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发院副院长黄益平:数字货币或成金融竞争终极战场
未来到底会怎样,现在还不好说。数字货币如果真的发行成功,并且能发挥支付、计价和储值三大功能,肯定就不像今天讨论的这么简单了。
时代周报记者 谢江珊 发自上海
数字货币吸引全世界目光。
12月5日,路透社援引欧洲央行一份机密文件称,如果欧洲内部支付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有必要推出欧洲央行支付的数字货币。
早在2014年,中国央行就开始研究数字货币(DCEP)。据央行行长易纲透露,这项工作目前已取得积极进展,未来,数字货币会与电子支付工具结合起来,统称“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一揽子计划”,其目标是替代一部分M0(流通中现金)。
“这应该说是相对保守的一个央行数字货币的版本,主要是帮助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一部分支付功能,但量相对较小。”12月8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解释说,广义的数字货币应该包含更为广泛的功能,就是货币的支付、计价和储值三大功能。
中国央行会不会成为全球首家正式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
黄益平认为:“中国央行从2014年正式开始研究数字货币,在各国央行中算是跑在比较前面的,现在也在紧锣密鼓准备推出,但其他几家央行也很积极,最终究竟谁第一、谁第二,可能也没有那么重要,关键还在于谁的数字货币的功能更加完整。在不考虑政策制约的前提下,数字货币可以做到点对点交易,效率高、速度快,在国际市场上也会有竞争力,因此,数字货币国际化的障碍也相对较小。但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主权货币,就需要接受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调控的约束,一定程度的中心化是必要的。”
“过去几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其决定因素并非军事力量,而是金融能力。未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仍然会反映到金融领域,特别是金融科技领域,而数字货币也许就是这场新竞争的终极战场。”黄益平补充道。
(Q:时代周报 A:黄益平)
解决去中心化与有效监管调控的矛盾
Q:Facebook联合其他多家机构共同发行的数字货币“天秤币”(Libra),将在2020年上线。你如何看待Libra的发展前景?
A:目前还很难说。但天秤币落地难度已经相当大了,起码实施白皮书涉及的可能性已经非常低。当然,天秤币是稳定币,它由主权货币如美元、欧元或日元等作为价值支持,有内在价值,这和比特币不一样。
天秤币当前定位主要也限于支付功能,没有考虑创造信用的可能性。第一步也是替代M0,相对保守。
各国央行对天秤币有疑虑甚至抵触情绪,主要担心冲击金融稳定与主权货币。
最需要担心的可能不是美国、欧洲等大国,因为天秤币是以美元、欧元为基础的,天秤币做好了,也许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美元、欧元的国际地位。值得担心的反而是那些宏观经济不稳定、主权货币不坚挺的小国家。
如果天秤币很好用,许多企业与个人或许就直接使用天秤币了,主权货币就可能被取代了,从而直接剥夺央行调节货币政策的权力,削弱监管部门维护金融稳定的能力。
归根到底,不论是金融体系还是货币政策,都需要受到中心化的监管和调控,如果天秤币绕开监管与调控甚至造成新的不稳定,就很难被各国央行接受。
无论天秤币前景如何,数字货币时代已然来临,我们除了拥抱与应对这个新时代的产物,别无他法,中国也应该在保证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前提下,积极试验数字货币,而且应该考虑官方、民间双管齐下,甚至考虑互相协调。
Q:不少专家认为,无论是天秤币还是各国央行支持的数字货币,都不会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你如何看?
A:未来到底会怎样,现在还不好说。数字货币如果真的发行成功,并且能发挥支付、计价和储值三大功能,肯定就不像今天讨论的这么简单了。
很多人对发行全功能的数字货币的前景不太看好,原因就在于,很多技术性的障碍需要克服。
比如:如果数字货币可以用来信用和投资,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随意使用数字货币支付,涉及如何防止反洗钱等非法行为。如何在数字货币和监管之间取得平衡,二者缺一不可;二是如果以后数字货币可以做信贷,也就意味着货币的供应量不完全,央行的操控能力会降低,必须考虑这一点对未来货币政策的影响。
同理,现在很多人认为天秤币很难落地,就在于数字货币和各国监管要求之间存在矛盾。比特币似乎很火,但其实很难做起来,原因就在于所谓的去中心化和匿名化,和金融、货币政策的中心化要求背道而驰。二者之间矛盾如何化解?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当然不是说完全没有办法化解。比如去中心化问题,如果监管部门或央行可以在系统上监测这样的活动,也许就可以部分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但这是否意味着数字货币的将来一定很悲观?也不见得。
现在说的数字货币,是否能替代美元或欧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目前还不知道。这里的替代品,很显然不是简单的像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货币,更可能是类似于人民币甚至美元的数字货币,或者以主权货币作为支持的稳定币。这些数字货币如能很好地解决我刚才说的问题,一方面发挥匿名、高效、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做到有效监管和调控—两者有机结合,数字货币的生命力将非常顽强。
数字货币流通取决于人民币国际化
Q:易纲指出,我们数字货币将来的框架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双层运行体系,这会给货币市场带来什么影响?
A:未来双层架构设计继续发展演变的可能性较大,因为这是第一步,总量上相对比较容易调控。比如,工行或阿里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是以人民币为抵押,再发行给公众使用。按这个机制,央行并未丧失对高能货币供应总量的操控。相信这也是为了在利用数字货币技术和特性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现行金融体系和货币框架的冲击。但既然是央行数字货币,我相信这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央行数字货币不会止步于仅仅替代M0.
Q:近期人民币国际化提速,与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存在什么关系?
A:短期内,两件事可分开看。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经过调整期后,现在又迎来再出发的机会。另一方面,脸书发布关于天秤币的白皮书,确实令各国央行研发数字货币步伐加速。
将来,这两件事肯定会联系到一起,发行数字货币,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反过来看,数字货币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也取决于人民币能不能在国际上自由流通,即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当然,长期看,央行数字货币与人民币国际化都还有很多技术性问题需要解决。作为真正的国际货币,支付、计价和储值三大功能缺一不可。
数字货币发行后,确实还存在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利用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也许是一种方式,但那时候的数字货币与今天的支付工具不太一样。不过,支付宝在国外已经有十几个与之相关的钱包,很多优先放在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Paytm、泰国的True Money。假如这些钱包以后能跟中国的钱包连接,甚至直接可以接受人民币,那人民币往外走就有了独立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真的跟SWIFT和脸书竞争。
与此同时,国内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努力走出去,我国一些较大的政策创意如“一带一路”倡议,有经济活动,有投资和贸易,人民币尤其是人民币的数字货币,可以随之对外扩张。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