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成就未来深圳

2014-09-28 01:57:08
来源: 时代周报
从城市人才战略出发,筑巢引凤、吸引人才固然重要,但本土人才的培养,以及本地教育、科研造血能力的提升,则显得更为关键。这被认为是深圳教育梦想的动力源泉。

时周特约评论员 彭健

随着朱清时在2014年9月去职,南方科技大学在未来的命运让不少人牵挂。作为标本,南方科技大学在未来的命运,也被认为是高等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

实际上,除了解答钱学森之问,实现“大学去行政化”,南方科技大学另一引人瞩目之处在于其试图复制香港科技大学模式,即用尽可能短的时间,从无到有,建设一座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

在媒体将关注焦点放在朱清时与南方科技大学悲壮多舛却又峰回路转的命运时,深圳高等教育正在多点开花。如果说南方科技大学的创办是希望在体制内寻求高教改革的突破,那么港中大(深圳)的出现则是直接绕开了体制束缚。不设党委,实行更纯粹的理事会治理—理事会成员均为教授,包括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钟南山院士等。在南科大和港中大(深圳)之外,一大批带有鲜明“深圳制造”印记的特色学院也逐步进入公众视野。

根据规划,到2015年,深圳将在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高起点建设10所特色学院。特色学院主要同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合作,在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培养可堪重用的尖端人才。目前,华大基因学院、先进技术学院、光启新材料特色学院已成气候;8月25日,深圳市政府与吉林大学、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也是办学规模最大的昆士兰大学签署了合作举办大学备忘录;9月5日,北京理工大学与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合作举办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而深圳市政府、清华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的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亦将于今年年底正式启动,明年开始招生。

教育的常识是,好学校的出现需要长期的积淀,但作为一个建市才三十多年的城市,深圳并没有按部就班地“积淀”下去,而是表现出了特殊的急迫感。正是这种急迫感,成为推动深圳教育发展的动力,也使各种对教育体制的冲击成为可能。我们可以将这种急迫感归结为城市经营者的宏图壮志,也可以理解成这座城市的冲动惯性,但是,如果认真审视,就会发现深圳的教育热情,与其产业转型升级有关,与主政者在关键时刻的关键抉择有关。

本世纪初,深圳面对城市发展的“四个难以为继”(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曾一度考虑产业重型化,但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借鉴香港和新加坡经验,构建“高、新、软、优”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一模式,需要城市提供整体的智力支持和合格的高端劳动力资源。一旦教育严重拖住城市发展的后腿,深圳的新兴产业发展,也将面临智力供应不足的危机。深圳不得不开始探索非常规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

如今的深圳,在产业布局方面早已迥异于人们习惯性理解的,以特殊政策、土地拍卖、三来一补等密切相关联的“特区”。甚至,因为走得足够快,深圳之变并不为人们所熟知。以航天航空业为例,许多人未必知道,深圳早已成为微小卫星、卫星导航基础构件及终端设备等研发制造的重要基地,直升机海上石油作业规模全国第一,公务航空运营规模华南地区第一。

2013年前三季度,深圳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文化创意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6845亿元,增长17.1%,增速是GDP增速的1.5倍。在此基础上,深圳又开始着手布局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海洋、军工四大未来产业的发展。

产业格局发生巨变,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必然提出更高要求。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已不明显,薪酬待遇逐渐被内地赶超,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曾不无忧虑地提出要再造“孔雀东南飞”。

从城市人才战略出发,筑巢引凤、吸引人才固然重要,但本土人才的培养,以及本地教育、科研造血能力的提升,则显得更为关键。这被认为是深圳教育梦想的动力源泉。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深圳的教育发展战略是“两手抓”。深圳大学等高校的发展稳扎稳打,着眼于不同专业领域的特色学院则分兵突击。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有其优势,但缺点也十分明显,譬如历史包袱重、行政化色彩浓厚等问题,即使是高举去行政化大旗的南科大,也仍在苦苦的探索之中。以合作办学和特色学院为指向的教育发展思路,或许能摆脱一些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羁绊和束缚,彰显后发优势,实现超常规发展。

深圳的特色学院从一开始就注定同产业发展相结合,譬如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采取“大学-政府-企业”三者协同创新的模式。从产业需求倒推,实现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私人定制”。但诚如有专家所言,教育和学院特色的形成自有其规律,应弱化行政色彩和长官意志,条件成熟一所开办一所,而不能下硬指标,大跃进。

未来,随着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以及前海能量的释放,深圳的产业结构还将进一步发生变化。若眼下的探索成功,深圳的特色学院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并有可能创造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圳模式”。

另一方面,由于转型升级,产业变化带来改革的动力与紧迫性,将造成对僵化体制的冲击,展开对于未来教育改革与变局的空间。

朱清时的背影远去,一切却正在开始。





【大城与大学】专题报道

大城与大学:转型深圳高教梦

朱清时南科大最后一课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4天股价暴跌49%,优必选上市一年闯难关:控制权生变?早期投资人或将离场?
2025粤港澳大湾区灯会怎么玩?看这篇就够了
张一鸣再出手!抖音支付大手笔增资30亿,第二张支付牌照“在路上”
赴日旅游从2024火到2025:代购从泰国转战日本,有旅行社春节订单暴涨120%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