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热”背后的史学变迁
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有关那一段历史的“解读”纷至沓来。一股朝鲜战争热似乎俨然已成为颇具商业价值的“历史”,“朝鲜战争”题材作品畅销背后,是人们对这段历史关注、困惑和进一步
本报记者 赵妍 发自上海
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有关那一段历史的“解读”纷至沓来。
根据时代周报记者统计,从今年1月起至今,国内出版有关朝鲜战争的作品已达9本,而其中美国作家贝文·亚历山大的《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中国学者沈志华的《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珍藏版)、《最寒冷的冬天2: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已经在短短数月重复印刷多次。而朝鲜战争纪实文学作家叶雨蒙甚至在近期一气推出了《朝鲜战争全景纪实》五部。
除了出版书籍之外,媒体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密集报道。《博客天下》、《南方人物周刊》、《南都周刊》等等都推出了专门的封面报道,而许多媒体也以各种专题的形式报道了朝鲜战争。全国各级电视台制作的历史节目更是不计其数。一股朝鲜战争热似乎俨然已成为颇具商业价值的“历史”,“朝鲜战争”题材作品畅销背后,是人们对这段历史关注、困惑和进一步解密的期待。作为曾经一度的敏感问题,有关朝鲜战争的历史研究在国内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涌现。
根据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这一时期,中国陆续出版了如《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4卷(1987-1990年)、《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18卷(1992年)、《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卷(1992-1993年)等多部文献资料集,公布了大量有关朝鲜战争和建国初期中苏关系的中国档案,以及由官方出版的原始档案材料,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写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1988年)、谭旌樵主编的《抗美援朝战争》(1990年)等。而学者广泛引用的师哲回忆录《在历史巨人身边》也在同期出版。
随着这些重要文献资料的解密或发表,90年代初陆续出现了一批利用中国最新材料研究中国介入朝鲜战争问题的研究成果。如国内的徐焰的《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齐德学的《朝鲜战争决策内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张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前夕‘突然暂停’的经过》(《党史研究资料》1993年第1期)、李海文的《中共中央究竟何时决定志愿军出国作战?》(《党的文献》1993年第5期)等;国外发表的郝雨凡、翟志海的《中国决定参与朝鲜战争:对历史的再考察》(1990年);陈兼的《中国通向朝鲜战争之路:中美冲突的形成》(1994年)、张曙光的《毛泽东的军事浪漫主义:中国与朝鲜战争,1950-1953年》(1995年)等。而俄国最新史料的大量涌现,进一步把国际学界朝鲜战争研究推向高潮。
其中很多一部分内容也是关于朝鲜战争的缘起问题的。2003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沈志华的《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被视作对中国朝鲜战争历史研究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此前,沈志华的作品只能在香港发布。该书对各方有关朝鲜战争的叙述均作了详细的回顾,而其所提的“斯大林赞成,毛泽东被迫同意,而中国遭受损失”的观点,时至今日在国内甚为流行。
在史迪文·戈德温看来,过去的10余年间已经让最后一种说法走向了主流。“中方的视角已经出现了一种普遍的演变……换句话说就是,冲突的挑起者已不再是美国及其支持的李承晚政权。更确切地说,战争的根源来自于苏联及其支持的北方金日成政权。”
(1950年10月15日,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总统杜鲁门(右)为了评估中国出兵参战的可能性,在威克岛与麦克阿瑟将军进行会晤。)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对“朝鲜战争缘起”的最初观点“美国和韩国是战争的发动者”的消失。也有一些人仍在坚持早先的“正统”观点,比如2001年官方刊物《党的文献》上,张民将所有在分裂朝鲜半岛三八线上寻找战争根源的观点都进行了批评。张民认为,划分仅仅是制造了一条边界,苏联为此只应当承担次要责任。而美国政府必须“对这场战争的发生负主要责任”,因为是它关闭了重新统一的大门并支持了“李承晚”的武装统一政策。
而在朝鲜战争爆发50周年之际,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兵孟朝辉在承认朝鲜内部政治是由国际政治分歧所致的同时,将北朝鲜描绘为“进步的”,寻求“真正是自由独立”形象,而认为南韩反动势力是“帝国主义的奴仆”。美国支持建立大韩民国决定了这个国家分裂,并为战争制造了条件。而在2009年的杨凤安等《我们见证真相》中,孟朝辉也根据上述观点对杨奎松的修正观点进行了批评。
(1950年6月,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侵入中国台湾。)
美国长岛大学历史系教师夏亚峰认为,许多有争议的问题时至今日依然尚待进一步研究,比如苏联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北朝鲜的决策过程;苏联和朝鲜关系内幕;中国领导人对出兵朝鲜评估;为什么双方要花费18个月的时间来协商交换战俘的规则……
另外,有趣的是双方的文艺界也有不同的动向。中国曾经拍摄过大量有关朝鲜战争的影视文艺作品,并且成为时代的重要记忆,如《英雄儿女》、《奇袭》等。90年代,中国曾拍摄一部电视连续剧《抗美援朝》,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这部电视剧拍摄完成以后没有公映。后来冯小刚执导的电影《集结号》里也出现了朝鲜战争的内容,和过去相比,在表现中国士兵英勇作战的同时,也并没有贬低敌对的美军及其盟友方。同时,一些韩国拍摄的关于朝鲜战争的电影如《太极旗飘扬》、《高地战》等也对中国的影视界产生了颇大的影响。
在美国一方,虽然在朝鲜战争刚结束的时期,美国产生了一批以朝鲜战争为主题的电影,如《满洲候选人》、《猪排山》等。这些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即“麦卡锡主义”(一种反共的政治思潮),对中朝的形象进行了明确的丑化。不过这些作品大多时代久远,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而从此以后,美国影视作品中的朝鲜战争题材就变得很少,甚至很难寻找,相比之下则是大量的越战题材作品(这几年则是反恐战争)。
2009年,传出好莱坞要拍摄电影《长津湖》的消息,这部电影以朝鲜战争时期著名的长津湖战役为主题,一时引发了军事爱好者的高度关注。不过此片原定于朝鲜战争60周年之际上映,但是此时已然毫无消息,甚至没有制作的消息,基本已经确定终止了。
独家专访《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中国和美国都是战胜国
本报记者 赵妍 实习生 许婉容 发自上海
(作者年轻时候在朝鲜战场。 资料图)
“一个人如何看待朝鲜战争,正取决于他在的地理空间、文化时期以及冷战史学中身处何处。”美国学者阿兰·米勒特的论断,或许是诸多不同背景作者有关“朝鲜战争”众说纷纭、差异万千的最好解释。
近年来,随着各国档案资料的不断解密,以及诸多“亲历者”的口述、回忆,来自各国的有关“朝鲜战争”的学术研究、纪实文学、传记回忆录不断涌现,而美国作家贝文·亚历山大所著的《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美国人的反思》是较早为国人熟悉的一部,该书最早于200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并在随后的十余年间由不同的出版社多次再版。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之际,《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美国人的反思》再次由新星出版社推出。而在美国,该书史料已被美国国家档案馆永久保存,与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原件同等待遇,被称为是“六十年来最好的朝鲜战争史”。
作为朝鲜战争期间为美陆军部派驻前线的战史分遣队队长,贝文·亚历山大长期为美国陆军及美国政府撰写专题报告,同时兼任某些大报的自由撰稿人,如今已被视作美国陆军权威战史学家。在接到时代周报记者的独家专访邀请时,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对曾经的“敌国”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而他对于“朝鲜战争”的诸多观点,也可被视作来自美国的另一种视角。
并非“被遗忘的战争”
时代周报:我们发现一个特点,就是美国关于越战的影视作品和文艺作品很多,关于朝鲜战争的很少,这是什么原因?
贝文·亚历山大:从战争初期到1951年双方进入僵持期,这段时期的局势曾吸引美国的强烈兴趣。但自从和平谈话开始,报纸的头条就少有关于这场战争的了,人们的兴趣也大幅度降低。战争期间,美国也停止了战备状态。因此,只有那些参与战争的士兵以及他们的家人真切地关心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最不幸的一点,因为到目前为止,在僵持期死亡的美国士兵其实是多于战争初期(1950年6月到1951年6月)。不过既然流血杀戮发生在一座无名的山巅,那么即使美国占领了任何一座山脊似乎都不会改变什么。因此,美国人失去了兴趣。同样的,在越南战争中也并没有反战行动。大部分美国人都误解了这场战争。他们认为我们保卫韩国的目的是阻止共产主义的蔓延。当时正处于冷战最激烈的时期,任何“反共”的行动都是可接受的。
时代周报:不过中国大陆有一种说法是,朝鲜战争对美国人来说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因为美国没有打胜,所以不愿意提起。
贝文·亚历山大:不,这不是真的。这场战争有时候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的原因正是我在上一个问题的回答中提到的。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政府都不认为它是失败的。相反他们认为美国是获胜的,因为通过这场战争,美国成功地阻止了苏联势力的蔓延。直至目前,这依然是广泛美国大众对这场战争的看法。
时代周报:我们最近因为朝鲜战争60周年,看到了一系列有趣的现象。比如北京大学冷战问题研究专家牛军教授就讲了一个故事,他有一位来自朝鲜的学生坚决认为:“美国和韩国侵略朝鲜,我们成功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所以这是我们的胜利”,这是他在朝鲜受到的教育决定的;而美国今年,奥巴马却向朝鲜战争老兵称: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那场战争并非平局,而是一场胜利。作为一个亲历者,在你看来究竟谁赢了朝鲜战争?
贝文·亚历山大:两种说法都可以算作正确。朝鲜战争实际上包含了两场战役。第一场战役是由金日成发起的,北部企图占领南部,将其并入自己的统治,成为一个统一的斯大林式国家。美国参与援救韩国,于1950年9月15日成功登陆仁川港口。这是一次关键的战略,完全出乎朝鲜的意料,成功帮助韩国军队逆转了形势。这场战役几乎击垮了金日成的军队,而韩国也摆脱了危机。
但接下来,第二场战役打响了。美国决定占领北部,将其与南部合并,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依附于美国。中国非常反对这个行动,因为朝鲜对中国华北平原来说相当于缓冲国的作用。两千年来,它保护中国免受海外侵略者的攻击。中国不愿意失去这个缓冲国。并且他们还有另外的担忧:蒋介石和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希望美国帮助他们重新占领大陆。而如果美军驻扎在鸭绿江,这将方便于他们帮助蒋介石实现战略目标—这是中共所担忧的。事实上,从目前的美方材料看,美国并没有这么打算,但是中共政府不相信美国官员所说的。当时中国宣布称,如果美国军队跨过三八线(南北朝鲜的分界线),他们就干涉这场战争。但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国远东军司令,非常渴望占领北部,杜鲁门政府也同意他的想法。因此,美国在1950年10月份占领了北部,中国马上介入。他们将美国军队驱逐出三八线以南,保住了这块战略缓冲位置。朝鲜学生说他们赢得了战争,其实是中国赢得了第二次战争。
“朝鲜战争挽救了蒋介石政权”
时代周报:中国其实早在十年前就出版过你的《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是中国社会学科出版社出版的,但在该书出版时有一个说明,认为你的书主要是抨击美国决策失误。你怎么看待这个说明?
贝文·亚历山大:不,并不是这样。我并没有批评美国进攻北朝鲜的举措,因为我觉得美国在鸭绿江的出现对中国是难以接受的,但美国将其视为一项重要的举措,并认为唯一的真正的敌人是苏联。而当时杜鲁门政府确信克里姆林宫并不会干涉朝鲜,因此进攻北部的行动是安全的。我认为这才是错误的想法。
时代周报:那么在你看来,朝鲜战争是一场内战呢,还是一场带有道德色彩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呢?
贝文·亚历山大:这两场朝鲜战争都被美国和中国人民视为反侵略战争,但这并不是轻易可以解释清楚的情况。第一场朝鲜战争是美国抵抗北部对南部的进攻。但是,当时苏联已经帮助共产党政权在北部建立,而美国支持下的李承晚政权也在南部成立,所以这场战争有些内战的意味。但它更多的是西方和苏联冷战的一部分,因为若不是约瑟夫·斯大林在1945年日本战败后,拒绝朝鲜半岛两部分统一成一个国家,北朝鲜就不会存在。
第二场战争主要是中国阻止美国对北部的“侵略”,但美国并不认为占领朝鲜北部是一种侵略。美国对于1945年苏联反对朝鲜统一的决策感到十分愤怒,并认为1950年打败金日成的军队后,他们应该利用好这个机会统一朝鲜,因此美国人认为他们是为正义公平而战。当然中国并不这么看,它害怕失去它的缓冲国,因此觉得这是对美国侵略的反抗。换句话说,我认为中国和美国只是做他们所认为的道德正确的事情。
时代周报:有关朝鲜战争的后果,中国历史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朝鲜战争挽救了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如果中国不介入朝鲜战争,美国会放弃台湾,因为美国其实对中共的印象不差你认可吗?
贝文·亚历山大:毫无疑问,朝鲜战争挽救了蒋介石政权。1950年,在金日成发起朝鲜战争的六个月前,杜鲁门政府官方宣布放弃对台湾国民政府的统治,并表示不会参与中国内战。而美国的所谓“中国游说团”却反对这项决策,他们当中大部分是反共的共和党,他们希望美国帮助蒋介石重新占领大陆。但是共和党的申诉是没有用的,除非北部进攻南部。
这场战争一打响,美国第七舰队立马对台湾进行了防御。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杜鲁门政府错误地认为中国是朝鲜战争的参与者,这里有误区。因为假如杜鲁门政府允许中国在美国军队介入朝鲜半岛时,进攻台湾并消灭了蒋介石政权,美国国会的亲国民党团体将会引发一场政治浩劫。这两件事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但是在美国国会的亲国民党团体的鹰派成员的眼中是一回事儿。
任何想要了解这个时期美国历史的人需要最先注意这样一个现象:美国认为所有共产主义国家都受克里姆林宫和约瑟夫·斯大林的支配。因此,所有这些国家都是苏联的同盟国。事实上,这个现象只适用于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不适用于中国。1935年,中国政府在长征途中的贵州省遵义会议上已经展示了很强的独立性。从那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不再受苏联的节制。但是1950年的西方国家并不了解这个事实,并且美国认为中国只是克里姆林宫的一个工具。
麦克阿瑟失败在于想攻打中国
时代周报:中国人对麦克阿瑟这个人物是非常感兴趣的,你的新书也以他为标题。能否谈谈对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还有李奇微、克拉克,这些在二战中闪烁的美国将星,你认为他们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如何?
贝文·亚历山大:麦克阿瑟完全低估了中国军队的实力。首先,他不相信中国真的会干涉朝鲜战争,如果他们真的干涉了,他们也会迅速被打败。他完全没有预料到中国军队的实力,特别是他们的作战方法。在天空,中国空军无法与美国抗衡,他们也并不试图与之抗衡。这意味着中朝一方不能使用陆地交通工具,因为在白天美国空军的战机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中朝方坦克和车辆。于是他们转变了作战武器—主要是步枪、机枪、手榴弹和迫击炮—他们把武器背在身上,这样一来,他们可以很灵活地在朝鲜北部的山地区域活动。正是因为这一点,中国取得了迅速的压倒性胜利。这也是美国为什么在1950年末之前就从北朝鲜撤军的原因。
而李奇微将军比麦克阿瑟成功多了。他更有效地使用美国军队拥有的武器。他发现中国的供应系统是极其匮乏的,因为他们不能通过高速公路供给战争所需。这一点促使他决定先撤军,直到中国军队资源穷尽时,重返攻势,直到1951年,中国政府发现他们没有办法解决李奇微这种方式的进攻。为了抵抗美国最强的火力攻势(大炮和空军),中国军队转而筑起深沙坑,并用木材和山上的尘土覆盖。这些沙坑几乎不会被发现,如果被发现,也需要用美国最有杀伤力的武器,155mm的重炮才能拆毁。但是这些武器非常笨重,配置到前线不容易。所以中国的沙坑体系是高度有效的防御体系。正是这个体系使朝鲜战争进入僵持期。而克拉克将军在朝鲜战争中扮演了一个代理人的角色,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时代周报:麦克阿瑟将军被解职是否在于他过于好战,以及对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渴望?
贝文·亚历山大:麦克阿瑟将军被解除远东司令的职务是因为他试图破坏杜鲁门总统针对中国的停战计划。他希望美国进攻中国,但杜鲁门不愿意继续,并决定停止战争。他发布单边最后通牒威胁中国称,如果中国不立刻按照他的主张终止和平的状态,他便将战火扩大到中国大陆。这是麦克阿瑟意欲主导美国外交政策的企图,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杜鲁门将他解职。至于他是否要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确定的是他想要攻打中国。
本报记者吴筱羽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