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主喊贵,险企求变!千亿级新能源车险市场或迎拐点

曹杨
2025-10-15 15:03:59
来源: 时代周报
新能源车险,困境中迎曙光。

10月13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最新市场数据。从零售情况来看,9月全国乘用车零售224.1万辆,同比增长6.3%,环比增长11.0%。今年以来累计零售1700.5万辆,同比增长9.2%。

在乘用车市场整体向好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自今年3月以来,其市场渗透率已连续7个月超过50%,9月国内零售渗透率更是升至57.8%,这意味着每卖出2辆汽车,就有超过1辆是新能源汽车。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多,“新能源汽车车险过高”的话题再次被消费者热议。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新能源车险”,“新能源车险为什么这么贵”位列搜索结果首位;与此同时,“新能源车险怎么买划算”“新能源车险必买项目”“新能源车险保费上涨”等与价格、投保策略相关的话题紧随其后,成为用户关注的焦点。不少消费者甚至为其贴上“车险刺客”的标签。

社交平台新能源车险相关话题 时代周报记者截图

在新能源车险领域,“叫苦”的并非只有消费者,保险企业同样面临不小压力。当前,新能源车险呈现出“高增长”与“高赔付”并存的显著特征,而这一特征直接导致保险行业在承保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时,陷入了尴尬境地。

15万元的车,6500元的险

同价位的新车,新能源车险比燃油车险贵,已成为不少车主诟病的焦点。

2025年7月,购买了某新能源车的贾先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自己的车辆首年保费是6500元。”

通过查看贾先生发过来的车险报价单,时代周报记者发现,这辆成交价不足15万元的新能源车,6500元的保费中除了交强险和驾乘险,还包含车损险、第三者责任险、车上人员责任险等一些基础商业险项目。

贾先生提到,购车时4S店告知自己车险只能在店内投保,“如果能自主选择保险公司,保费应该会相对便宜一些。”

一位保险从业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以市场关注度较高的25万元价格区间车型为参照对象,从保费金额层面来看,该价格区间内的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在投保常规险种的情况下,年度保费大概都处于6000-7000元的区间范围,在保费金额上并无太大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燃油车需按国家相关规定缴纳车船使用税。而根据当前政策,新能源车可享受车船使用税减免政策。也就是说,在保费总额看似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新能源车险是在免缴车船税的前提下,才勉强与燃油车险的费用持平。”上述保险行业从业人员进一步提到。

新能源车险保费偏高背后,一方面是新能源车的出险率远高于燃油车。

同为保险从业人员的张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新能源车的出险率比燃油车高出10-15个百分点。此前,有数据显示,在家庭用车车损险中,新能源车出险率是30%,而燃油车的出险率是19%。

另一方面,则是新能源车的维修成本显著高于燃油车。这与“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成本高、维修技术复杂、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因素密切相关。

张建解释道,消费者对新能源车险保费高存在一个核心误解——习惯用“车辆价格”这一单一维度对比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保费,但保险公司定价的核心考量其实是“车辆维修成本”,即零整比。

“如今许多新能源车采用一体化压铸车身,并搭载大量昂贵的智能驾驶传感器(如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这类车型即便发生一次看似轻微的追尾事故,也可能需要更换整个后车身总成或多个传感器,维修费用动辄数万元。”

图片来源:AI生成

与此同时,张建表述,新能源车维修高度依赖品牌官方授权维修中心,尤其是涉及“三电”系统的维修,第三方维修厂几乎无法介入,缺乏市场竞争的格局直接导致维修价格被抬高。

车主未出险,保费仍可能上涨?

通常而言,出险率高会对保费产生正向推动作用,但现实中却出现了部分车主“新能源车未出险保费也上涨”的情况。

刘女士在2021年底购买了一辆某品牌新能源车,她告诉时代周报记者,2024年爱车在没有出险的情况下,保费比2023年上涨了1000多元。

另一位在2024年买了某热门品牌新能源车的网友同样在首年没有出险的情况下,次年保费达到了10000多元。“此前也有保险公司报出了6800元的价格,但到了实际操作时,却告诉我出不了单子,上不了。”

对此,众安保险车险事业部负责人焦英俊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道,影响新能源车险价格的因素相对更加复杂,并不能简单从“是否出险”单一维度进行评判。

“保险公司会根据所有同款车型的理赔数据,定期重新校准该车型的“风险系数”。比如,如果数据显示,某款车型在过去一年里普遍出现高频维修、维修费用高昂,那么保险公司就会在续保时整体上调该车型的基准保费。个人车主的良好记录无法完全抵消车型系数上涨的影响。”

焦英俊补充道,除此之外,车主所在城市或区域的整体交通事故率、自然灾害(如暴雨、洪水)索赔案件增加,也会导致该地区的保费系数上调,从而影响到所有该车型的车主。

保费上涨使得消费者在为新能源车投保时,不得不花费更多精力“货比三家”,但此时有车主发现,不同保险公司给出的报价差距悬殊。

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吐槽:“同一家保险公司,月初报价5800元,到了月底再咨询,保费就涨到了7225元;换另一家保险公司询价,直接报出11300元的高价。”

对于不同保险公司之间的保费差异,焦英俊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这主要由保险公司的风险偏好和风险评估模型不同所导致。”

“部分保守型保险公司,会根据自身掌握的数据,判断某款新能源车型赔付率过高、维修成本过大,将其归为‘亏损车型’,这类公司会报出较高的‘劝退价’,比如11300元。当然,若消费者愿意接受这个价格,保守型公司也愿意以高利润为代价承担相应风险。”焦英俊详细表示。

“与之相反,激进型保险公司可能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或是对自身的风控模型更有信心,会选择以更低的保费价格吸引客户。即便同为一家保险公司,也会因自身业务发展策略的调整以及监管要求的变化,在保费定价上出现一定差异。”

行业“阵痛”与“曙光”并存

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的背景下,新能源车险高出险率与高额维修成本的特性,不仅让车主为其贴上了“车险刺客”的标签,也给保险行业带来了显著压力。

据精算师协会和中国银保信数据,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06万亿元,承保亏损57亿元。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亏损67亿元,呈现连续亏损。

焦英俊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总的来说,新能源车车险目前正处在一个“阵痛”与“曙光”并存的关键转折期。“行业整体因车辆本身的高风险特性而承压,但通过严格的监管、科技的应用和产业链的协同,部分公司已经找到了盈利路径。”

政策层面的有力支持,是推动行业迈向“曙光”的重要助力。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数据共享、维修标准、费率厘定、产业协同等多方面推动行业提质增效。

《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图片来源:金融监管总局网站

在政策的引导下,各大保险公司迅速行动,结合自身优势探索新能源车险业务的盈利模式。

中国平安在2025年中期财报中指出,聚焦新能源风险减量服务,协同车企挖掘出险场景、优化车型设计,通过好车主平台精准推送安全指引与风险提示,提升经营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

中国太保则通过与主机厂合作来降低赔付成本,同时利用数据做好风险控制和精准定价。

焦英俊提到,众安保险一方面开展对接各大新能源车企,通过车企大数据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定价策略。另一方面,配合行业协会,与品牌授权的新能源综修厂进行深度合作,进一步降低维修单车均价。

在政策的护航与公司的积极行动下,险企的业绩最终得到了显著改善。

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3家头部险企合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6079亿元。

其中,中国人保机动车辆险实现保险服务收入1502.76亿元,同比增长3.5%;综合成本率为94.2%,同比下降2.2%。中国人保副总裁、人保财险总裁于泽在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在境内市场,公司的新能源车险份额达到34.2%,超过燃油车份额2.7%。

中国太保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105.96亿元,占车险保费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4.1%升至19.8%,服务车辆数超过536万。俞斌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直言:“新能源车险已经进入盈利空间。”

中国平安实现承保新能源车575万辆,同比增长49.3%,新能源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46.2%,同时实现当期新能源车险业务承保盈利。

(文中张建为化名)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于东来、叶国富爆改福建超市龙头:另一个胖东来,还是新的永辉?
迈入数智融合新阶段!这家银行资产规模突破6000亿元
县城马拉松“大撤退”,10天25场赛事临时被取消,曾有地方花30万就想办赛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