪录片导演王韧主导陈寅恪—其余六集则由团队里原凤凰卫视的纪录片导演钱喻、刘硕勤执导。风格虽有不同,精神趋向一致。最终,除了每集三十分钟、一共十集的版本外,高小龙和马莉意犹未尽,各自又拿出了八九十分钟的长版。《先生》未播,已引发诸多关注。邓康延为此忐忑“这过于高调了”。
《先生》的海报设计简洁、意味深长,大大的“先生”二字之下,是一位身着长衫的先生剪影。除了罗列十位先生的大名外,一句话被赋予除去黑白灰之外的唯一色彩:“他们的背影,一个民族的正面。”
回望历史的最终目的何在?《先生》的介绍中写明:“为而今一塌糊涂的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邓康延说:“当今中国的大学教育让人心痛,各大学急惶惶摊大饼改名号,十年店都开不下去,何况百年店?我想让《先生》有一点功能性的东西,就是教育榜样,让它实用。这双鞋不仅式样好,还要能穿,可以走路可以登山,让人走得更远。 ”
旧文本全部推翻重来
《先生》拍竣后,邓康延启动了《教育启示录》的拍摄。
《教育启示录》计划以“五四“为始,无断层地谈至今日。其中,“家国童年”讲“五四新教育的气象”,“西风烈”说“留学教育”,“乡村建设”谈“农村教育的维度”,“苦难辉煌”赞“民国大学的教育奇迹”,“大师之风”呈现“民国学人的师德师风、师生关系”。此后,教育在“政治与学术的维度”中“失落与喧嚣”,再后,“教育革命”、“大学突围”直至“孔子归来”。
《教育启示录》的文本构想图,已由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21 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和他的团队完成了十之八九。但邓康延和他的团队决定推翻重来,这是反复研讨后的决定。“是我之前误导他(杨东平)了。开始我想让《教育启示录》把过去当作一面镜子,因为民国兵荒马乱,教育却有条不紊,人才源源不断。后来,跟年轻的团队碰撞了好多次以后,我们觉得与其谈那么远的时空,真不如记录眼下的许多发生,这样更切中时弊,刺痛我们的肌肤。”
和电影、电视剧不同,纪录片的走向往往会被现实牵引到出乎意料的境地。让邓康延感触颇深的是原本计划中的一小块章节:“我们的团队利用端午假期做采访、收集资料。北京的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原本计划中是辅助其他内容的一个小环节,但我没有想到有那么多的例子,那么多令人忧伤的故事。”于是,这一小块章节可能会变成一集。
邓康延说:“一度我不知道这个局该怎样重新布?今天有朋友说,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哪怕一个小问题能拍深了,就有了纵深。我本想用大致相当的十个大问题梳理教育的脉络,但我不是教育部长,宏大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吧,我们来谈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每天晚 11 点之前睡不了觉,节假日要去学奥数、钢琴,只为能考一个好的中学,然后才能考到名牌大学。只有考到名牌大学,才能够找到如意郎君或如花媳妇,才能找到一个好的单位,最后得到好房子好车子。 ”
“把这些问题全部摊到桌面”
记者拿到了《教育启示录》其中几集的全新脚本,它们的名字看上去有几分诗意,但描绘的内容或许并非如此。其中,“呵护童年”讲的是“幼儿园小学化”、“ 小学初中化 ” 。脚本开头写道:“应试教育和‘成功学’,粗暴地绑架了中国孩子的童年;肩负‘成功’重任的孩子们像遭遇寒霜的花蕾,还未绽放,便已枯萎。”
在“天梯”的部分,有这样的文字:“是什么隔开了城市和乡村?所有中国人都知道,是一堵看不见的制度的高墙。它是那么坚固,千万人甚至几亿人的悲伤和愤怒都无法将它撼动。”这一部分罗列的数据触目惊心:1980 年代,北大学子三成多出自寒门;2000 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与上世纪 80 年代相比,普通工人阶级子女考入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别减少了 7.9% 与 5.6% 。
“在路上”一集中,焦点集中在南方科技大学。在邓康延眼中,该校校长朱清时是当下最接近《先生》气质的人。但脚本中却又反问:“当理想遭遇现实,仅凭朱清时一人之力,能否搅动积习已久的体制变革?”
邓康延说:“看到《先生》里那种血肉丰满的、风骨倨傲的精神,再看现在教育的这一滩浑水,有时候反差像刀子一样割人心。”他希望“把这些问题全部摊到桌面,让大家展开多元思考。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才能去把这些事情一步步地解决。捂着按着,或者像鸵鸟一样头钻在里面,屁股撅着,只会给后代留下问题”。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