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块LCD屏幕就有超6块来自中国!深圳军团如何改写世界显示格局

谢斯临
2025-08-22 12:46:06
来源: 时代周报
深圳面板产业的后来居上,离不开一代代产业人披荆斩棘、持续创新的智慧与汗水。

编者按: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日子。45载砥砺前行,在时代浪潮中,深圳一路丈量奋进,长成今日国际大都市:金融版图从零起步,深市上市公司已超2800家;摩天楼宇拔地而起,599米刷新城市高度;通信技术从2G跃向6G,一路领跑……深圳的发展留下了众多跨越行业的刻度。时代财经、时代周报推出《深圳刻度》系列报道,记录这座城市的进化维度。

图片来源:Pixabay

从手机、平板,再到电脑、电视,屏幕已深度融入人们日常生活,覆盖了绝大多数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智能终端的产品形态持续革新,消费需求日益多元。例如,折叠屏热潮持续升温,大折叠、小折叠乃至三折叠等形态的设备密集涌现;电视则向高端化、大屏化演进,正从单一视听工具转型为客厅生态的智能中枢。

智能终端需求和场景不断扩展,上游显示面板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在产能扩张、技术迭代与供应链重构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全球面板产业格局正在重塑,中国面板厂商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持续提升。

中国已主导液晶面板产能。市场调研机构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显示,从全球五代线以上LCD产能分布来看,中国面板厂商已完成从追赶者到主导者的跨越,全球产能占比从2016年的20%攀升至2024年的超60%,预计2025年将突破70%。

这一跨越离不开深圳面板企业的集体努力。上世纪80年代,深天马(000050.SZ)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在深圳建成国内第一条TN-LCD生产线,生产小尺寸液晶显示器,开启了中国显示面板产业的自主发展之路。

此后,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2009年,TCL在深圳投资成立华星光电,从t1产线建到t11产线;2015年,深圳企业惠科股份开始投入液晶面板生产线。多年沉淀之后,深圳已逐渐形成以TCL华星光电、深天马、惠科股份为龙头的千亿级高清显示产业集群,覆盖玻璃基板、偏光片、面板制造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深圳面板产业从无到有,再后来居上,离不开一代代从业人的披荆斩棘、持续创新。正是这份在关键领域的坚定投入、在核心技术领域的攻坚克难,最终奠定了深圳在全球显示产业不可撼动的地位。

深圳面板产业的一场“拼搏”

上世纪80年代,深天马在深圳建起国内第一条TN-LCD生产线,这被普遍认为拉开了中国面板产业发展的序幕。不过,受限于国内LCD工业整体技术设备水平和投入资金的限制,中国面板产业发展较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旧不得不依赖进口。

直到2009年,事情才开始迎来转机。彼时,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刚刚结束。为扩大内需,中国发起“家电下乡”等内需刺激政策,使得液晶电视需求快速增长。在工信部牵头下,多家大陆彩电厂商组团前往台湾采购液晶面板。期间,多家面板企业突然联手,5个月内将面板价格推高三成,这直接导致中国大陆彩电行业陷入不良周期。

这一事件让决策层深刻认识到自主掌控面板产业的重要性。于是,大量产业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国内多家面板企业从此走向自主创新道路,TCL便是其中之一。突如其来涨价让TCL创始人李东生切身感受到仰人鼻息的窘迫,他决定要向上游面板产业进军。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TCL华星第一个项目是建设 8.5 代液晶(LCD)产线(代号 t1)。该项目总投资高达245亿元,这一金额超过了当时整个TCL的资产总额。当时,所有人都将之视为一场“豪赌”。

但李东生不这么看。在他看来,TCL是在有7成把握的情况下决定进军面板产业的。因此,TCL的决定不是 “赌”,而是 “搏”,是计算风险之后的拼搏。

支撑李东生这一判断的,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当时显示技术的门槛已相对降低,虽然困难重重,但国内已经建设了京东方、上光电、昆山龙腾三条液晶面板5代线;第二,TCL此前已经投资建设了自己的液晶模组工厂,具备一定的基础;第三,TCL拥有产业链垂直整合的优势。

李东生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时国家对显示产业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及政策扶持。虽然TCL单独投资面板产线的资金不够,但可以争取到深圳市政府的投资,资金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正因如此,2009年,TCL提出与深圳市联手,自主建设一条高世代LCD产线。经过多方论证后,这一项目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支持。次年1月,在光明新区一块空地上,华星光电8.5代面板项目即TCL华星光电的t1产线正式开工。

作为中国首条没有依靠技术引进,而是依靠自主建设的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t1的出现被视为中国自主高世代线技术已趋于成熟的象征。在全球化的竞争背景中,中国面板产业从此吹响反攻的号角。

此后十年,TCL华星光电、惠科股份、京东方等大陆面板厂数条8.5/11代线陆续建成投产,强力冲击韩国7代线。随后,韩国厂商的落后产能加速出清,中国面板厂商在全球面板产业逐步建立起主导地位。

中国面板厂商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LCD产业经历了从日本到韩国再到中国的转移,这背后每次都有政府的强力推动。资深面板产业人士张启(化名)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指出,重资产、长周期的面板项目需要政府支持,如4K/8K升级不仅需要显示技术进步,还需数据传输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升级。

“单靠企业力量难以促成整个行业的变革,政策引导在此过程中作用关键。中国面板产业的从追赶者到主导者的跨越,毫无疑问是‘产、学、研、政’多方协同发力的结果。”张启说。

OLED的新持久战

虽然中国厂商已经在LCD方面占据领先优势,但这场围绕面板产业打响的争夺战远未结束。面板LCD、OLED、Mini LED、Micro-LED等多技术路线以及不断升级的产线特征,注定面板产业是一场持续升级的持久战。

特别是在OLED技术路线方面,韩系厂商占据了主动权。如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副总经理范博毓就曾分析指出,在全球主要面板厂的技术布局中,陆系面板厂在传统LCD领域投资规模大,技术积累深厚。

“不过,在OLED领域,中国面板厂在6代线以下的RGB OLED产品上有一定能力,但在中大尺寸的QD-OLED、W-OLED及RGB 8.6代产能上,韩国面板厂仍占优势。”范博毓表示。

为实现追赶,包括TCL华星光电、深天马、京东方在内的一系列中国面板厂商都在对OLED领域加大布局。据资深产业经济分析师丁少将观察,在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柔性屏的中小尺寸 OLED方面,中国面板厂商正在迎头赶上,整体体量逐步逼近韩系企业,已处于 “与韩系并跑” 阶段,未来反超可期。

而在主要应用于TV用大尺寸 OLED方面,中国厂商尚无规模化产线布局,其核心原因在于当前 TV 用大尺寸 OLED 市场规模小,且面临 Mini LED、RGB Mini LED、Micro LED 等技术的替代冲击,并非市场核心。不过,丁少将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中国面板厂商正持续跟踪蒸镀、印刷等技术,TCL华星光电、京东方等厂商已经具备技术储备。

以TCL华星光电为例。早在2013年,TCL华星光电就初步选择了将印刷OLED当作大尺寸OLED屏幕技术路线的起步。当时LG Display已经通过传统的蒸镀工艺成功推出55寸的OLED屏幕,而印刷OLED技术路线并不被业界看好。

TCL华星印刷OLED中心长曹蔚然曾向媒体回忆表示,公司早期也有过摇摆,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印刷OLED,不少声音认为应跟进 LG或三星的方向。但TCL认为,追随意味着专利和供应链受制于人,并因此决定向印刷OLED技术发起冲击。而在历经长达十一年漫长的研发投入后,2024年11月,TCL华星光电首支投产的印刷OLED屏幕宣布正式量产。

从这个角度来看,丁少将认为,在OLED领域,中国面板企业同样有望复制此前在LCD领域的成功路径。“中国丰富的产业链资源和成熟的上下游企业能力,都有利于中国面板企业在OLED领域逐步实现从‘后发追赶’到‘全球引领’的格局转变。”

这一判断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如国盛证券研报就分析指出,虽然韩系厂商在OLED领域起步较早,凭借先发优势与技术积累,此前一直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但全球 OLED产能正呈现向中国大陆加速转移。

市场调研Omdia数据显示,中国大陆OLED产能面积由2018年的143万平方米上升至2023年的1722万平方米,年平均增长率高达58.6%,产能占比已经从2018年的10.5%提升至2023年的45.7%。

张启分析认为,中国企业一旦集体进入一个领域,便能充分发挥制造侧优势,并通过卓越的成本管控能力以及快速的技术更新迭代,逐步在该领域建立并扩大竞争优势。LCD领域的成功跨越,OLED领域的后发追赶,这些都是这一逻辑的生动体现。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直击东方雨虹股东大会:新业务模式支持大额分红,李卫国非主观故意占用资金
硬刚苹果,vivo Vision头显给出MR“中国答案”
九台农商银行年报再度延迟,上半年预亏近9亿!拟从港股退市
深圳外贸人创富:从华强北分销商起家,如今成为年入过亿跨境大卖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