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刘昕:推进种业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时代周报记者 何明俊
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出炉,主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处于脱贫第一线的的基础产业,农业仍需继续加强发展。
2021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教授刘昕带来了多份提案。
“在今年两会上,就乡村振兴、种质资源、无抗健康养殖、生物产业、土壤污染、保健食品产业及科技创新等,我已撰写提交了10份提案。”3月3日,刘昕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刘昕一直十分关注农业发展。在这些提案里,刘昕结合中央一号文件和脱贫攻坚任务的情况,对现存农业领域内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教授刘昕)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脱贫地区面貌和脱贫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但还有部分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刘昕在提案中指出,农业规模经营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可行途径,推动农村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振兴的有效措施。
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承包地流转约占全国农村承包地面积40%,农户家庭承包的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有7000多万户或多或少地流转出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经营50亩以上土地的农户有350万户,累计经营达3.5亿亩,平均一户100亩。现代农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在刘昕看来,要立足小农分散的国情农情,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发展新型集体经济,重视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发展模式多样的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经济项目。
这既可进一步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能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刘昕认为,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实现更多农民就业,把决战脱贫攻坚的制度机制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治理效能,是实现乡村建设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重点关注农业
除了针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提案外,刘昕的多份提案同样重点关注农业领域。
以种业为例,种业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基础,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目前世界种业市场正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大型种业公司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外延并购,种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种业企业正在向多元化、集团化与国际化发展,全球五大种企在生物技术领域投入巨资,加速推进种子生物技术商业化。
我国农产品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七连丰”,棉果菜肉茶蛋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不过,在育种效率上,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玉米和大豆的单产仅是国际先进水平的2/3,饲用玉米、大豆进口依存度逐渐增高,高端的蔬菜种子高度依赖于国外。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曾表示,下一步增加粮食产量根本的出路还是要向科技要单产、要效益,坚持农业科技要自立自强,下决心打好种业翻身仗,用现代的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来强化粮食安全的支撑。
解决种业问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对此,刘昕在提案中建议,要重视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建设分子育种国家实验室。良种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和集中体现,单产提高、结构调整、品质改善和农业机械化和专业化都需要依靠良种。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