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红旗下出身,全世界搏击

2015-06-23 04:46:52
来源: 时代周报
这个旁人说不清是科研机构、国有公司还是民营公司的“机构”,得以独树一帜地发展壮大至今。

时代周报记者 刘巍 发自广州 实习生 叶涵茜

后来成为深圳式创新样板的华大基因,诞生于20世纪末的北京,出身于红旗下,有着国字号基因。

而各级政府对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华大基因的发展历程中,也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个旁人说不清是科研机构、国有公司还是民营公司的“机构”,得以独树一帜地发展壮大至今。

离开中科院

为完成中国承担的1%人类基因组测序任务,1999年9月9日9时09分09秒,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北京空港开发区一栋旧厂房里宣布成立。“这个时间不是我们刻意挑选的,它是天意。”汪建说。而据媒体报道,在此过程中,中科院为其提供了一栋楼以及400万元的资金支持。

由于承担人类基因组测序任务一开始并非国家决策,而仅仅是汪建等4人的“个人行为”,因此汪建曾被称“绑架政府”。在经历了数次审计之后,汪建等人“倒逼体制”的做法成功,获得了资源和荣誉。而这,也成为了此后华大基因与政府合作的一贯风格:寻求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却始终是华大基因在主导要做什么。

2007年,与中科院目标不合的汪建等人决定离开北京,南下深圳。当时的汪建预测到,随着高通量测序仪的面世,基因测序市场即将爆发,但中科院方面并不这么认为。

有知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华大基因南下这件事是深圳市政府力推下的结果。深圳是国家第一批确定的三个生物产业基地之一,生物产业也被深圳市政府定位于战略新兴产业,如今生物产业已经成为深圳市的标杆产业。深圳市擅长找样板,医疗器械的迈瑞、医药的海普瑞都是扶持成功的样板企业,近些年在创新领域则有干细胞领域的深圳北科和基因测序领域的华大基因。

深圳市官方发布的信息显示,2012年,深圳生物产业实现产值910亿元,在全国生物产业中居前。

2011年,深圳市副市长唐杰表示,在引入华大基因时,深圳的支持是承诺三年每年给2000万元。

决定性时刻出现在2010年。深圳市促成国开行给了华大基因15亿美元的贷款额度。华大基因利用其中6亿元,从Illumina购买了128台测序仪Hiseq2000,一举成为全球最大基因测序机构。这也是Illumina迄今最大一笔订单。此前,华大基因拥有20多台测序仪。

2009年,华大基因的收入是5000多万元,到了2010年,其营收一举超过10亿元。

但汪建在2012年称, 2011年国家经费的支持占华大基因总投入的百分之十几,2012年则连10%都不到。

华大科技一度是华大基因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一篇《Nature》上的论文就能给我带来一亿元的现金收入,我们把这叫做循环经济。”汪建曾说,华大基因不是一种商业模式,而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向各个高校、机构提供基因检测服务,发表论文名利双收,这使得华大基因被称为“生物界的富士康”。

但深圳市给华大基因的支持从未停止,并且每一次都显得强有力和至关重要。

举深圳之力

一直以来,深圳市政府非常注重引导产学研用结合,从2009年的《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和《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政策》,到2011年的深圳基因产学研资联盟,产业转化能力始终被放在重要的位置。

2013年,深圳在全国首次为无创产前基因筛查提供补贴。

深圳借鉴了国际医疗管理体制,在无创产前基因筛查和检测技术方面,结合了美国经验和中国特色。美国CLIA认证允许有资质接受政府部门监管的科研机构,对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先行先试,国内则普遍使用羊水穿刺技术。深圳结合两者规定,由公众自行决定是否做基因检测,但是否终止妊娠则必须接受羊水穿刺并以其结果为依据。2013年,深圳还设立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产业科研基金。

类似的政策思路,已经扩展到深圳2013年规划的东部沿海国际生物谷。唐杰称,深圳已经规划东部沿海大鹏、盐田及坪山地区的50平方公里区域,用于建设一个国际化的生物产业基地—这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华大基因新总部。

2015年,华大基因建成投入使用国家基因库,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基因库,由华大基因组建及运营,预计2015年底可存储3000万份生物样本的存储,目标是未来在基因信息的容量和数据质量全面超越国际三大基因数据库(美国NCBI、英国EBI、日本DDBJ)。

2014年7月初,深圳市长许勤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华大基因产业化相关工作。8月,许勤再次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协调推进华大基因测序仪产业化等十大专项计划,在此次会议上,许勤强调,引进和支持华大基因发展,“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要求深圳全市着力推动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国家科技计划与地方配套支持、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的良性互动,全力支持和推动华大基因。

但地方政府对于企业的殷切期盼和积极政策,并不代表技术一定快速成熟并安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乳腺外科主任王先明在2015年初曾向媒体表示,基因检测在国内还不够成熟,国内现在都直接沿用欧美基因序列,“欧美国家做过大型临床调研,证实有5-10%的人存在恶性肿瘤易感基因,但中国人中存在多少,还没有循证医学依据”。

但这并不是华大基因最需要考虑的,科研和商业,才是华大基因最关心的东西。作为一个一直被梦想牵引的50后,汪建希望能快速实现技术突破,特别是在华大基因全部收购了CG之后。

反向收购买走“可口可乐秘方”

CG,全称Complete Genomic。

2013年3月18日,华大基因宣布以1.176亿美元完成对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全额收购。美国对手惊呼:华大基因买走“可口可乐秘方”。

华大医学总裁尹烨形容华大基因此举是一次“反向”行动:作为Illumina的竞争对手,CG也是基因测试设备的开发和制造商。“Illumina现在开始做服务了,往下游走,那我们也可以往上游收购。”

2010年购买的128台Illumina测序仪让华大基因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测序服务商,同时也使Illumina完成商业爬坡,成为行业巨头。同时,华大基因也成为Illumina最大客户,一度占其业务量的40%。

当基因技术走出科学研究,产业化应用市场成熟时,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增长放缓,产业链上下游开始了明争暗斗。

华大基因向国家监管部门申请基因测序设备注册审批时,按照法规需要提供设备制造商的基本资料,但华大基因向昔日的合作伙伴索要材料时却遭到了拒绝。同时,与华大基因合作的仪器商,还以各种借口拖延并终止已购设备的维修,并将价格本就偏高的临床使用试剂耗材提价近一倍,让华大基因近1亿美元的设备险些陷入瘫痪。

2010年华大基因买下128台测序仪后,Illumina随即宣布其配套试剂价格每年将涨价4%。媒体报道称,此前, Illumina的Hiseq 500测序系统在中国标价为25万美元/套,Hiseq X Ten测序系统为100万美元/套,几乎是其美国本土销售价格的2倍。中国市场成为外国厂商的“奶牛”。

从2012年开始,国外几家主要仪器商纷纷转型进入技术应用领域,并把业务拓展重点瞄准中国市场。他们同样掌握着基因测序技术,而且还拥有中国企业没有的核心仪器设备研发制造优势。这一点,成为打压下游企业,尤其是中国本地企业的一大利器。

痛定思痛之后,华大基因决定通过反向收购上游公司,来补齐仪器设备核心技术的短板。

这一次,华大基因卖出了华大科技42%的大额股份,开始了以股份换取技术和市场的道路,才得以完成这桩交易。

遗憾的是,CG的技术并不能立即应用于华大基因的检测中,而且每年华大基因还要为之付出大笔费用—在被收购前,CG亏损约5000万美元。

2013年,业界对CG的技术能力就有争议。美国阿拉巴马州哈森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韩健认为,CG不能替代Illumina,“至少没有看到这样的数据”。广泛流传的比喻则指“CG与Illumina的差距类似于小灵通与iPhone”。

“华大基因收购的CG,还在努力升级当中。”前述华大基因内部人士表示,直到2015年初,CG的测序仪还起不了太大作用,“华大基因在考虑重新买回Illumina测序仪”。这些也造成了2014年华大基因利润的下降。

CG亦有进展。除了刚刚面世的超级测序仪,2015年初,华大医学和意大利Bioscience Genomics签署协议,授权后者使用华大基因用于无创产前检测的高通量基因测序平台。截至2015年3月,华大基因作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公司,其基因技术已应用于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医院或单位。2014年在国内首次获批的两款华大第二代基因测序仪,其中一款BGISEQ-1000就基于CG原有的测序仪。

大数据的未来

“华大基因是个大数据公司。”汪建说。

华大基因目前正在大力拓展的,其实是基因检测下游的分析服务。“华大基因领先的其实是算法。”一位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哈佛大学遗传学家乔治·洽奇撰文称,2000年华大基因支持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今天华大基因在世界基因测序上的贡献超过50%。

2012年之前,华大基因的服务主要是科研服务,而在过去两年多时间内,华大基因与医院合作,进行了大量的临床检测服务,其中以无创产前基因筛查和各类肿瘤易感基因检测为主。

过去两年里,华大基因利用包括CG和Ion Proton在内的测序系统,在52个国家的1300多家医疗机构共完成近32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准确率达到99%以上。其中检出唐氏综合征T21阳性2190例、T18阳性686例、T13阳性240例,另有性染色体异常807例。在西班牙,华大基因已可以提供600种孕前疾病的检测。华大基因一年的数据产生量就高达20PB,相当于超过3000个国家图书馆的数据总量,是真正的大数据行业。

“我们最大的竞争力就是大数据平台,大计算和分析能力。”这也是汪建解释华大基因商业模式的方式—在他看来,这些大数据背后的价值显而易见,谁能越早掌握越多数据,形成足够样本进行分析建成模型,谁就占足了先机,而现在,他自己领导的华大基因显然有绝对优势。

从科研服务与生物医药公司到大数据公司,如此之快的步伐也许并不是汪建的本意,但却正好切合了市场的要求。

“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这句话的前景目前已然明了,在基因测序和分析方面,全世界都希望占据市场,分一杯羹。

在汪建眼里,华大基因和BAT(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一样,都在做大数据。“马化腾告诉我去年他们处理了30-40PB的数据。不过,我们才做了几十万人就已经处理20PB,他是几亿人。”汪建说。

来自美国BBCresearch的市场数据显示,全球基因测序市场总量从2007年的794.1万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45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将达到117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1.2%。

另一市场调研公司Markets & Markets的研究报告则显示,2014年二代基因测序的全球市场为25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87亿美元,复合增长率23%。二代基因测序是基因学领域中增长最快的子行业。

就全球来说,规范基因测序的法规都并不完善,而国内也开始逐渐打破“法律法规空白”的局面。2015年1月,国家卫计委下发《关于产前诊断机构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100多家医疗机构入选临床试点。

2014年2月,被一纸禁令叫停的二代基因测序临床应用,时隔一年终于再次开闸。

 



深圳医改】专题报道

深圳医改:切断编制这条后路

华大基因传借壳A股上市:被资本催熟,让资本痛苦

中欧商学院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财政支出应多给医保,而非医院”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纯净水究竟能不能长期饮用?一文让你看清真相
钟睒睒说不建议长期喝绿瓶水,但1元水价格战还在继续
爱玛、新日业绩下滑,小牛继续亏损,“电鸡”巨头的三季度有点难
猫狗的“洗剪吹”生意也不好做 宠物家被爆现关店潮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