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独角兽企业估值超1.5万亿美元!北京独角兽企业数量和估值全国第一
北京的独角兽企业正以蓬勃创新的态势,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独角兽企业具有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市场认可度高等特征,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3月30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举办“全球独角兽企业大会”,会上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5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北京市共有独角兽企业115家,总估值5949亿美元,数量和估值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当前,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409家,总估值约为15068亿美元。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球独角兽企业的近30%,仅次于美国,企业平均估值36.84亿美元。
“独角兽之城”
所谓独角兽企业,一般是指成立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少部分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此类企业通常具有颠覆性的商业模式或前沿的技术或产品,能够在市场中保持快速增长,很有可能成为行业巨头。
中国独角兽企业城市分布较为集中。《报告》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分布覆盖57个城市,“北上深杭广”数量集聚超六成,估值总额占全国七成以上。北京以115家的数量优势和5949亿美元的估值总额,持续居全国首位。上海、深圳、广州和杭州分别以1851亿美元、1651亿美元、1192亿美元和744亿美元的估值总额分列二至五位。
中关村高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岳德钰在论坛上表示,北京的独角兽企业正以蓬勃创新的态势,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据岳德钰介绍,2024年北京新晋独角兽企业23家,其中13家来自于未来产业的细分领域,包括通用人工智能、智慧出行、细胞与基因治疗、商业航天、元宇宙、新型储能等,9家未来产业细分领域企业成立三年就成为了独角兽企业。另外在合成生物、具身智能等领域,北京也储备了一批潜在独角兽企业。
此外,北京硬科技独角兽企业占比达71.3%,五年来增长了28.3%,保持年均7%的增长速度。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集成电路等技术领域,创造出多项国际领先的重大创新成果。
北京也有一批独角兽企业在加速成长。“独角兽企业的生态源于创新,长于资本,成于市场,这是其成长规律。”岳德钰表示,为此,北京构建了专项政策、管家服务、创新培育、前瞻孵化的四位一体培育体系。
专项政策方面,北京发布“独角兽10条”,在上市服务、空间保障、人才落户等方面最大力度支持企业,引导各类资本投向以硬科技独角兽为代表的高成长创新企业;管家服务方面,建立政府加市场的“双管家”贴身服务,年均解决企业需求近300项,企业在京投资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北京长期注重对独角兽企业成长性的伴随式创新培育,通过科技项目创新平台等支持潜在独角兽企业。
中国独角兽企业估值超1.5万亿美元
《报告》指出,中国独角兽企业总估值约15068亿美元,估值超过百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企业以4.4%的数量贡献超四成的估值。
从具体估值分布区间来看,估值在10亿美元(含)至20亿美元之间的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最多,共236家,数量占比57.7%,估值总额约3019亿美元,估值占比20%;估值超过100亿美元(含)的超级独角兽企业共18家,以4.4%的数量占比贡献了43.6%的估值占比,总额约6567亿美元。
报告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分布于12个领域。从数量上看,新消费与零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医药健康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分列前五,合计占比68%。从估值来看,人工智能、新消费与零售、集成电路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估值分列前三,分别为4612亿美元、2039亿美元、1925亿美元。
《报告》显示,硬科技独角兽企业融资能力强劲。2024年,中国独角兽企业融资呈现“低频、大额”特征,近六成新获融资企业集中于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自动驾驶及机器人等领域。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市场规模还在不断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其次,我国从事工程技术研究的人才数量多,这是创新的基础。
此外,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潜在数量多。“创办独角兽企业,要不断发展、融资,中国经济的国民储蓄在全球大经济体里排在前列。这些因素促进我国独角兽企业蓬勃涌现。”李稻葵表示,目前我国独角兽企业的潜力没有完全释放,中国完全有潜力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独角兽企业。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