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装机16.5亿千瓦!历史性超越煤电,煤电低碳转型成关键
绿色金融促进了绿色项目的蓬勃发展
来源:图虫
能源转型已经驶入快车道,绿色能源正在逐步取代传统能源,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主力军。而在推动传统能源行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离不开大规模资金投入,更离不开金融行业的支持。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在近日召开的“2025能源转型与可持续金融学术年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表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中,能源活动占比80%,能源活动中电力排放占比40%,位列第一。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从“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到落地实施都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以促进能源转型和绿色项目发展。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研究院院长舒安杰坦言,今年5月底全国的新能源装机是16.5亿千瓦,占总装机的46%,历史性超越了煤电,但煤电机组的总量仍大。孙正运认为,过去几年中,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快速扩张、绿色贷款余额持续增长,绿色债券市场持续升温,为能源转型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证。绿色金融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促进了绿色项目的蓬勃发展。
能源转型大势所趋
根据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能源领域的总投资规模将达到3.3万亿美元,其中中国投资占全球能源投资的1/4以上。截至到今年5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36.1亿千瓦,同比增长18.8%,太阳能发电总容量达到10.8亿千瓦,同比增长56.9%,风电装机容量也达到5.7亿千瓦,同比增长23.1%。
“能源是基础产业,服务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新型能源体系就要和国家的国民经济规划统筹设计,空间适配,产业链协同,政策联动。”孙正运表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坚持四点:一是要以新能源为主体,坚持源头清洁化;二是消费侧以电为中心,和其他能源形式协同互动,电能替代;三是大量的调节能力建设;四是数字化、人工智能、大模型、电力系统的深度融合。
舒安杰认为,煤电在电力安全保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今年5月底全国的新能源装机是16.5亿千瓦,占了总装机的46%,历史性超越了煤电,但煤电机组的总量仍大。
“煤电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面临技术挑战、经营挑战和人才挑战,但推进煤电低碳转型未来可期。”舒安杰指出煤电低碳转型需要关注四点,一是以布局之变推动煤电角色转变,二是以机制之变保障煤电可持续经营,三是以技术之变推动煤电低碳转型升级,四是以治理之变推进煤电人才队伍和能力建设。
对于煤炭产业的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神华(601088.SH)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煤炭运输部副主任叶平建议需要应用新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建设绿色矿山、深度融合智慧化技术以建设少人智能煤矿以及采用高效洗选加工工艺提高煤炭清洁程度。世界首套152台纯水液压支架于2018年在锦界煤矿31408工作面安全正常投运,该项创新成果解决了井下开采污染难题,填补了国内外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使用纯水介质的空白。
金融推动能源转型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金融市场处处长杨娉认为,绿色金融体系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需要从构建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发展、不断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五方面发力。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40.6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9.6%,一季度增加3.56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2.13万亿元,累计发行超过4.33万亿元。
从绿色贷款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贷款、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贷款余额分别为18.11万亿元、8.13万亿元和4.81万亿元,一季度分别增加1.47万亿元、4680亿元和4269亿元。分行业看,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8.45万亿元,一季度增加4588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7.4万亿元,一季度增加3959亿元。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加快发展。2018年符合条件的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纳入了中期借贷便利的合格抵押品范围。”杨娉强调,碳减排支持工具到今年一季度末支持发放的碳减排贷款超过1.35万亿元。碳市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2024年,成交配额1.89亿吨,成交额181.14亿元。
南方电网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建林也分享了能源产业金融创新实践。以组建策略型基金南网能创股权投资基金为例,南网基金投资范围聚焦能源电力产业链,以资本为纽带,发挥“国家队”作用,搭建基金投资人与被投企业的常态化对接机制,强化资源整合与业务赋能,推动被投企业市场拓展,服务国家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局。
为了给融资机构更好地匹配相应金融服务,国网英大集团研究室(金融研究所)主任(所长)吴洁发布了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金融与法律分会与国网英大集团牵头编制的《能源产业转型融资主体评价方法》团体标准。该标准旨在构建一套科学、系统、可量化、可操作的评价体系,为金融机构精准识别、有效支持能源产业致力于绿色低碳转型的融资主体提供有力依据。
该标准对能源产业转型融资主体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综合评价方法,满分为100分,其中定量指标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产品碳足迹、绿色电力生产/适用”四项指标,分值共80分,定性指标包括“可持续发展(ESG)、转型计划、融资计划、治理计划”四项指标,分值共20分,根据各指标表现情况赋分;标准对融资项目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基准值相比下降情况为标准进行评级。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