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改革六大央企变革史

2014-07-24 06:35:51
来源: 时代周报
此次被国资委选中参与国资改革试点的6家央企各有一段曲折多变的变革路。

本报记者 傅明 发自北京

放眼历史,此次被国资委选中参与国资改革试点的6家央企—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下称“国投”)、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粮”)、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下称“国药”)、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建材”)、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新兴际华”)和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下称“中国节能”),各有一段曲折多变的变革路。

国投两次创业

据国投董事长王会生介绍,国投的前身是1988年7月应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而生的能源、交通、原材料、机电轻纺、农业和林业6个中央一级的国家专业投资公司。

这6家公司原来的任务是,负责把国家原来安排给部委的钱,全部拿去投资。然而由于监管与法制不健全等原因,这些公司的投资被称为是“坐着飞机到处撒钱”,项目也很混乱,大到水电站,小到养殖场,应有尽有。

于是,1994年,国家决定对6家公司进行改革。由于当时强调推进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六大公司被分成了三部分:原来就是银行贷款的,划给特意成立的3家国有政策性银行;已经参股投资的,一部分划给各产业的中央企业,剩余部分则交给新成立的国投来控股。

在国投的传承者口中,在从计划经济下政策性投资机构转向市场经济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化运作的投资控股公司的过程中,国投历史上有一次创业和二次创业之说。

一次创业的提出是在1996年,国投根据中央提出的“按照国家赋予公司的任务,坚持改革,艰苦创业,培育优势产业,实现资本经营,在20世纪办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投资公司”的要求,进行了业务重组和机构调整,明确了发展方向和主业。

2003年,国投进行“二次创业”。随后的几年中,国投创新了国有投资控股公司发展模式,提出实业、金融服务业和国有资产经营“三足鼎立”的业务框架。此后,国投推行集团化、专业化、差异化管理,通过资金统一调配、人才跨区域和行业流动、经验信息共享等措施,优化内部资源,全面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水平。

中粮大举进军实业

据中粮的内部资料记载,中粮的前身是1949年2月在天津成立的华北对外贸易公司。

1952年9月,为了国家战略的需要,并且对抗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封锁禁运”。中国又在北京成立了3家与中粮有历史渊源的公司,分别是中国粮谷出口公司、中国油脂出口公司和中国食品出口公司。但当时这3家公司还是各自独立,并没有统一的集团称号。直到1961年1月,3家公司才正式合并,并命名为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

据称,中粮前身成立的初衷,是为了用中国的粮食大规模出口换外汇的。当时的中国根本不需要进口粮食。但到了1950年代末,国内出现了粮食供应不足,再加上19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中粮的政治使命直接从 “出口换外汇”变成了“进口粮食 ”。这也是为什么将前述3家公司合并成了一家的原因。

在中国那段粮、油、副食品凭票供应的年代,中粮与国家粮食局浑然一体,是中国粮油贸易业务的独家垄断者,曾一度辉煌至极。数据显示,1987年的中粮达到鼎盛,曾主管着全国49家粮油食品分公司,拥有独立核算的企业达到1313个,职工总数超过12万人,资产总额达165.15亿元。其资产规模远超过了当时国际四大粮商(嘉吉、路易达孚、邦吉和AMD)。

但1987年也是个分水岭。这一年10月,中央要求像中粮这样的央企进行改革。1987年底出台的《1988年外贸体制改革方案》要求“各外贸进出口总公司和部分工贸进出口总公司的地方分支机构与总公司脱钩”,这让各地粮油食品分公司不得不从中粮茂盛的枝干上脱离。中粮开始逐步由管理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转变。从此,中粮不再是原来的管理者,只是市场机制下的参与者。中粮自称,这次改革是向实业化的进军。

但改革并没有戛然而止。1992年到2004年,中粮进入另一个全面改革阶段。这期间,中粮进军了酒店经营领域,北京凯莱大酒店开业;中粮重组、改制在香港整体上市;中粮在广西防城港投产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中粮搞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中粮和英国在广州合资组建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粮重组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中粮上马亚洲最大的中粮(江西)米业有限公司……中粮一路向多元化、产业化发展,由单一外贸公司向产业化转型。

目前,“中粮的商业模式实际上是在粮食的加工产业里面,做到了从贸易、流通、生产、销售到食品的全价值链,”中粮董事长宁高宁如是说。

转业军企新兴际华

据新兴际华公司官网介绍,新兴际华的前身是1911年北洋政府时代成立的精益皮革厂。该厂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下称“总后”)原生产部(正军级)接收,与其他70多户军需、军保企业一起,组建成了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2672工程指挥部(正师级),亦称军钢厂。

1971年,随着铁道兵及铁道部的变革,2672工程指挥部更名为新兴铸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转归总后军需部工厂局管理。2000年,总后将所属的78户军需企业和事业单位划归新兴铸管(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使该公司的级别达到副军级。随后该公司又接收了大量武警和各大军区、军兵种部分军需企业,变更登记为“新兴铸管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内部也随之整合重组为冶金铸造、轻工纺织、机械制造和置业商贸四大板块。

2010年,随着14户军转企业的政策性破产工作的圆满完成,新兴铸管集团正式从军工企业脱胎换骨,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并更名为新兴际华,是集资产管理、资本运营和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大型国有独资公司。

目前,新兴际华有金属冶炼及加工、纺织服装、专用设备制造等数个业务板块。

弃官而来的中国节能

中国节能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主业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央企,是中国节能环保领域最大的科技型服务型产业集团。

中国节能的前身是国家计委节约能源计划局。1982年国家设立“重大节能措施”专项资金,就是由国家计委节约能源计划局负责安排的,这个基金的主要用途是用于节约能源基本建设项目。

1988年,在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国家计委节约能源计划局被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机构和人员被剥离并组建成立“国家能源投资公司节能公司”,并在国家计划中单列。1994 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能源投资公司节能公司更名为“中国节能投资公司”,直接由国家计委负责管理。

1999年,在国家编制体制改革中,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与国家计委脱钩,划归中央企业工委直接领导。2003年,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改由国资委直接监管,是国资委监管的143家中央企业之一。

目前,中国节能拥有各级子公司419家,上市公司5家。

国药:并购成就药企巨无霸

国药是由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国最大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以预防治疗和诊断护理等健康相关产品的分销、零售、研发及生产为主业,成立于1998年,是由中国医药(集团)公司、中国医药工业公司、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总公司和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公司4家国家药监局下属的企业联合组建而成的。

后来随着并购中国药材集团,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联合重组,以及整合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国药形成旗下拥有10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国药控股一家H股上市公司及国药股份、天坛生物、现代制药、一致药业4家A股上市公司的规模。

在国药人眼中,国药是与改革相伴而成长的。自从被从国家药监局剥离开始,国药的战略除了完成整合中国的中西药生产与科研,实现国内药业商业一体化运营外,还向关联产业进军,形成了从人才引进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靠创新而生的中国建材

与此次入围试点的五家出身显赫的央企相比,中国建材曾经不过是1979年在北京西郊皇家园林紫竹院边的空地上建起的一家小建材厂—北京新型建筑材料实验厂。

据原国家建材局的老人回忆,1979年,要不是邓小平的到访视察和指示,那个位于紫竹院边上,只有几个人组成的新型建材试验房屋科研小组驻地,或者没那么快建成一座工厂。中国建材现任董事长宋志平就是在那一年作为新毕业的大学生分配到厂里来的。

198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才有了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公司,并于1991年成为国家首批55家试点企业集团之一,从此更名为中国建材。1998年,中国建材位列163家中央直属管理的重点企业,1999年脱离原国家建材局的监管,纳入国资委的直辖之下。

在中国建材的发展史上,改革始终相伴,这一点从一再变更的名称及体制即可看出。


 

相关报道

国资改革风暴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一文解读2025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全行业扭亏为盈,机场投资连续6年瞄准千亿级
至少3亿元,国发集团拟增持苏州银行!开年4家上市行获增持
出海再下一城!荣耀正式进军印尼市场
2025年首单!“国君+海通”仅历时127天过会,上交所关注海通证券业绩变动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