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缆料国产化迎来重要节点 多方达成共识将全面推进
12月20日,一场事关海缆关键材料国产替代的重要会议在杭州举行。会议指出,在国产技术、材料和产品日趋成熟并可媲美海外产品的基础上,以及自主可控,卡脖子技术亟待解决的大背景下,超高压绝缘材料的国产化推进成为超高压电缆和超高压海缆国产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据了解,此次会议规格颇高,参会企业或嘉宾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华东勘测设计院、国电投认证中心、国电投中国电能成套、以及海缆产业链的万马股份、中天科技、亨通光电、东方电缆、上海电气等。
对于此次会议,中国科学院陈维江院士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并介绍了万马高分子及其他国内公司在国产绝缘材料和屏蔽材料上的研发生产历程及上取得的成果。上海电缆研究所首席专家毛庆传先生呼吁风电场设计方、建设方在110kV及以下海缆优先选用国产料,试点优质示范工程。
海缆爆发式增长与关键料被“卡脖子”
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领域,中国科学院陈维江院士颇具影响力。他曾先后担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高压所所长、副院长,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院长,国家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等职务。此次会议上,陈维江院士对海缆关键材料的现状,以及国产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详实的介绍及分析。
据悉,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配套行业之一,电线电缆行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数据显示,2022年电线电缆行业市场规模达1.17万亿元,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但在高压电缆绝缘材料制造领域,却长期依赖进口,据估计,目前我国110kV及以上高压电缆绝缘材料的年进口量超10万吨,制约了我国高端电力装备的自主可控发展。
十四五期间,随着我国清洁能源政策大力推进,我国海上风电装机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一。受益于海上风电的大规模、高速度发展,海底电缆市场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数据显示,在2016-2021年间,中国海底电缆的交付量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目前,我国海底电缆建设总需求120-150亿元/年,中压和高压各占比25%和75%,随着海上风电离岸越来越远,风机单机功率越来越大,区间电缆已向66kV发展,海缆高压绝缘材料需求占比将会进一步加大,预计25年或将接近陆缆高压材料类似需求体量。
即使是近两年“炙手可热”的明星赛道海缆行业,也依然面临高压海缆料被“卡脖子”的情况。行业内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国产化材料已经在35kV及以下的海缆得到成熟应用,但220kV、110kV的海缆,多数使用海外陶氏化学和北欧化工的绝缘料。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在保障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的大背景下,推进电缆材料国产化,强化自身产业链,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可以说电缆绝缘料国产化是必然的趋势。
海缆料国产化替代空间大
高压电缆料被海外企业垄断,导致国内电缆企业议价能力较低,需承受高昂的绝缘、屏蔽材料价格。除此之外,国内电缆厂商会承受一定供应链方面的风险。因此,我国国产高压电缆材料替代空间大。
目前,国内方面具备高压材料生产能力的企业包括江苏德威、青岛汉缆、燕山石化、万马股份等,但总的来看,目前存在外部供应能力,且已被下游客户认证的国内企业仅有万马股份一家。
据悉,自2011年起,国内科研院所、制造企业、试验检测等单位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成立了国家电网公司高压电缆科技攻关团队,并与浙江万马等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掌握了220kV及以下高压交流电缆绝缘材料核心技术,研制开发的国产高压电缆交联聚乙烯绝缘材料,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技术空白。目前,万马股份高压电缆料产线产能为4万吨,预计明年将实现6万吨的产能规模。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可以稳定大批量供应110kV、220kV超高压电缆料的企业,在国际的排名也仅次于北欧化工和陶氏化学,万马股份也经历了一个漫长探索期。早在1994年,高分子材料公司即已成立,并逐渐在该领域成长起来。2008年,公司投入近2亿元,启动万马110kV高压绝缘项目,建立国内首条高压电缆用绝缘材料生产线。
从技术来看,目前万马股份已有多项产品打破国际垄断。在高压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高压电缆(110kV)超净XLPE绝缘料”是国家科技部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该产品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是国内首家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在超高压领域,公司220kV超高压电缆绝缘料已通过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的国家级新产品鉴定,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南方电网公司的示范工程中投入运行并批量上市。
与会专家表示,以万马高分子为代表的国内线缆材料领军企业,通过16年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已基本实现了陆缆超高压绝缘材料的国产替代。万马高分子现有高压产线产能已达4万吨/年且有进一步明确扩产计划,生产高压绝缘材料累计已超5万吨,相应高压电缆超过了2万公里,最早投产运行的高压电缆已经安全运行近12年。然而出于国产材料验证周期长、项目投入大、业主方审慎等因素出发,国产海缆超高压材料尚未大规模铺开。
据西部证券测算,至2025年海缆绝缘料市场空间有望达40亿元,22-25年CAGR 达 88.22%。万马股份作为国内电缆绝缘材料龙头,是国内唯一能批量外供高压绝缘材料的公司。
目前公司低压海缆材料已实现突破,随技术积累有望外供高压海缆材料,持续实现进口替代。
达成共识将全面推进海缆关键材料国产化
由于海缆运行的水下环境复杂,强腐蚀、水压大的应用环境,对海缆耐腐蚀、抗拉耐压、阻水防水等可靠性能要求更高,使得海缆料成为电缆绝缘材料国产化替代的最后一块“拼图”。对于国产高压和超高压材料,在陆缆领域已逐步成功国产化的情况下,海缆的国产化已具备技术和生产的坚实基础。
国内企业方面,目前只有万马股份在2022年年报中提及,公司高压超净抗焦烧XLPE绝缘料项目已经研发完成,适用于中高压海缆、陆缆用抗焦烧绝缘料。这也意味着万马股份在220kV海缆料技术上已经取得突破。
据万马股份内部人士透露,公司正在不断地推广更高电压等级的电缆料,并且在海缆料方面不断努力,已经得到国内市场和客户认可。目前我们与发电集团及海缆公司等各方取得了共识,各方将致力于加快海缆材料的国产化进程。
业内人士表示,海缆超高压材料从技术端来看,国产料质量没什么问题,国内龙头材料企业已具备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参数上已达到国外先进产品的性能;从市场端来看,国产35kV、66kV海缆材料已有逾2年的实际应用历史业绩,销往部分国内主要海缆公司,并应用于国内外多个海上风电等项目,取得了可靠的运行数据和良好的市场反馈。
针对330 kV 和500 kV的产品,之所以没有用国产绝缘料,主要是因为缺乏经验,国内这些企业欠缺机会和时间来验证其产品。目前国内已经完成并持续在做很多示范性工程,相信在可预见的将来,220kV产品及更高电压等级的绝缘料中,国产料会占大头。
上述业内人士称,在海缆领域的验证不是由国家强制性认证,而是业界对国产材料性能指标的广泛认可,属于非强制式的验证。尽管不是每个运营商都必须进行验证,但这对于推广国产材料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没有国家强制政策要求下,下游客户主动接触电缆料厂商寻求实现国产化供应链,反映国产海缆料技术的进步以及下游厂商对国产化高压电缆料的需求。
此次会议,与会各方基于行业情况达成共识,未来将进一步鼓励和放开35kV、66kV海缆材料的国内应用,全面推动海缆高压、超高压产品的国产化探索,推动产业的整体降本增效,实现自主可控和产业发展。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