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不让卷”,小城市还能拼什么?一线招商员:挑战不小,但还有机会

曾思怡
2025-01-20 16:51:09
来源: 时代周报
人、钱、产业流向何方

过去半年,为防治部分地方政府招商“内卷化”,遏制拼优惠、拼“政策洼地”式的政府招商模式,一系列文件、法规密集推出。

“去年8月拼优惠招商被禁以后,招商行业可以说是一夜变天。”

一招商公司招商员李栩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自2024年8月《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以来,从法律层面禁止各地政府以减免税费、地价、补贴等优惠形式招商引资,其负责的多个县城招商项目都不了了之。

“以前很多县城之前就靠这个优势招商,现在相当于唯一的优势没有了,不出意外,其后几个月我撮合项目也基本停止了。”李栩说。

这种感受并非个例。

同样从事招商的陈冽舟,其公司业务范围涉及全国200多个地方政府,他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去年8月之后,有产业基础、财政能力和地理位置比较好的大城市,招商情况不受影响、甚至有的还有提高的迹象,不过另一边,小城市和县城的招商效果就明显下降,但不排除仍有部分地区仍旧会提供政策优惠,让早期跟进的项目落地”。

不过从趋势看,这种“擦边”做法的存活空间会越来越小。

从去年先后发布的《关于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再到今年1月《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发布,规定各地区不得突破国家规定的红线底线违规实施财政、税费、价格、土地、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一步压实对拼优惠招商的限制和禁止。

在此背景下,供应链招商、基金招商和比拼营商环境招商,被视为接下来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主要模式。

业内普遍认为,招商模式的转换,利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而产业基础、交通地理和财政实力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小城、县城,以及中西部等地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能比拼的因素更加有限。

那么,优惠式招商模式取消后,长期来看如何影响区域经济?

招商变局

过去半年,限制、禁止“内卷式”招商的文件、会议密集推出。

202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应转变发展思路,从比拼优惠政策搞“政策洼地”,转变为比拼营商环境。

当年8月,《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实施,从法律层面禁止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等优惠。

《中国新闻周刊》甚至称这是“史上最严”的招商规范。

《条例》第十条 图源:《条例》原文截图

相关要求还在不断压实。2024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并将其作为2025年9项重点任务之一;今年1月7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也提出,各地区不得突破国家规定的红线底线违规实施财政、税费、价格、土地、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禁令之下,全国招商格局生变。

“8月《条例》出来的时候,我负责的几个项目都在县域,产业链薄弱、交通不发达、高端人才稀缺,之前为了和长三角、珠三角竞争,在项目优惠上使劲发力,可以说是能给的都给了,所以对急于扩产的硬科技项目还是有吸引力的,毕竟县里补的每一份红利都会变成企业的利润”。

李栩说,很多小城、县城之前就靠这个优势招商,条例出来以后,他们的优势消失了。

不过也有例外。在西部某城市政府招商部门任职的蒋星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虽然交通不便是一直当地招商的硬伤,不过好在电价便宜,而且近期开始转变招商方向、加大推进外贸业务,“2024年招商成绩反倒预期比较好,大家也是按部就班的工作状态,没有对业绩特别紧张”。

业内:中西部招商挑战更大

内卷式招商,被如此大力度限制和禁止,一方面在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加速推动资源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其中就包括,遏制地方政府干预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而招商引资作为大部分政府的“头等大事”,自然受重视。

另一方面在于,内卷式招商造成的部分地方政府投入难以看到回报,最终导致债务高企,以及一些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产能过剩现象,已经越来越突出。

“过去很多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来争夺产业,表面上好像为地方带来了产业入驻,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招商模式对地方乃至全国都带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从地方政府角度来讲,各地都去争抢全国范围内的热门产业,当期可能会出现投资增加,然后就业增加、税收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出现产能过剩、重复建设,最后导致投资的回报急剧下降。也有企业依靠政府的税收返还、出口退税等来维持生存,其实对于地方的经济贡献难以显现。

与此同时,早前有大量地方政府负债建设产业园招商引资,当招来的企业难以产生效益,也相当于地方政府前期的负债投入没有回报,加大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还同时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陆铭还指出,从整个国家的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多地政府一哄而上争抢热门产业,虽然在早期会出现一些产业蓬勃发展和经济数据的快速增长,但最后会导致整个国家相关行业产能过剩,走向相互压价,这时企业层面因为压价损失利润、难以进一步投入创新,生产要素的持续压价,也会导致GDP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实际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比如说一些地方地价很低,环境也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又比如劳动者加班越来越多、但收入并没有提高,是因为商品压价导致了对人力成本的压低”。

“而在国际贸易方面,低价容易诱发进口国加征关税的方式来应对,因此不论国内国际来看,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都已经难以为继。”

图源:图虫创意

以光伏行业为例。因为投产快、技术门槛不高,且在短期内可看到显著经济增长、带来大量就业岗位,过去数年,光伏产业成为政府招商引资的“香饽饽”,部分地区不惜以大量补贴、优惠吸引光伏企业,也让一部分生命力不高、本该被淘汰的光伏企业有了继续经营的空间。

有业内人士曾指出,“十四五”期间,全国超50%的政府将光伏产业写进发展报告。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80个城市是本省或本区域“光伏第一城”或“光伏之都”。

这种一哄而上也很快导致产能过剩,光伏价格一再冲低,亏损成为行业主基调。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现象,又在欠发达地区尤为盛行。其原因在于,中西部在交通地理、产业基础方面往往弱于沿海地区,所以需要更大力度比拼税收、地价和奖补等优惠,为入驻企业拉低生产成本。

不过,优惠补贴归根结底比拼的是财政实力,欠发达地区财政实力往往弱于发达地区,容易超出自身能力给出优惠,导致地方政府无暇顾及民生建设;而一些靠大量优惠才能维持生存的企业,往往生命力和竞争力不强,对地方所能产生的经济贡献也有限,甚至可能转化为高企的债务。

换言之,中西部大量城市拼优惠招商,短期或许实现快速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若缺乏高效发展的条件,却持续沿用这种发展模式,受伤的也是中西部地区。

产业布局向何?

根据上述多位一线招商员的说法,拼优惠招商被限制、禁止之后,高附加值产业会更多流向东南沿海,中西部招商会明显萎缩。

在此背景下,全国产业布局趋势向何?

陈冽舟认为,虽然整体的趋势是高附加值产业会越来越向大城市、都市圈聚集,但中西部和小城市、县域等也还有机会,即:以比较优势招商、以名片招商,“比如说到广西桂林就想到山水,说到浙江义乌就想到小商品,说到广东阳江就想到刀具。刀具虽小,但全国、全球都来买你这里的刀,就是一个大产业了”。

陆铭也指出,和拼优惠招商这种扭曲地方生产要素价格的做法不同,如果一个地方通过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通过法制,通过保护企业的产权,包括企业家的财产和人身安全这种方式,来吸引企业的入驻,通过一些自主创新来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这些方式都是被鼓励的范畴,应该成为接下来政府招商比拼的重点之一。

长期来看,陆铭认为,伴随着补贴式招商等地方政府对于资源配置的扭曲可以减少,生产要素会在全国范围之内更加充分的流动,地方之间也会形成一种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来进行合理分工、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从全国范围来看,经济和人口会持续向着条件比较好的地区聚集,城市群以及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将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空间的载体。”

对于中西部大部分城市,陆铭指出,这些地区如果此前通过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所维持的产业,那么随着补贴的喊停,由市场经济配置资源,当地的一些产业就可能需要重新选址,配置到生产效率更高的这样的一些地方去。

不过陆铭强调,要摒弃短期局部单维的增长视角,从长期、全局、多维的增长角度看待经济发展,如果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追求的是单一维度的GDP增长,这种恶性竞争会使政府忽略民生方面,就表现为数据增长了、但是大家的生活水平没有同步提高。

“而伴随着生产要素越来越聚集到可以产生高效回报的地方,对于一些经济增长缺乏后劲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的地方,则应该让国家提供更多转移支付,以保证当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

这也正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目标所在,通过推进资源要素的跨地区自由流动,让人、钱、地和产业流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地方,进而强化规模经济,产生更高经济效益,同时给予欠发达地区更多转移支付,实现经济增长更好提高全国各地民众生活水平。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栩、蒋星星为化名)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春节红包”来了!A股10家上市银行密集分红,3天内600亿现金到账
特朗普就职典礼倒计时:预计每分钟花3.7万美元,全球三大亿万富豪都捧场
大窑将赴港上市?公司:暂未考虑IPO事项,将深化全国发展战略
春节长假进入倒计时,持股还是持币过节?过去10余年节后A股普遍上涨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