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身后六十年
列一份最佳书籍排行榜总是一件棘手的事情,浩瀚书海,谁敢说自己推荐的就最好?最近,美国《新闻周刊》在参考了全世界几大图书机构以及媒体推荐的书单后,整理了一份有史以来最好的100本书榜单。
这些机构当中,有出版业巨擘兰登书屋旗下的“现代文库”,全美最大的公共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著名的人文学院圣约翰学院,此外,还有《卫报》、《每日电讯报》、《纽约时报》,以及奥普拉等名人。《新闻周刊》在综合了这些经典书单的内容后,再推出这份“有史以来最好的100本书”,虽有大杂烩的嫌疑,但也值得一看。
排名仅次《战争与和平》
在书单中,我们看到了耳熟能详的古典名著,我们也看到了激进的现代先锋派作品,我们还看到了一些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传世之作。不过,有一位作者,他也许并没有其他文坛明星那般闪耀,但他的作品同样在这份榜单中出现,并且不容忽视。他就是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和他的《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在这份榜单中的排名,仅次于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此同时,这本小说也得到了世界两大图书馆以及英国两大报纸《卫报》和《每日电讯报》的一致力荐,此外,奥威尔的另一本反乌托邦名作《动物农场》也进入了这个榜单(排名第61)。与《一九八四》齐名的反乌托邦文学,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也排名第23,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适逢《一九八四》出版60周年之际,奥威尔,和他的作品,再度走入了我们的视线。60年前的
尽管如此,在这60年来,《一九八四》不仅以书的形式影响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广播剧、舞台剧、音乐剧、网络版连环漫画,甚至电视节目上的真人秀。而作者奥威尔的创造“奥威尔式的”(Orwellian)风格也被当作英语词汇收入字典。书中的一些新造词语,比如“老大哥”(Big Brother)、“双重思想”(doublethink)、“新话”(newspeak,指意识形态语言)、“真理部”(Ministry of Truth)和“思想警察”(thought police),也成为了日常英语用语。
60年后,这本小说仍然不断在激起一些新读者的共鸣,也许,读者们的意见最能反映事实。在英国今年3月的全国性调查中,《一九八四》以22%的得票率荣登榜首,被评为最具20世纪特色的小说。在出版6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以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在提醒人们,60年前,曾经有一名叫奥威尔的人,给人类敲响警钟。
60年不曾被遗忘
在奥威尔的故乡英国,各大报纸均以撰文的方式纪念这一事件:《独立报》采访了包括安德鲁.莫申在内的多位作家,畅谈《一九八四》及奥威尔的影响;另一作家杰里米.帕克斯曼则在《每日电讯报》撰文,赞扬奥威尔的散文写作水平。《每日邮报》评论说,尽管时隔60年,奥威尔创他所预言的那个冰冷世界仍然值得我们注意。《卫报》也再度详细介绍了奥威尔的生平和作品。
二战期间,奥威尔曾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东方部全职工作两年。作为他的老东家,BBC以另种方式纪念—他们公布了奥威尔在二战期间的19份档案。《泰晤士报》从中挑出一份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BBC当年的海外业务主管曾抱怨奥威尔的音调单一,播音没有特色,甚至还建议他不要再碰麦克风。随后,奥威尔在1943年9月递交了辞呈,不过理由不是嗓音问题,而是由于认识到“我正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和公众的金钱于无结果之工作”。
在纽约,59E59剧院在3月推出了改编戏剧“奥威尔的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以自己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作家,在今年5月推出的小说《1Q84》。作为致敬之作,《1Q84》的书名本身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九八四》,因为在日语中数字9的发音和英文中的字母Q接近。
在出版日期上,村上选择了在
当然,和当年《一九八四》一样,这本《1Q84》也在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截至
如今这个时代,并不是奥威尔所预言的那个寒冷透骨的世界,但我们并非不需要《一九八四》。正如止庵所说的那样:不读《一九八四》,思想上会有漏洞。虽然它所描述的世界太痛苦了,太违背人性了,现在的世界应该更像是赫胥黎笔下的那个“美丽新世界”。
专题文章 奥威尔六十年祭
《新闻周刊》百大书单前二十甲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