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机场、磁悬浮: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布局加速,“巨型城市”雏形隐现
“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
随着城市群和都市圈时代来临,作为各城市之间必不可少的“连接器”,轨道交通变得越来越重要。今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的路上加速奔跑。
从广州南沙自贸区到广州市主城区的地铁18号线已经完成逐级提速试验,预计今年开通。未来,18号线还有望向南北延伸至清远、中山、珠海等城市。无独有偶,广州官方2月首次明确广州地铁22号线将延伸到东莞、深圳。而佛山、东莞亦表示将加大与广州、深圳等城市的连接力度,实现直通直连。
除了主要解决城市群通勤客流的轨道交通,侧重于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与外部城市群联系的机场、磁悬浮等交通基础设施也迎来重大进展。
3月8日,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市长朱伟在接受媒体专访时透露,中国民用航空局于日前正式批复广东省佛山新机场选址,这一被外界认为是“广州第二机场”的机遇最终由佛山市高明区获得。此外,今年2月,广东首次提出预留建设沪(深)广高速磁悬浮通道,“深圳到上海约2.5个小时”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诸多迹象显示,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布局正在加快“落子”,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交通布局加快“落子”
3月7日,广州地铁18号线成功完成逐级提速试验,运行最高速度达到每小时176公里 ,刷新了国内地铁试跑的最高速度记录。根据广州市的安排,今年将重点推进地铁18号线首通段(万顷沙至冼村)按期开通。这意味着,今年广州地铁有望实现30分钟内从南沙自贸区到达广州市主城区。
而18号线并不是一条普通的地铁线路,它还有望向南北延伸,贯穿珠海、中山、广州、清远4座城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轨道交通枢纽线路。不止18号线,广州官方在2月24日还首次明确,广州地铁22号线也将延伸到深圳。
此前,《东莞市滨海湾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草案》显示,广州地铁22号线未来或跨海而过连接东莞,经东莞继续东延至深圳,与深圳地铁18号线对接。截至1月底,22号线土建工程已完成57%,18.2公里的先通段(番禺广场-陈头岗)将力争在今年开通。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城市也在加速及交通领域的建设。3月1日,佛山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今年将全面掀起交通大建设,投入超过350亿元,高于去年327亿元的实际完成投资额。同时,佛山还明确将加大与广州、深圳、香港等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城市的交通对接能力,更特别提到将积极对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推动佛山至中山高速等项目规划建设,加快形成深佛“1小时经济圈”。
东莞方面亦不甘落后。3月8日,东莞召开全市轨道交通工作会议透露,将推动东莞市轨道交通与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直连直通。会议专门提到,今年要强化广深第二高铁预可行性研究。“十四五”期间,东莞将推进铁路建设项目10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共5个。
除了城市群内部的轨道交通,粤港澳大湾区与外部城市的交通联系也在加强。3月5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正式批复广东省佛山新机场选址,同意将佛山市高明区更合北场址作为广东省佛山新机场的推荐场址。按照佛山市的计划,新机场将力争在2022年全面动工。
由于机场规模小、通航城市少等限制,已有67年历史的佛山沙堤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至今未曾突破100万人次。而此次批复的佛山新机场则被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的重要机场,近期机场设计容量为年旅客吞吐量3000万人次、远期6000万人次,将积极发展国内国际航空客货运输,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共同形成国际航空枢纽。
不仅如此,2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还公布了《广东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首次提出预留建设沪(深)广高速磁悬浮通道。随后,这一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有媒体计算,深圳到上海约1500公里,若高速磁悬浮的时速达到每小时600公里,大约2.5个小时就可以达到上海,比高铁节省了约一半的时间。
“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建设立体化发展,轨道、机场是重点。”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以前提珠三角一体化关键是交通,现在已经把港澳纳入这个一体化交通体系之中来考虑。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之外的联系也在提速,高铁等快速联系方式正从粤港澳大湾区向外辐射,尤其是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的联系。
“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
广东省统计局今年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发展潜力比较研究》显示,与长三角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高速公路密度更高,但城际轨道交通密度相对偏底。彭澎解释称,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密度高是因为城市群的密度高一些,相对来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距离比较远,城际轨道交通更加有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高速公路相比,城际轨道交通具备占地少、运能大、速度快等优势。而与传统铁路相比,城际轨道主要是解决城市群通勤的客流,具有快速安检进站、车站间距较小、班次较密、不需长时间候车等优势。
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大城际铁路建设力度,做好与粤港澳大湾区内高铁、普速铁路、市域(郊)铁路等轨道网络的融合衔接,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上述《规划》提出,到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4700公里,全面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内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广州、深圳等重点都市圈。
有观点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完善,未来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会越来越像一座巨型城市。事实上,由于各个城市之间仍然存在行政壁垒,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在城际铁路建设、跨市轨道对接上,仍存在审批建设模式制约、利益共享机制不完善等难题,这也要求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更像一座城市般进行交通布局和规划建设。
在此背景下,1月26日,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在广州召开七市市长会议,共同商定城际铁路项目建设计划和工作机制。在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吕国林呼吁,加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探索跨区域统筹协调体制机制,按照“一个城市”的规范标准推动区域轨道建设,实现“内湾半小时、湾区一小时”的通勤目标。
根据广东城际铁路运营有限公司的规划,未来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实现城际轨道交通的公交化。也就是说,要将原来“单点、单区域”的规划理念向“多区域、多中心”的规划理念转变,加快构建区(市)域轨道交通快线网络,实现大湾区轨道交通系统“互通互联、换乘便捷、多城一网、一票通达”的发展目标。
“不管是轨道交通,还是机场,不仅仅局限在广州、深圳等单个城市,而是从粤港澳大湾区通盘考虑,把11个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以机场选址为例,此前,坊间传闻“广州第二机场”会放在广州增城区,但最终选址在佛山高明,深圳的第二机场也放在旁边的惠州,这样布置机场会使得资源分布更加均衡。
彭澎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发展要解决公路包括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包括城际和地铁与高铁的关系,同时这些交通体系与机场的关系以及大湾区机场群的布局、运力合理化也是重点。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